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圈門店突破10000家,楊明超有了新煩惱
來源/牛刀財經
作者/張川
最近,鍋圈日子挺不好過。
曾被譽為“在家吃飯第一股”,如今卻陷入股價跌跌不休的困境中。截止9月17日,鍋圈收盤價為2.24港元/股,較發行價5.98港元/股,暴跌62.5%。
與此同時,鍋圈的2024年中期業績表現也屬實一般。財報數據顯示,報告期內,鍋圈實現收入26.65億元,同比減少3.5%;實現凈利潤8598.4萬元,同比下跌20.16%。
那么,曾經主打“在家吃飯”的鍋圈,真的對消費者已經失去吸引力?其準備售賣預制菜,真的可以緩解其焦慮么?
1、鍋圈業績承壓嚴重
彼時,靠著“宅在家紅利”,主打“在家吃飯”消費場景的鍋圈,迅速崛起,深受資本市場青睞,創造“在家吃飯第一股”的品牌傳奇。
但隨著疫情消退,消費者外出就餐頻率不斷提升,鍋圈主打的“在家吃飯”概念明顯不再靈光了。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餐飲市場規模為51886億元,同期中國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僅4411億元,占比僅8.5%。
顯而易見,鍋圈主打的“在家吃飯”需求明顯不是主流。
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鍋圈的總營收出現了大幅下滑,同比下降15%為60.94億元。經調整后凈利潤為3.18億元,同比增長23.8%。
而到了2024年,鍋圈非但營收下滑嚴峻趨勢沒能扼制,凈利潤也大幅下跌。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鍋圈營收同比下跌3.48%至26.65億元,凈利潤同比下跌20.16%至8598.4萬元。
門店規模方面,報告期內,鍋圈共有 9660 家零售門店。而在上年同期,鍋圈共有9915家門店。這意味著,短短一年時間里,鍋圈有255家門店已經關閉。
營收利潤雙雙下滑,門店關店率持續上升,也讓市場對于鍋圈日漸喪失信心。
歸根結底,鍋圈之前的商業模式太過于高度依賴加盟模式。
在餐飲行業,加盟模式已經非常普遍。品牌通過與加盟商簽訂特許經營協議,向其銷售自有品牌產品,并提供門店運營管理等策略。
疫情期間,鍋圈“在家吃飯”的理念備受推崇,加盟商數量增長非常迅速。從2020年 1月到2022年12月,鍋圈加盟商數量從1441家增長到9221家。截止2023年10月,鍋圈門店數量正式突破1萬家,在去年年底門店數為10307家,其中自營門店只有7家,占比僅為0.1%。
隨著加盟商數量不斷增長,也直接帶動了鍋圈的業績高速增長。
財報數據顯示,從2020年到2021年,鍋圈凈利潤分別虧損0.43億元和4.62億元,到了2022年,鍋圈首次實現年度盈利,凈利潤為2.30億元,同比增長149.76%。
其中,2020年到2022年,鍋圈向加盟商銷售在家吃飯食材及相關產品收入分別占總營收的98.2%、94.2%和90.3%。
顯而易見,鍋圈加盟商對于鍋圈的業績和利潤都有著非常顯著的貢獻。
不過隨著疫情紅利消退,“在家吃飯”需求下滑,外加火鍋消費頻率較低,在家吃火鍋頻次更低。種種因素下,鍋圈加盟商經營壓力大,不少門店不得不關店止損。
據中新經緯曾報道,有人在上海加盟鍋圈后,后臺數據顯示,門店從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銷售額累計為58.83萬元,在上海約300家門店里一度排在第132位。然而卻依舊難逃虧損的現實。八個月時間里,這家門店虧損高達40萬元,最終只能被迫關店。
如此情況下,新門店數量增長也隨之陷入瓶頸。2023年鍋圈凈增門店為1086家,較2021年的2568家和2022年的2353家相比,增長情況幾乎已經“腰斬”。
曾經鍋圈引以為傲的萬店,如今顯然已經難以帶動其業績增長。
2、食品安全問題頻發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加盟模式下,雖然門店數量實現了快速增長,但品控卻明顯難以得到有效保障,這直接導致了包括食品安全在內的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早在2022年,山東商報就接到消費者有關鍋圈食匯食品安全問題的投訴。江西南昌陳女士在電商平臺下單購買了鍋圈食匯自熱火鍋。沒想到,買回第三天開封食用便發現其中的寬粉包出現滲水、發臭現象,且粉條端部已經變質發黑。明明食材在保質期范圍內,外部氣溫也很低,沒想到卻遭遇變質問題。
