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105萬餐廳倒閉,數量接近去年總和
來源/餐飲老板內參
撰文/王盼
01
上半年的黯淡,從春節開始
和去年同比普遍下滑15%甚至更多
2024年,不少餐飲老板,從春節之后,就沒有發自內心地笑過。
有人說,可能這是有史以來,餐飲“最痛苦的上半年”。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我們來看看前5個月的餐飲數據便能知一二。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1-5月,全國餐飲收入21634億元,同比增長8.4%;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5858億元,同比增長5.9%。一路增長的態勢固然可喜,但,中國烹飪協會分析指出“ 與此同時,餐飲行業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現象”。價格戰、同質化競爭和成本壓力的不斷加劇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因素。
連中烹協都“急了”,呼吁行業“停止價格戰”。
再來看單個城市的餐飲收入情況:北京,2024年餐飲業1-5月實現收入530.7億元,同比下降2.7%;上海,市統計局公布了1-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情況,其中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609.34億元,下降3.1%。
其實,早在4月份,北京和上海就出現了“雙降”。然而,上半年都快過去了,雙降現象依然未能翻盤。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國內餐飲相關企業新注冊量達到134.6萬家,而注銷、吊銷量也達到驚人的105.6萬家(吊銷:10471家、注銷:1045678家)。而今年一季度結束時,內參君曾總結“46萬家餐廳注銷吊銷”,也就是說,僅僅第二季度3個月,倒下的餐飲居然有60萬家左右…
對比去年,更是令人咋舌:2023年全年,吊銷、注銷的餐飲企業數據是135.9萬家。而2024僅上半年1-6月,這個數據就“逼近”去年一整年了。
從事餐飲二手設備回收的狗哥有言:如果對比開關店數據,今年開店的人還是比關店的人多。但如果跟以往對比,開店的人數已經下降一大截了。“和去年同期相比,餐飲營收普遍下滑,少則15%,但更多的是30%-50%。”
2022年投資450萬,在北京做云南菜的胡總,至今仍然未能回本。他坦誠了自家餐廳2024上半年遭遇的變化:春節過后,首先是人沒有那么多了,“實際上,很多去年回到老家的年輕人就再也沒回來過”。其次,桌均消費金額少了30%-40%是常態。5-6個人的小包間,之前,平均下來消費七八百(人均140-150元)十分正常,而現在,經常出現三四百的桌消。“散臺更加明顯,甚至還有兩個人點1個菜的情況。我們有一道經典菜叫黑三剁,確實也很下飯,42元,兩個人來了,點一個黑三剁,兩碗米飯,50塊就解決了。這是去年絕不可能發生的事!”
02
價格帶重塑
各品類定價有了“潛規則”
2024年,價格戰始終在持續。但,似乎每個品類都在悄悄殺出一位“價格掌控者”,他們往往潛伏許久,暗中觀察市場動向,或是品類黑馬,或是跨界“打劫”,一個不注意就沖出圍欄,打得大家措手不及。
