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阪急為啥能賣40億?
來源/山止川商業記
撰文/竇丹
當日系百貨在中國悄然退場之際,寧波阪急憑借超過40億的年營業額,幾乎可以稱之為日本商業設施在國內僅存的“全村的希望”。
寧波阪急 圖源:項目方
01
外殼:
百分百日本規劃邏輯
寧波阪急的新規設計以及大阪阪急梅田本店的調改,均出自日本設計師——梶原 章先生之手;B1的超市與餐飲區域由船場上海分公司負責。其實,難能可貴之處不在于設計師,而在于店方愿意信任并實現設計師的創意與構想。
寧波阪急B1 圖源:船場
1、以規劃設計解決建筑硬傷
寧波阪急建筑體的最大缺陷在于其1F被市政道路分割成兩部分,導致失去了最為亮眼且最能體現項目特色的聚客空間。
為解決這一問題,設計師采納了在阪急梅田本店廣受好評的方案:設置一個跨越樓層的景觀型中庭。
寧波阪急(上)、阪急梅田本店(下) 圖源:項目方、網絡
景觀中庭跨越三層設置在4F~6F的公共空間:“慶典廣場”。搭建實木材質的球形天幕與大階梯,這一設計不僅營造出開闊的劇場感,還能有效利用大臺階吸引客流。
此外,將此地作為年節慶典的活動主場,能夠極大地增強消費者的參與度,并提升項目在寧波的關注度與話題熱度。
慶典廣場 圖源:項目方
2、以統一感提升核心顧客觸達率
阪急梅田本店的營業額常年穩居日本第二位。其核心顧客群體主要來自關西地區的富裕階層,甚至是歷史悠久的“老錢家族”。這些顧客對商業設施的環境有著極高的要求,追求高級感。
當然,高級感不僅僅是“大理石上墻”,其本質更在于統一性。這一點在寧波阪急表現得尤為突出,設計風格、印象元素、色彩搭配,無一不體現出統一性。項目的整體環境空間并未因業態、品類或招商需求而妥協,整體設計連貫,細節要素統一。
3、提升設備設施的服務力
寧波阪急的客用設施幾乎全部是阪急梅田本店的“同款”。
客用直梯不僅沿用了本店的高運載大容量設計,連樓層顯示欄也與梅田本店如出一轍,便于顧客快速查詢。
客用衛生間和母嬰室的設備大多來自日本進口,特別是全自動馬桶與兒童放置座椅,這些曾讓許多去考察日本商業設施的小伙伴念念不忘的設備,在寧波阪急基本實現了一比一滿額配置,在設備設施上可謂慷慨投入。
母嬰室設備 圖源:項目方
02
內容:
精準掌握平衡點的中日合力
1、中國特色:動態招商首店效應
2024年,寧波阪急百貨調整動作不斷,在首店效應方面尤其突出。前三季度,首店數量就已達到年內高峰,僅在第三季度,寧波阪急迎來近30個高質量首店入駐。在一貫擅長的零售品牌之外,還成功引入了京湘遇、九十葉、WOW soon、T9Tea、RAPL現烤蘋果派等餐飲品牌,全年調整品牌數在130家以上。
新品牌的持續加入即豐富了寧波阪急的業態組合,也能使其可以更加快速地對應中國本土消費者的需求。隨著品牌力的不斷提升,寧波阪急對于顧客的吸引力也逐漸增強。
寧波阪急的首店們 圖源:項目方
2、日本商業的真正“核心技術”
第一波在中國開店的日本商業設施,主打的是商品。
伊都錦的時裝、麥凱樂的原裝松下電視機、甚至伊藤洋華堂的紅豆冰都曾經是實打實的單品王者。但隨著中國網購的發展與消費時代的推進,日系商品的商品對于中國消費者的吸引力也在逐漸下降。
寧波阪急與其他日本同行的最大區別在于:自開業之初,它就將日本高端百貨的“外商服務”(即國內的VIP客服部門)引入國內,并成功實現了本土化落地。
寧波阪急 圖源:項目方
一是,相對比日本商品而言,外商部門才是日本商業真正的“核心技術”;二是,其他日本同行進入中國的時,中國的富裕、富豪階層較少,消費能力與消費意識也難以“外商”所提供的服務相契合。
所以,2021年開業的寧波阪急,外商服務可謂選擇了一個“天時地利”的時機。
在通識服務方面,寧波阪急保持了與日本本土一致的服務水準。這包括培訓有素的服務人員、與阪急梅田本店相同的每日開店儀式,以及各個品牌的迎賓禮等。
在會員服務上,寧波阪急首先實行會員分級制度,對在籍會員進行精細化運營。不同等級的會員享受不同的積分、優惠和服務。
其次,對于VIP關鍵客戶提供特別與專屬服務。
①生日禮、下午茶、嘗鮮會
②VIP沙龍空間的使用
③一對一陪購服務
④VIP專屬購物與活動
⑤高珠定制、藝術品購買等
⑥年終答謝晚宴等
這些日本高級百貨“外商”部門的基本服務職能,在寧波阪急都可以做到落地不走樣的實施。
尤其是閉門答謝晚宴,不僅可以增進店方與VIP客戶的黏度,對于VIP客戶群體而言,更是提供了更加精準且私密的社交空間。
寧波阪急會員節 圖源:項目方
03
結語
從1993年天津伊勢丹開業到今天,日本高端百貨與中國消費市場共同經歷了改開之后經濟發展與騰飛。而在30多年以后的今天,能夠在國內立足的卻已經寥寥無幾。
阪急作為關西商業的代表,不僅百分百實現了的日式規劃設計的想法,更重要的是精準地掌握到江浙富裕、甚至富豪客層的潛在需求,將日本高端商業真正的“技術核心”帶到國內。依靠具有差異化屬性的高端服務,形成商業壁壘。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