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宏大敘事”的時代結束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宋若嘉
01
那些年我們用過的“大詞!”
前兩天在我的一個群里,有位商業地產的老法師吐槽,家門口有個舊項目,說要改造說了很久,但是一直沒什么動靜,忽然發了一個推文,用大段的文字,闡述了未來項目的發展理念。
他看完后,感覺更加困惑,因為不知道到底這個項目想要做什么。
我看了下,里面有很多不明覺厲的詞匯,例如“直達未來”、“空間矩陣”、“感情鏈接”等詞匯,并描述了一個“生命與環境怎樣融合”的理念。
看完文章,我沉默了很久。
因為以我有限的思維,也不理解它到底要做個什么東西。
感覺那篇軟文在很認真的告訴大家,未來將生活在怎樣牛逼的場景中。
但我依然沒看明白,這個場景,和我的衣食住行有什么關系?
這是現在很多商業定位的問題:立意高遠,但不接地氣!
過去的很多年里,商業地產得到了高速的發展,同樣發展的,還有故事和概念!
記得2015年左右,有一個詞叫“城市會客廳”,那一年,我至少在幾十份文案和報告中見過這個說法,一夜之間,全國的城市都覺得自己需要專門建個商業中心來接客。
而我一直有一個困惑,會客廳一般不就是喝個茶聊個天么?誰會在會客廳里賣衣服看電影唱KTV?
當時一個同事追著問我,說為什么是城市會客廳?為什么不能是城市廚房?商場里不是有很多餐廳么!為什么不能是城市臥室,為什么不是城市衛生間………
我說請你圓潤地離開:你想在商場里干嘛?
其實那時雖然用“大詞”比較多,但相對還比較樸實,一個“區域標桿”都可以用在幾十個定位報告上,放眼望去,標桿林立。
后來商業的用詞就越來越講究,什么“尊享空間”、“藝術共生”、“策展商業”、“給十年后的城市“等等。
不管我們的商業創新是不是做到了,但名詞創新肯定是走在了前列。
結果經過多年檢驗以后,尊享空間建的很奢華,開業半年后里面以拉面和奶茶為主,同時提供尊享的麻辣燙。
藝術共生好是好,可看完藝術后人也就散了,精神上確實有收獲,物質上堅決不花錢。
策展商業熱鬧了一段兒,后來發現長期組織各類展覽難度較大,而且租金也不太好看,現在這個“展”已經變成了展示的“展”,與初衷似有改變。
倒是“給十年后的商業”十分貼切,因為開業第三年就不行了。
曾經有一段兒,我很認真的吐槽,商業分為兩種:朋友圈里的商業,和去了現場后的商業。
看朋友圈你覺得這個商業愿景雄闊理念超前,去了現場后卻希望自己從未來過。
不是說“宏大敘事”的概念不可以有,但商業的本質,不能只靠這些故事來維系。
02
遵循邏輯的重要性
最近在抖音號上,很多博主都在講邏輯學的重要性。
因為邏輯學的缺失,導致了很多社會認知非常詭異與清奇。
其實邏輯學的作用,不僅體現在生活和認知中,也體現在商業中。
商業的本質就是交換,你提供給別人產品與服務,別人回饋你資源與收益,在這個過程中,必須雙方都感覺到了物有所值,這種交易才能持續下去。
那么什么叫物有所值?
購物中心是一個平臺,可以能提供的價值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有兩項:環境與商品。
環境是購物中心自身擁有的硬件設施,也是顧客感知的第一個層面。
這個感知如果是舒適的,優雅的,或者是有趣的,能為客戶提供有效的情緒價值的,那么就會提升購物中心整體作為產品的體驗感。
而環境打造,既要控制成本,又要形成特色,就需要對自己的客戶特征有深刻的理解。
例如如果是針對時尚女性,那么就要雅致浪漫,如果是針對親子家庭,那么最好是靈動有趣,如果項目體量較大,輻射細分市場較多,那么就要考慮環境的普適與親和。
第二項是商品。
在購物中心的形式下,客戶購買的商品,是由第三方商家提供的,而購物中心的作用,就是通過招商,將合適的商家聚集在一起。
什么是合適的商家?這個問題又回到了客戶的需求。
你的商場準備為誰服務,那么就要根據被服務者的需求打造整體的消費鏈條。在商業越來越細分的情況下,對于核心客戶的選擇與認知,就成為了商戶組合的關鍵。
所以商業的定位和概念,不是越宏大越好,而是首先要回答一件事:你的商業,是為誰做的?
“面向未來的商業”聽著很酷,但每個人的未來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做白領可能去送外賣,送外賣的可能去做生意,做生意的可能去開滴滴。
大家都有美好的未來,但商業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那些宏大的概念下,商業本質往往十分模糊。
這些年見到的商業,越是邏輯清晰,定位準確,給出的概念越具象。
商業項目的理念傳達,有很多不同的類型。
一般小型項目,理念一般都是更加親和與落地,例如鴻壽坊宣傳的:這里只關心你的一日三餐,桌上的果蔬花香與友鄰的淺酌深談。
這種措辭,有很強的場景感,并且也能夠讓客戶有真正的共鳴。
也可以是直接闡明項目的精神訴求,例如杭州玉鳥集的“一個想到就能去的地方“,有些感性,但擺出的姿態十分低調與親和。
而大型項目,在立意上會更高一些,例如前灘太古里的理念是“wellness”,改造后的西郊百聯的理念是“健康,活力與可持續。”
無論是哪一種理念的傳達,都應該符合以下兩個特征:
第一,對于核心客戶來說,概念傳遞的信息明確,簡潔,符合他們的需求或者價值觀。
第二,后續一定要能足夠的實力來實現,而不是口號十分響亮,但產品出來完全不一樣。
03
淹沒在創新狂熱中的商業體
如果說過去十年,哪一個詞是商業地產最持久、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應該是“創新!”