比如小火鍋賽道,從呷哺呷哺的時代,到了南城香時代,39.8元的火鍋自助,直接把社區里的大爺大媽饞哭。誰也沒想到,半路殺出一個南城香,能夠以這樣的價格跨界掀翻了火鍋的“底褲”。南城香的賣點在于“100%原切牛羊肉,絕不賣合成肉,涮菜隨筆吃”。瞧瞧,幾句話就狠狠拿捏了顧客的需求——品質要好,性價比要高,要吃好肉,還要管飽。
不甘示弱的還有海底撈,其子品牌“嗨撈火鍋”(現在改名為“小嗨火鍋”)被稱為平價版海底撈。去年開業后,一直走的是人均80左右的親民路線。今年開春后,價格繼續下探,目前客單價在50-60元之間,甚至也推出了39.8元工作日午餐套餐。小火鍋的價格吃大火鍋,可謂再次抄底了。
發現了嗎,火鍋的價格帶,被大佬們生生拽了下來。
巴菲特在2011年的一次演講中所說,“評估一個企業時唯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是定價能力。如果你有能力提價而業務又不會流向競爭對手,你擁有的就是一個很好的企業。如果你在提價10%前還要祈禱,你擁有的就是一個糟糕的企業。”
有意思的是,巴菲特說的是提價,而現在的趨勢,是降價。但底層邏輯沒有變——越是強勢的品牌,越在動蕩時期擁有“主動降價”的權力。
資深餐飲營銷專家徐露,則從營銷的視角解讀了價格帶的“下移”:頭部品牌擁有供應鏈優勢、規模優勢,理論上是可以把成本做得更低,這時候如果不主動降低利潤,就會被其他的殺出來的黑馬品牌超越。換言之,價格的調整,其實也是營銷中重要的一環,特別是在下行期,這是建立護城河的重要方式。
再看咖啡,也沒好到哪兒去,前有瑞幸和庫迪9塊9之爭尚未結束,6月初,蜜雪冰城的子品牌“幸運咖”直接投了個“深水炸彈”——“6塊6封頂”。由此,不少網友給其送上了“價格屠夫”的名銜,而幸運咖此舉,意味著現磨咖啡的消費門檻進一步被降低。
幸運咖是否能成為咖啡屆的蜜雪冰城?尚無定論。但,這波操作屬實是讓一眾咖啡從業者瑟瑟發抖了,畢竟,我們又看到了現磨咖啡新的價格可能性。
一位深耕商場餐飲的老炮向內參君坦言,今年,伴隨著消費下行的趨勢,商場餐飲各個品類的平均價格持續下降。據他觀察,購物中心的正餐,以往人均在70-80元區間就算是很有性價比的,但是今年不行,“這個價格還是尷尬了,上不去下不來,你得做到50-60元”,而以往人均100多是常態,但是現在就“顯得太貴了”。
如今,在存量市場有限的情況下,快餐主要賽道還是聚焦在25-35元之間,25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價格線。然而,快餐正餐化,正餐快餐化,快餐呈現的特點是快餐小份菜化(正餐化)。很顯然,快餐慢慢形成對正餐消費的“殺傷力”。
“你就說面條這個品類在北京吧,七八年前商場里只有味千拉面,現在呢?馬記永陳香貴就不說了,和府撈面也直接發公告宣布降價32%,還有遇見小面、醉面、陜味十足等等高性價比的品牌,以及一些新冒頭的品牌。”
呷哺呷哺創始人賀光啟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雜志》采訪時也說到,現在的消費市場,50塊錢左右的產品競爭越來越激烈了。突然間,整個市場的消費分得越來越細,一部分是十幾元、二十元的消費,一部分是50元以內,再有就是六七十元、七八十元、100元,以前不會分這么細。“在這種大的浪潮下,我們不調也不行。”
03
小眾品類爆火出圈
創業者卻望而卻步