山東商報調查發現,遭遇寬粉變質情況的消費者并非陳女士一人。在鍋圈食匯線上官方旗艦店的評論區里,僅2021年5月份就有3條買家留言反饋寬粉變質問題。
時隔兩年,鍋圈售賣的產品出現質量問題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
在第三方投訴平臺黑貓投訴上,針對鍋圈的投訴多達1085條,投訴主要集中在“食品中含有異物”、“食物變質發霉”、“食品包裝上沒有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等問題。
消費者投訴過后,其他相似的問題依舊源源不斷出現,顯然并沒有得到真正整改。
此外,鍋圈的供應商還多次因為涉嫌銷售虛假標注食品生產日期、保質期,以及違反食品安全法等問題遭到監管部門的處罰。
天眼查數據顯示,鍋圈食品千頁豆腐的生產商泌陽縣鑫發食用菌有限責任公司,在2019年因未取得食品經營許可從事餐飲服務被處罰;2021年,其又因提供消毒清潔不合格的餐具而受到處罰。
另外,鍋圈食品毛肚生產商重慶市凱鴻食品有限公司,自2019年至2021年期間,多次因違規問題被處罰,包括生產經營中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定量包裝含量不符合國家規定,以及采購并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原料等。
此前,鍋圈就稱其擁有對上游合作工廠嚴密的審核機制,涵蓋多維度評估、周期性產品檢測及不定期突擊檢查,旨在保障供應商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
然而,持續不斷的消費者投訴與監管部門的處罰記錄卻揭示了其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中存在顯著短板。
對于鍋圈而言,若未能有效監管其加盟店,倘若發生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那么重新贏得消費者的信任也將無比艱難。
3、預制菜成為第二增長曲線?
為了緩解業績焦慮,鍋圈開始嘗試新店型的開拓,主攻預制菜賽道,計劃開上萬家以預烹菜為主打產品的“鍋圈肴肴領鮮”農貿店。
據《2023年中國預制菜產業發展藍皮書》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已達到5165億元,同比增長23.1%,預計至2026年有望突破萬億元大關。艾媒咨詢數據也顯示,中國預制菜市場預計到2026年預制菜市場規模將達10720億元,將持續保持較高增長速度。
在鍋圈高層看來,預制菜行業發展前景可觀,參考發達國家尤其日本過去幾十年社會的發展變化,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每個人做飯的時間成本將會越來越高,因此決定押寶預制菜。
鍋圈希望借助預制菜發力更多的餐飲場景,而農貿市場作為與吃相關最核心原材料的主要流通領域,無疑是其重要的拓展方向。
截止目前,“鍋圈肴肴領鮮”已在鄭州、南京、杭州、天津等地開設了十余家門店,并預計今年年底開設200家新農貿店。
不過,雖然主攻下沉市場,但“鍋圈肴肴領鮮”在價格方便卻并不優勢。
據界面新聞報道稱,“鍋圈肴肴領鮮”一家位于深圳城中村的門店菜品的售價大部分在半斤7.9到9.9元。
這其實已經比普通菜場攤販的定價略高。而在下沉市場,消費者對于價格都很敏感。此外,受到當下經濟環境的影響,不少企業為了爭奪更多消費者,都在不斷降價,比拼性價比。在這種情況下,鍋圈肴肴領鮮的價格明顯不占據任何優勢。
對于鍋圈而言,在預制菜藍海下,借助“農貿市場+速烹菜”的結合,能否開發出具備競爭力的細分品類、開拓出更多市場份額,找到自己的第二增長曲線,其實還是一個未知數。
沒有任何企業不想快速發展,然而,如果一味奔跑而不能腳踏實地,很可能就會中途拋錨。鍋圈在一個又一個萬店計劃狂奔的同時,也應該好好想想,如何才能真正贏得消費者的心。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