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心層?里外不是人?購物中心招商人太難了
出品/聯商個人VIP專享頻道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王國平
招商工作是居間雙方撮合的一個過程,要完成這個過程就要把業主方和品牌方的訴求進行綜合考慮,尋找到合適的平衡線,促成交易,最終獲取個人收益最大化。這中間涉及到業主、品牌及個人的利益權衡和分配。如果一方面權益沒辦法實現保障,矛盾都會不斷凸顯。
一、招商通常存在2個誤區
1、 招商人員入職歸屬業主,要單邊考慮業主方權益。
這種思維在傳統企業里非常明顯,業主一平方想租100塊,招商人員負責落地即可,落地不了就是招商無能,開除再招新人,然后反復操作。如果100塊是合理,市場可接受,當然沒問題,很快就租掉。如果不那么合理,品牌方不租,項目可能就爛掉,并在行業進入黑名單,而難以再洗白。很多業主方會認為招商人員換位品牌方立場分析問題就是“吃里扒外”,是立場問題,于是后面再也不會有人敢說真話,能不能租得出去,都隨緣。畢竟能力不足可以培養,立場問題,就會直接出局。
2、招商人員自身利益的兼顧
很多招商人員不太敢考慮個人收益,這個是錯誤的觀點,個人收益無法實現保障,撮合的價值是什么?這類項目通常慢吞吞的,長期拖著沒什么進展。招商人員賺不到錢,也餓不著,大家就這么“愉快”地耗著。
二、業主方投資回報率邏輯
經常聽到業主方抱怨招商人員不給力,品牌方抱怨業主方想錢想瘋了,也經常聽到招商人員抱怨業主方、品牌方都太難搞。這些都是基于不同立場得出的不同觀點。
業主方通常的邏輯是招商人員助其實現變現,實現投資回報率。
投資回報率的測算:
1、基于購入價格或自持業主預期銷售價格與月租金的比值
早年業主方通常希望有8%的回報率,部分地區敢吹得甚至高達10%以上的回報率。有的地方存在實現的可能性,可大部分是回報率越高、爛尾可能性越大。一個新區或新項目,只有起始租金很低的情況下,才有開荒商戶入場,對應的商鋪售價較低,投資回報率邏輯成立。
隨著拿地成本、建安成本等水漲船高,商鋪實際首年回報率很多都在1%點多。1%點多對于銷售團隊是無法接受的,因為投資客無法接受如此低的回報率。通常打法是售后返租,即定標某個價格進行兜底。有的采用一次性折現進銷售款,有的采用分期按約定租金返給投資人。但返租爆雷案例多了,現在搞售后返租市場認可度也越來越低。
為了滿足投資回報率,發展商通常就會以某特定租金進行出租,讓投資買家覺得投資回報是可以實現的,這個時候招商團隊進場把場子撐住。市場的實際首年回報率是1%點多,發展商想做到8%或者現在有部分發展商降到5%,脫離市場預期,這基本注定招商團隊的命運。
首次租金進行貼水,免租、裝補、租金折扣等形式需要同步跟進。能夠實現招商順利的一大因素就是說服發展商降低租金預期,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如何助力銷售幫其化堵為疏。發展商在租金上硬扛,一方面是擔心銷售不動現金流斷了,一方面有其“自大”的屬性。很多發展商后面爛尾是售價不降、租金不降,被雙殺。售價決定利潤,周轉率也決定利潤,周轉不動很容易被利息拖垮�?筛l展商談貼水,發展商很容易發怒,覺得招商人員站隊有問題。
招商人員通常很喜歡談定位、品牌量級等聽起來很專業的東西,但“正�!秉c的發展商都是聽不懂的。發展商的邏輯是,品牌大,是不是給的租金更多,結果繞來繞去,招商人員才告訴他租金更低,還要補貼,發展商心都涼了。請你來,是讓你給我賺錢的,貼錢,那請你干嘛?發展商最喜歡的就是,你來多久,能給我搞多少錢,不要講困難。行,就愉快合作;不行,滾!