上半年最火的品類有哪些?砂鍋、酸湯,以及頭頂“反對預制”大旗的一眾現炒品類。
有意思的是,在抖音上播放量超過40億的#砂鍋#關鍵詞視頻,已經把這個品類拱到了舞臺前,然而,從創業者入局的視角來看,砂鍋新增企業數據卻表現得十分“淡定平穩”。
內參君曾經做過數據調研:無論是從2020年開始,按照年度新增量分析,還是從2023年1月開始,盤點砂鍋新增門店數。砂鍋新增企業量都不溫不火,至少,從新增數據層面來看,難以看到砂鍋“翻紅”的例證。
無獨有偶,再看酸湯,也是出現了類似的“虛火”,盡管抖音話題播放量已經數億,小紅書上關于“酸湯如何開店”的筆記也有十多萬篇。但,大多都是原有的品牌新增了酸湯類的產品,比如海底撈的魚醬酸鍋底、慫火鍋推出酸湯鍋等。真正以酸湯來作為核心來重創一個品牌的,少之又少。
天眼查顯示,截至2024年6月中旬,全國新增“酸湯”相關企業僅為722家,而這個數據,2020-2023全年,分別是1278(2020年)、1463(2021年)、1318(2022年)、1821(2023年)。也就是說,除了2023年有小規模的“增長”之外,今年上半年的酸湯生意,依然是“平靜如湖水”。
同時,無論是砂鍋還是酸湯,或者是各類“小炒”出圈,在這背后,品牌們依然面臨一些類似的困境,比如同質化競爭,一家展露頭角,“山寨”蜂擁而至;比如雖然有羅媽砂鍋、滇牛這樣的強勢品牌出現,但,品類并沒有真正形成規模化效應,大部分品牌還是小而散的境地。
很明顯,2024上半年,小眾品類爆火出圈,但創業者卻變得理性了,“望而卻步”成為常態。
究其原因,一是越來越多人在開店閉店的潮起潮落中,意識到“餐飲創業并不好做”;二是前有淄博燒烤“旺季一過就涼涼”的悲催,后有天水麻辣燙“30萬開店18天關門”的警示,頭腦發熱的創業者,終于看清了“網紅餐飲”周期變短的事實。
要知道,當熱度褪去,涼的不是淄博燒烤或天水麻辣燙,而是那些跟風開業的創業小店。
加盟市場也從側面印證了今年的變化,5月底,北京舉辦了第62屆中國特需加盟展,內參君和不少展商溝通,得到的普遍回應是:“6個月回本”少了,“投資需謹慎”的提醒多了;小白玩家少了,專業加盟商多了;0元加盟也變少了,創業者和品牌方都更加務實了。
再看房租情況:有北京的餐飲創業者透露,如今餐飲押金的“交付周期”越來越長了,從最早的押1付1,到現在的押1付2,甚至押1付3,核心原因就是平均開店周期越開越短了。“房東明知道你干不長久,他也租不出去。那么就提高押金讓你拿不回去,用押金拴住你。現在的空置率慘不忍睹,不建議盲目加入。”
還有一種聲音認為:自創品牌的時機或許已經錯過了,大部分的餐飲創業者,會成為“出局者”。畢竟,餐飲做的還是3公里以內的生意,當沒有新的增量出現的時候,就要面臨存量競爭。原來三公里以內活得好,一方面因為高手沒來,另一方面因為新客人涌入。如今,增量沒了,不巧又來了很多個“高手”和“攪局者”,導致沒有極強護城河、產品力和效率的餐廳就會被搶走生意。
餐飲陷入了“圍城”:出去的人再也不想回來了,想要進局的人,在里面待著也不好受。總之,和2023年創業者的狂熱不同,2024年上半年,創業者們冷靜了不少。
04
價格戰觸底反彈
低價不是唯一解法
消費謹慎、涌入低價格帶的消費者越來越多,這是現狀,也是未來的長期趨勢。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品牌意識到,一味采取“直降”的方式,只會適得其反,讓消費者質疑品牌的價值感。
當價格都降下來的時候,低價的吸引力也不復存在了。這個時候,大家又回歸到了同一起跑線上。那么問題來了,接下來要拼什么?
