由《資治通鑒》看胖東來的經營之本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無名
頭圖/pixabay
較為熟悉我文章風格的讀者朋友或能發現:近年來我較為偏重探尋一些“本質性的東西”。或受一些著作影響,我愈發認為世間或存在“規律性的東西”,即長久不變的客觀規律,我相信這些“本質”應是極為簡單的,因為“大道至簡”,恰如“九層之臺始于壘土”;
我認為這些規律將成為商業經營的法典與解藥,得之者昌、失之者亡……為此我想了許多、看了許多、學了許多、反思了許多并有了許多感悟,但卻始終感覺游離于真相之外、總是“隔一層、差一點”,懸而未決。
直至我重讀《資治通鑒》看到了這一段,我忽有恍然大悟之感,正所謂“萬物同理”,“治大國若烹小鮮”,商業經營與治國又有多大分別?若能“治”好一國,豈能治不好一企業或行業?
反觀當下我國各行各業恰處于危機迷茫之秋,老路似已“走盡”,新路千頭萬緒,亟需一場“變法”。而縱觀歷史最著名與成功的變法莫過于“商鞅變法”,其不僅使積貧積弱的秦國一躍成為群雄之首,更為未來的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基礎。
所以可以這樣說:若無商鞅變法就沒有后來的秦一統天下,我國的歷史將要完全改寫。那這場驚天動地的成功變法對商業經營有哪些啟示?是否又是“千頭萬緒”?非也,《資治通鑒》作者司馬光老先生的一段點評足以: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于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
大意如下:“信譽、誠信是一把手的重中之重。國家靠民眾維護,民眾靠信譽維護;沒有信譽無法真正調動民眾,民眾調動不起來則國家不守。所以古代的王者守信于天下,霸主對弱小的四鄰依舊守信,善于治國者守信于民眾,善于治家者守信于家族成員。不善于治理者恰恰相反,欺瞞鄰國、百姓、甚至父子兄弟。結果管理層不信下屬,下級不信上級,上下離心,最終一敗涂地。不守信所得小利完全彌補不了其所害,如此得不償失,傻啊!”
我想只要以“胖東來”為例即可明白此句真意,胖東來究竟做對了什么?其實正是“信譽、守信”。回顧胖東來的發展歷程,它用信譽鑄就了“金字招牌”:因為有“信”,老百姓(消費者)認它,無論它銷售與推出什么產品,百姓都趨之若鶩,所以它的自營產品總是無比暢銷、供不應求;
因為有“信”,打工人認它,甘愿為它燃燒激情、奉獻自我、前赴后繼;因為有“信”,供應商認它,并以信回饋,供它更優的產品、更好的價格。
所以它真正做到了“以信換信”,形成了“良性循環生態”,成為了行業的一面旗幟并一騎絕塵。其實古今中外所有老字號哪個不是守好了“信”這一字呢?
再反觀其他大多數同行,尤其是那些已被“雨打風吹去的前浪們”呢?它們究竟敗在哪?依舊是“信”之一字:老百姓不信它,總是對它冠以“無奸不商”之名號;打工人不信它,只是為了那“碎銀幾兩”得過且過,且大多層層相欺,欺上瞞下;供應商更不信它,各級壓榨本就苦不堪言,打貨款主意者更是比比皆是……
如此真如司馬光老先生所描述-“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于敗。”所以,“敗”是必然的,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所以經營難嗎?不易,因為問題是多維的、壓力是多面的、千頭萬緒;但其實核心很簡單——“信”之一字足以,誰能真正持久做好此字,成功只是時間問題,且如那美酒越陳越香。
還是以胖東來為例,只問一組問題即可:
如果此刻的它借勢網絡直播而全國銷售其自有品牌商品,您認為銷量幾何呢?
如果認為它若借勢銷售必然火遍全國、利潤豐厚,為何它卻“明知可為而不為”呢?
答案只不過一“信”字足以。這就是“信”的力量,堪稱“經營之本”。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