按發展商的預期,必須進行修復,否則招商落地難,品牌方不進來,談什么都沒用。一味迎合特定回報率預期,租不出去;投資客看到商鋪租不出去,覺得回報率太虛,更不敢買。商鋪的租金邏輯通常是前低后高,當市場運營好,成熟后,租金呈連續遞增跳空高開,而不是簡單的某一特定回報率租金;同樣,如果沒運營好,租金可能直降為零,連物業費都不愿意交,非常彈性。
2、基于買入價與賣出價的價差
持有一段時間后,賣出變現。這種回報率測算在于賣出價是空對空,使用頻率較低。
招商人員一般會讓發展商“接地氣”,通俗講就是先租出去,等炒熱后,慢慢提價。
基礎算法是:總收益=每平租金*總面積,通過降低租金水平,促進總面積去化量及去化速度,獲得總收益的最大化。
發展商的預期是:總收益=每平租金最大化*去化面積(能去化多少算多少,現在租不掉、以后出租率也會逐步增長上去),去化不順利=招商人員水平不行,換人操作,新人又會帶來新的客戶,又能增加一定成交機會,反復循環操作。殊不知市場商戶總量是有個峰值的,當你洗完一遍又一遍,基本很難找到新的增量商戶來洗。
發展商的邏輯另一缺失點在于:去化面積越低,品牌商越觀望、越不會進場,基本不存在慢慢增加的概念。哪怕前期主力店招商去化沖得猛,后期小商戶還是很謹慎。
招商人員能夠幫助發展商最大化實現相對較高的效益,表象是給發展商帶來主力店、品牌店和較大的去化面積,主力店、品牌店又能刺激商鋪銷售,較大的去化面積可以實現相對較多的租金收入和物業費收入。一次成型又能避免發展商重復無效多次招商,節省大量交易成本,并盡量避免招商失敗帶來的整體風險。
這些年來,發展商一大痛苦是項目一次成型失敗,二次招商成本翻倍,大部分發展商這個時候也已經沒有資金重啟二次招商,只能任其自生自滅。這些基本都是發展商輕視招商的后果,什么幾萬平的項目兩個月能不能招完;不知名鄉鎮項目能不能引入H&M、優衣庫,縣城能不能引進LV;只招兩個招商人員行不行……各種辣眼睛的想法層出不窮。
三、品牌方投資回報率邏輯
品牌方受益于商業項目供給過剩,地位直線提升。招商過程中,對于品牌商以及拓展人員的權益讓渡,很多時候達到沒有底線的地步。有的招商人員抱怨拓展強勢比“太監”上位還暗黑,對于拓展及品牌方的痛恨程度溢于言表。在這種相互依存又極端對立的情況下,就要邊打邊合,尋求出路。想讓品牌方落地,就要讓品牌商玩得開心又有利可圖。
品牌方開店投資回報率邏輯是:投資回報率 = (營業額 - 總成本)/ 投資總額。
對于新項目預期彈性過大時,在估營業額會有很大的出入,特別在測算主力店時。像超市租金,基本以每0.5元為一檔,測算出相對應的銷售額預期、流量、轉化率等,總的可能會推算出50檔以上的租金以及對應銷售額、流量、轉化率來進行談判。當雙方有分歧時,每一幀逐層論證。為什么不以0.1、0.2元之類為一檔,因為預測有其粗獷性,需要一定的模糊地帶,不會那么精算。
對于營業額的測算,對應的是對租金的合理化測算。如果各方都有良好的預期,事情順利;如果遇上預期出入大,或品牌方可投可不投時,就會加入風險調整系數,以反映風險和不確定性對投資回報率的影響。
在現有環境下,品牌方選擇不投的概率會增大,為了扭轉風險對于品牌方拓店的影響,實現盡快簽約,業主方需要進行貼水。通常的做法是免租、裝補。免租是通過降低免租期內總成本,減少風險調整系數對于開店的影響,讓品牌方提升抗震能力。裝補是降低品牌方投資總額,提升投資回報系數。
開店就是為了賺錢,要么項目有機會先聲奪人、脫穎而出,品牌商受利益驅動愿意跟進,在高強度曝光下形成光環效應;要么幫品牌商降低成本,對面項目租金200,你100,還免租,品牌商被你的優惠政策“俘獲”。
先聲奪人要求發展商需要重金投入,除了空間形象設計、營銷包裝投入等,人員投入也要跟得上,一個拓展人員過來就能見到總監或總經理,基本都是沒什么大機會的項目,連管理ABC原則都不懂,除非這個拓展本來跟總監或總經理就很熟。至于那種一過來就能跟老板談的,疊加老板屬于已過創業期的又缺乏同業功底的,大概率做不上來。因為發展商不信任團隊,也沒有團隊,后期也不可能突然就有人來管理。
在供需失衡的情況下,適當妥協并不“磕磣”。品牌商要拿補貼政策,吹得太厲害,入場后業績沒達標,發展商的物業團隊基本也都是不太喜歡講道理的,都會形成相互制衡。
不論抑制發展商過分樂觀,還是通過提效降本“勾搭”品牌商入場,核心都是撫平業主方和品牌方對于交易成本差異的再認識。每一方都有其交易成本以及想實現的價值,通過對于市場的判斷,互換立場,在合理妥協中形成共識,達成交易。
當然,在實現業主方和品牌方互動的情況下,最終還是要實現招商人員自我價值的實現。招商對于物業租賃是核心變現環節,在做出貢獻后,根據難度系數、體量等因素獲取足夠激勵的收益,這也是招商人員為什么能啃硬骨頭的初衷。如果沒有合理的回報機制,必然會通過不合理的狀態反饋出來。消極怠工,反向影響招商進程算輕的,各種暗黑手法層出不窮,收入分配機制由明轉灰,最終各方都是受傷害方。招商人員要主動向業主方提方案,追回款。結款不及時,下面的人有的都直接找兼職養活自己了。自己收益都無法有效保障,招商根本不會有干勁,也不大可能有什么好的結果。
最后總結一句,招商工作其實不復雜,就是幫業主和品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益,為自己創造收益。撇開任何一方,效果都會大打折扣,甚至導致招商直接失敗。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