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季不旺,價格戰越打越烈!餐飲人的苦日子還在后頭
出品/紅餐網
作者/景雪
“價格在降,利潤在降,旺季不旺、冬季難熬正在成為一個危險的信號,你前半年掙的錢到了冬天可能會虧個精光。千萬別以為賺錢的日子在后面,往后可能只會更難……”
近日,南城香創始人汪國玉在一則短視頻中這樣說道。
視頻中,汪國玉坦言,今年上半年南城香的經營數字很難看。同時,他還強調,如今餐飲業持續卷的結果就是大家都不掙錢。“要做好長期應對的準備,不要指望過幾年就會好。”
汪國玉的這番言論無疑切中了很多人的痛點。上半年,每一個餐飲人大概率上都已經切身體會到了“到處都在卷”的艱難境地。
到底還會卷多久?何時才能走出這個漫長的困頓周期?恐怕誰都說不清。但大概率上,已經到來的下半年可能會更難。
01
上半年,可能沒有贏家
事實上,經營數字難看的,不止南城香。隨便舉幾個例子:
星巴克公布的2024財年二季度財報(1月1日-3月31日)顯示,星巴克中國門店數從去年同期的6243家增長至7093家,但收入卻從7.63億美元下降至7.05億美元,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11%。
瑞幸2024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總凈營收62.8億元,同比增長41.5%,但凈虧損8320萬元,而去年同期凈利潤為5.64億元。
同樣是第一季度,肯德基的經營利潤為3.72億美元,餐廳利潤率為19.3%,同比下降1.9%;必勝客經營利潤為0.47億美元,去年同期為0.55億美元,餐廳利潤率12.5%,同比下降1%。
自媒體“海鮮指南”的報道中也提到,在與國內某烤魚餐飲頭部品牌的供應鏈總監交流時,對方直言營收同比下降20%,而烤魚餐飲同行們上半年整體營收普遍也都同比下降10-20%。
再放大到全國來看,今年前4個月里,全國GDP排名靠前的重點城市里,北京和上海的餐飲收入出現了負增長;廣深則陷入了低迷不振的狀態,餐飲收入增速遠低于全國增速。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全國餐飲收入26243億元,增長7.9%;再往前發布的數據則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國餐飲收入21634億元,同比上升8.4%。
數據看著不賴,但要深究,可能還有另一層含義。中國烹飪協會此前就對1-5月的全國餐飲收入數據分析稱:“5月份全國餐飲市場呈現恢復態勢,‘五一’假期呈現出了餐飲消費的高峰。但與此同時,餐飲行業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現象。”
營業額起來了,利潤不見得起來,這可能才是真實的現狀。
而這還不是最殘酷的。
7月初,紅餐網走訪調研發現,今年以來,廣州、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的熱門商圈、街區,餐飲店連片倒下,不少商場的餐飲區空置率高企。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很多新店頻繁更迭,生存周期短。不少難以維系的餐飲店甚至掛出轉租信息后,經常長達數月,甚至一年多都無人接手。
另有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24年1-6月,超100萬家餐飲相關企業黯然離場,遠超去年同期。
“1條街10天關了7家餐飲店,今年的餐飲真的太卷太難了!”有資深餐飲人發帖表示,上海浦東新區,有商業街10天陸續倒下了7家餐飲店,并且這些店的開店時間都不長:賣烤串的“喆加友串”去年暑期才開業,現在已經關門了;“粥星港式茶餐廳”去年國慶后開業的,只經營了短短半年……
隨便翻一翻各大社交平臺,也可以看到,從咖啡店、奶茶店、燒烤店到火鍋店,甚至街頭擺攤的網紅炸雞、炸串等等,賠的一塌糊涂的案例不少。
幾乎所有餐飲人都能明顯感覺到,今年賺錢更難了。
為什么?
02
價格戰沖擊之下,
掙錢越來越難了!
很多餐飲人可能會不假思索說:“太卷了,到處都在卷!”