從消費者的體驗的角度來看,拼“低價之上的好品質、高價值感”。
從餐飲經營的角度來看,拼“效率”、拼“總成本領先優勢”。
先說第一個,“高質低價”是上半年頻繁被提到的詞,也是不少品牌尋求轉型時的一句“標配”口號。消費者要求便宜的同時并沒有放棄對質感的追求,餐飲企業努力尋找品質與價格之間的平衡。于是,我們看到了諸多主打“質價比”的思路誕生:
比如大家津津樂道的“必勝客開了個薩莉亞”,其在5月初,推出平價餐廳Pizza Hut Wow樂享店,價格大多在10-30元,不少單品甚至低于9元。這是必勝客正在探索的新模型,主打的就是“高品質性價比”。
再說第二個,總成本領先,指的不是價格領先,低價格從來都不是競爭優勢,低成本才是。
這里借用蕭伯納曾經說過的一句名言——世界上只有兩種物質,高效率和低效率。效率不僅是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的直接反映,更是品牌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有了效率,就有了總成本領先的優勢。
快餐坪效之王“南城香”就圍繞總成本領先,成為業內反復研習的優秀案例,比如定位全時段社區餐飲,讓各個時段都被利用,門店房租被最大程度攤薄;比如做基礎款,單品打天下,這個策略讓產品少而精,點餐時間大大縮短,翻臺率也變高;比如“鮮配模式+蜂巢式布局”,充分利用央廚,減少成本。蜂窩式布局則門店密度夠大,降低配送成本;比如“飛碟型組織結構”,200+門店、2個中央廚房,3700名員工,核心管理團隊卻少于40人。
在第N批創業小白,大量入局又迅速倒下的2024上半年,傷痕累累的新老餐飲人,終于意識到價格戰的悲催了。這個時候,價格戰真正的玩法,開始慢慢升級。
05
“外來的和尚”玩不轉
飲食審美正回歸本土
上半年閉店、欠薪、跑路的餐廳中,一部分的占比,是海外來中國的餐飲,或人均價格在500元以上的高價西餐。
比如6月份,一度成為日本第二大連鎖漢堡品牌、巔峰時期全球1700多家店的“摩斯漢堡”將退出中國大陸市場的消息引發關注,在內地僅剩的6家門店已統統進入閉店倒計時。
4月份,被譽為“美國人最喜歡的漢堡”、漢堡界的愛馬仕“哈比特漢堡”,上海門店全部歇業;北京知名米其林餐廳Opera BOMBANA、TIAGO雙雙陷入倒閉、跑路的生死局。
以及20年前就名噪一時的“中日法”創意融合餐廳“穹六人間people 6”,也在4月底閉店。
這些頭頂光環的“外食”,有著類似的特質,比如都曾經榮譽傍身,甚至有“國際名廚”加持,在同品類賽道中價格較高,同時,一些高端西餐主打體驗感和氛圍、以及各種跨界OMAKASE玩轉新概念。
事實上,“經濟適用時代”的消費者,正對外來的品牌審美“祛魅”,“去網紅化”成為普遍現象。許多年前,人們或許還會給這些餐廳帶上“上流”“格調”“洋氣”的濾鏡,為了社交媒體上的一張打卡照片而大方買單。但現在,人們開始祛魅那些華而不實的營銷噱頭、老外主廚的響亮title,以及精致外食中產標配的標簽。
這意味著:餐飲業告別偏離產品主義、過度體驗,網紅資本制造的泡沫流量被戳破,餐飲正回歸好產品,品質性價比時代。誰能做到對顧客更真實真誠,更消費透明,誰才能建立穩定持久的消費關系,在新的消費品質長周期里穿越到未來。
與之相對應的是,越來越多的本土地方菜,以經濟實惠、接地氣、更懂中國“胃”的姿態,慢慢掌握了新的流量密碼。“越土越火”“土到極致就是潮”吸引了一大批新時代的消費達人。
06
小結
內卷的真相是什么?
事實上,頭部沒有那么卷。頭部在向下卷價格的時候,也在努力提高翻臺率、甚至拼命開店,進一步擴大勢能。頭部的卷,能扛過價格戰,甚至在引領價格戰。
而叫囂著“光腳不怕穿鞋”的,往往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創業小白。他們自以為發動價格戰,最終卻在這場戰爭中創業夢碎。
好在,小白也在汰換和成長,清醒需要一個周期。這場周期,對所有餐飲人來說都必須到同一起跑線上——擠掉泡沫消費,回歸消費本質。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