這個詞,一度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
以至于現在很多商業從業者,都患上了“創新不足恐懼癥“,覺得自己的項目,要是沒搞出點什么讓人大吃一驚的東西,就是沒做到位。
而說到很多老商業運營不理想,不少專家上來就是一句話:創新不夠!
就像你只要說身體不好睡眠不足,很多“老中醫“都會告訴你這是腎虛一樣。
最近瑞安發布了最新的半年報,整體租金同比增長16%。
其中上海新天地租金比去年同期上漲12%,月亮灣、太陽宮及星星堂總體上漲2%,虹橋天地上漲21%,蟠龍天地上漲176%,鴻壽坊也取得了半年租金收入5200萬的成績。
也有一些下降的,例如企業天地和湖濱道、瑞安廣場及新天地廣場,主要是因為受到辦公市場低迷的拖累,純商業下降的只有新天地時尚,-3%。
受消費市場下滑的影響,瑞安的部分商業物業也出現了續約租金降低的情況,但整體來看,在現在普遍困難的形勢下,僅商業部分表現的還是比較搶眼。
如果說蟠龍天地及鴻壽坊還屬于新開業項目,在形式與業態上比起傳統商業有所創新,那么新天地這樣一個開業20年以上的項目依然將保持增長,則反應了只要能滿足客戶的需求,老的商業依然有強大的生命力。
當然,新天地這些年也一直在進行持續穩定的調整,但是從理念上,并沒有什么“顛覆“及“革新”,即使是蟠龍天地與鴻壽坊,也沒有什么酷炫的概念。
瑞安的項目主要特點主要就幾項,良好的選址,精準的細分市場選擇,合理的業態品牌組合以及優秀的運營。
前幾天看到一個關于鴻壽坊的視頻,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到位:所有很快就風生水起的項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會打著“創新”的旗號故弄玄虛,而是通過前期調研,就鎖定“貼近生活”的內核!
創新的底層基礎,是商業“基本盤”的訴求!
2023年中國商業營業額百強,在理念與邏輯上都沒有脫離常規商業的范疇,同樣都是區位、品牌、運營各個層面上都有出色的表現。
一個奪人眼球的故事,可能會讓顧客出于好奇走入你的商業。
但會不會再來,則取決于環境、內容與服務。
創新不是錯誤,錯誤的是以創新為名,卻不去深入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追求概念化與網紅化,最后落得一地雞毛。
04
形勢嚴峻,更要做好自己!
商業地產目前面臨的形勢是非常嚴峻的。
消費的理性與保守,正在從根本上沖擊現有的很多商業模式。
今年商業圈聊到最多的一個話題,就是“城市的煙火氣息!”
所謂煙火氣,其實就是讓商業回歸生活。
東京有一個很有名的項目,叫宮下公園,被稱為“立體的城市叢林!”
作為日本第一座空中公園,在2017年開始改在時,通過“林冠”等設計,營造出了一個都市的綠色空間,同時還配備了攀巖墻、滑板場等娛樂設施。
它的大部分商業以“戶外商場”的形式存在。餐飲店基本采用“全透明”及平移門設計,店內與店外都可以無障礙的相互看見,即提升了對店外路過的客戶的吸引力,也讓店內的人可以觀賞戶外的景色。
宮下公園的步行網絡也做了更新,這種改動視覺上比較隱蔽,但有效聯通了各個商業區域,使街區、商業、以及公園成為了有機的整體,相互之間可以自有的互通。
公園的下面是新建的商業。零售有一些設計感非常有特色的奢侈品牌,但更多還是充滿澀谷獨特風格的亞文化商品,保活服裝、雜貨和食品等,可逛性與趣味性都十分豐富。二層和三層既有知名的本地特色餐飲,也有時尚流行的飯,價格層次也非常豐富。
而緊鄰的“澀谷橫丁”美食街,到了夜晚燈火搖曳,小吃匯集,也給澀谷提供了一個夜生活的集散地。
它的理念是 “新的刺激和話題 ”以及 “舒適和愜意 ”,沒有什么特別高大上的地方,
但是作為澀谷的新地標,高度夠,傳達的信息明朗,內容也豐富。
所以本地居民才會發出“完全認不出來的驚喜”這種感慨,而游客也把它作為游覽澀谷的必去目的地之一。
商業并沒有絕對的標準,高端與接地氣也沒有絕對的沖突,宮下公園兼顧本地生活與游客消費的客群定位,使它在定位與業態上有了更廣泛的選擇。
不是每個商業,都能照搬宮下公園的形式,但理念是可以借鑒的,就是找到你的消費者,然后圍繞他們打造項目。
最近有個文案很流行,是說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在寫完崇禎自掛煤山后,反而去寫了徐霞客的故事。
在結尾處他寫道:“寫徐霞客,是因為想告訴大家,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與一件事相比,其實都算不了什么,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而仿照這句話,我也想說,所有宏大的理念、綺麗的故事以及高大上的口號,都比不上一件事:讓你的客戶,以及他所愛的人都能在里面,渡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