卷這個動詞,實際上脫胎于“內卷”。
內卷簡單而言,就是指某個領域中發生了過度的競爭,導致大家進入了互相傾軋、內耗的狀態。而餐飲業陷入內卷的原因老生常態,無外乎就是“經濟環境”和“市場競爭”的疊加所致。
舉個例子,假設一條街上,最開始的時候只有一家品牌面館、一家奶茶店,憑借臨街的地理優勢,大家都能擁有不錯的客流量,各自沿著不同的方向發展。甚至于新開的一些其它類型的餐飲小店也都能活得不錯。
但是,這條街道就只有一公里長,類似的面館、奶茶店卻越開越多,甚至連原來開面館的也開始賣起了奶茶,那這時候大家就要爭奪起有限的客流了。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市場空間有限,入局者又在不斷增多,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進入了存量競爭時代。
當行業方興未艾時,可能到處都是潑天的財富。但到了存量時代,還想要撿到黃金,那就只能從別人那里搶了。
更可怕的是,當整個社會經濟開始下行,消費者在花錢方面變得更保守、更理性,某種程度上還會對自己生活的信心開始下降,甚至降低餐飲消費的欲望、追求。這個時候,餐飲企業要面對的可能都談不上存量市場,而是減量市場的競爭。
進入減量競爭時代,大家能想到的“搶金子”最容易的方法,就是“降價”。
所以,我們看到,進入2024年,餐飲行業的價格戰愈打愈烈。
3元早餐、4元奶茶、6.6元咖啡、9.9元的漢堡,還有層出不窮的“窮鬼套餐”……大連鎖的花式價格戰早已打得讓人眼花繚亂。
更甚者,直接喊出口號“價格回到幾年前。”
7月,八合里牛肉火鍋,在其官方微信上發布《價格回到10年前!》。調價的產品包括精品嫩肉、招牌肥牛、生牛丸、熟牛肉丸、熟牛筋丸、潮汕墨魚丸等多款熱賣產品;緊隨其后,主打牛雜煲、牛腩煲的牛小灶也迅速跟上,同樣打出“價格回到10年前”的口號。
6月,鄉村基村基發布產品降價通知,宣布門店的4款產品降價,價格回到2008年。
一只蝴蝶扇動幾下翅膀,就可能會引發一場風暴。而擁有幾百家、幾千家乃至上萬家門店的連鎖品牌帶頭“降價”,會讓身處其中的人心態和選擇都發生變化,引發整個餐飲市場的連鎖反應。
呷哺集團創始人賀光啟前不久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就曾坦言呷哺不得不降價。“整個餐飲市場都在降價,我們不調也不行。這個市場你不搶就只有餓死。”
確實,降價能幫助品牌吸引更多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以低價換銷量。但這也意味著利潤的變少,更甚者可能是賠本賺吆喝。
更嚴重的是,通過競相降低商品的價格而展開競爭的價格戰策略,并非長久之計,今天你比別人價格低,明天還會有人打出比你更低的價格。價格低導致利潤低,利潤低導致企業很難在創新上加大投入,產品競爭力低下,最后不得不向原料、人力等成本壓縮,進而形成一個怪圈,甚至徹底摧毀自身。
所以,中國烹飪協會也才會發出呼吁:停止價格戰,轉向良性競爭。
不得不說,這輪殘酷的價格戰,正全面沖擊著餐飲業。從餐飲品牌到上游供應鏈,價格下跌,整條產業鏈的人可能現在都不賺錢、甚至虧本。如果價格持續長期下探,那可能就會“要命”。卷死了同行,最后又卷死了自己。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當然,讓餐飲人心驚肉跳的還不止“價格戰”,永遠居高不下的房租、高昂的人工……餐飲業頭頂的幾座成本大山也一直都在。
敗給了殘酷的競爭,敗給了越打越烈的價格戰,敗給了高昂的成本……這些都是餐飲企業增收不增利,甚至虧本倒閉的主要因素。
03
別以為賺錢的日子在后面,
往后只會更難
利潤、收入減少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那么,這樣的困境還會持續多久?什么時候才能走出這輪價格下行周期?
目前,恐怕很難有人說得清。
單從價格戰的影響來看,這波沖擊可能還沒到最高點。
當消費者逐漸習慣于3元的早餐,9.9元的咖啡,20元以下的快餐……那么,企業只要漲價一塊,都有可能刺痛消費者的敏感神經,甚至遭來罵聲一片。
這樣的前車之鑒不是沒有,麥當勞的“1+1隨心配”套餐曾因漲價2元而被“罵”上熱搜,瑞幸9.9元一杯活動縮水也曾引來不少網友的口誅筆伐。
長期低價,在消費者心中形成了價格錨點,日后想要再漲價,可能就會面臨被“拋棄”的風險。
放眼整個消費領域,如今各行各業都已變得異常“卷”,幾乎都出現了價格戰,消費者低價消費習慣開始加速養成,未來勢必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所以,汪國玉才會說,千萬別以為賺錢的日子在后面,認為過幾年就會好。往后可能只會更難!
遠的不說,就拿下半年來看,可能會有越來越多企業在瘋狂內卷之下,因生存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而熬不下去。
畢竟,客流量下滑、收入付不起房租、同行大打價格戰……種種現象都暗藏“殺機”,隨時都可能變成壓垮一家餐飲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那些上半年掙到微薄利潤的,到了下半年也可能會虧個精光。畢竟上半年還有那么多節假日的消費高峰拉動。
多年前,阿里曾喊出一句話叫:“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然而今天,我們會發現,天下似乎沒有好做的生意了,包括餐飲。
寒冬難熬,最終能活下來的可能只有那些方方面面都很強的企業。
資源會越來越多向頭部靠攏,流向資源更集中的地方!行業的洗牌就會進一步加深
迭代速度越來越快,“擠出”效應明顯。這可能是接下來餐飲業發展的必然!
04
耕好一畝三分田,
做好長期應對準備
餐飲人正在經歷磨難,但也別完全灰心。
某餐飲品牌創始人最近在跟紅餐網交流時,就提到眼下也不是完全沒有生機。“這個階段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為如果現在出局了,未來可能就再也上不去餐飲的牌桌了。”
本質上,無論有沒有價格戰,有沒有殘酷競爭,餐飲都會是一場持久戰。提升產品的價值;優化原料采購、儲存等環節,減少損耗;提供更具情緒價值的服務;打造差異化的體驗空間……在價格戰之外,餐飲人還有很多值得發力的空間。
做餐飲還是要秉持專業、務實、長期的精神,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耕好,把經營管理做好,不管什么時候這都是永恒的主題,非常重要。
好產品、好企業,終歸還是有機會的。畢竟,汪國玉也說了:“市場還在,老百姓還是會該吃吃、該喝喝、該花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