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餐”大火背后,年輕人選擇去西貝“遛娃”
出品/Brandi品創
作者/Tinney
“好久不見,約西貝吧!我常帶孩子來。”一位消費者告訴iBrandi品創,自從同學晉升為“寶媽”后,帶娃聚餐的首選地就成了西貝。
有趣的是,這并不是個例,據iBrandi品創觀察,越來越多家庭正將西貝作為“遛娃食堂”,而轉變背后,其實是西貝的戰略重構。
2024年底,西貝旗下主品牌將沿用多年的“莜面村”標識變更為“西貝XIBEI”。
2025年初,創始人賈國龍在新年賀詞中更是明確提及,西貝的品牌定位將會從“西北民間菜”向“家庭歡聚餐廳”轉型,官網首頁更赫然打出slogan:“把更好的給孩子”。
而作為突破原本定位的代表性舉動,西貝進一步推出了“烤鴨”菜品。
顯然,西貝未來的發展核心不再局限于“西北菜”,而是期望多元化,并向“帶娃群體”靠攏。不過,瞄準“兒童餐”的也不止西貝,老鄉雞、海底撈、九毛九等連鎖餐飲品牌都在爭相入局。
當餐飲行業整體承壓,“兒童餐”的藍海成為餐飲品牌的新戰場。
但是,押注“家庭餐”真的能成為西貝穿越周期的答案嗎?要知道,高頻的親子用餐需求固然誘人,但既要平衡兒童餐品研發投入,又要維持成人客群復購率,這場轉型明顯遠非更換Logo這般簡單。
01
新客增長與老客流失
從大環境來看,西貝的轉型并不意外。
在行業下行期間,各大餐飲品牌生存壓力驟增,選擇升級轉型對抗周期的品牌不在少數,而西貝選擇聚焦“家庭餐”,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西貝早就嘗到了甜頭。
早在2017年,西貝便以敏銳的商業嗅覺率先切入“兒童餐”賽道,開啟餐飲細分市場的戰略布局。令人矚目的是,這一前瞻性決策收獲超乎預期的市場反饋,兒童餐業務收入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
數據顯示,2019到2022年間,雖然行業經歷疫情洗滌,但西貝的兒童餐卻展現出強大韌性,營收逆勢增長高達415%。2023年,這樣的火熱態勢繼續延續,僅這一年,西貝就接待了640萬人次兒童。根據統計局公布的2.48億兒童調查中,每46位兒童就有一位走進過西貝餐廳。
不僅如此,兒童餐的快速增長背后,也帶動了品牌家庭客群占比一舉突破了65%,在大熱的周末時段,家庭消費貢獻銷售額占比高達78%,連帶消費率提升42%。
得益于“兒童餐”的帶動,西貝直接在疫情開放后的第一年,也就是2023年,交出了營收超62億元的歷史新高業績。
但即便如此,西貝依舊沒有逃過行業帶來的周期困境。
到了2024年,行業增長趨勢進一步萎靡。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全國餐飲收入55718億元,同比增長5.3%。雖然整體穩中向好,但增速遠遠低于2023年的20.4%。
原本歸于“衣食住行”四大剛需行業的餐飲業,一年之間經歷了大量企業倒閉,再加上是市場進入存量時代,品牌之間的競爭也進一步嚴重內卷。
西貝明顯感覺到了寒意。
2023年年底,彼時的賈國龍很自信的預計,2024年西貝營收至少增長10%。但受到大環境影響,賈國龍在之后接受媒體采訪時,無奈的表示:“2024過完年之后,生意就開始往下掉,原計劃增長10%,但過了年之后往下掉了10%,和預想的反差特別大。”
即便下滑程度不大,但卻也給西貝和賈國龍敲響了警鐘,而此次戰略轉型,就是其為了應對行業周期給出的答案。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兒童餐”的甜頭確實可觀,但這背后卻也犧牲了不帶孩子的客戶們。
數據顯示,西貝的復購率從2019年的43%驟降至2023年的18%。所以,“新客的增長難掩老客流失”,成了西北轉型最先要面對的“陣痛”。
02
定位多變到戰略“失焦”
如果說。西貝從西北菜轉向“家庭餐”是被兒童餐所帶動,那么“求變”這件事本身,在西貝身上其實早已司空見慣。畢竟,西貝在過去也曾一度被外界調侃為“戰略自嗨”。
我們來梳理一下,西貝在近十年都對品牌做了哪些規劃。
首先要注意的是,西貝在2012年,是以“莜面村”進入賽道的,但沒過多久又以“西北菜”為主打,名字更是突出了西貝。在華與華接手后,以其最為擅長的“超級符號”營銷,將“I love莜”作為宣傳核心,迅速讓大眾認識了“莜”這個字,也算是奠定了品牌初期的心智。
不過,這只是西貝“折騰”之路的開始。
2016年,西貝推出首個快餐品牌西貝燕麥面;2017年更是升級成麥香村;2018年立志要成為中國版Shake Shack的超級肉夾饃;2019年打造“西貝酸奶屋”、2020年又試水中式炒菜成立了“弓長張”......
結果都很相似——嘗試很多,水花不大。還有統計顯示,過去十年來西貝累計推出超過10個子品牌,但走向皆是“虎頭蛇尾”。
從“莜面村”到“西北菜”,從“烹羊專家”再回到“莜面村”,如今再到“家庭餐”,不斷變化的戰略直接導致“定位失焦”。
在一個需要“經營品牌形象”才能站穩“客戶心智”的時代,“定位失焦”其實算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了。尤其是,當西貝放棄“莜面”這個名字,也代表其此前培養好的“莜面”基礎心智層被徹底放棄,而“家庭聚餐”的新“心智”則需要西貝重新培養。
此外,西貝一旦主打“帶娃專區”,就要面臨客群年齡層迭代風險和兒童復購周期。
當兒童成長為青少年,這些家庭是否會持續選擇“親子屬性過載”的餐廳?而過度依賴兒童客群導致的“非親子場景消費缺失”,是否會造成新的增長天花板?這些都是如今西貝需要提前預想的問題。
03
“兒童餐”崛起,餐飲競爭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盯上這片千億藍海市場的并非只有西貝一家。
早在2021年,九毛九就提出了“三代人都喜愛”的戰略,通過“家庭聚餐”的定位吸引了大量家庭客群,且這部分客群的復購率也在不斷提升。
此前,九毛九還進一步將廣州奧園廣場店和四季天地店升級為兒童體驗店,并著重推出了8款新兒童套餐,價格在29-39元之間。旗下太二酸菜魚的“9.9元兒童餐”更是一經推出便刷屏全網。
事實上,這場圍繞“兒童經濟”的激烈爭奪戰,早已如星火燎原般蔓延至整個餐飲行業。蔡瀾點心、海底撈、眉州東坡等知名餐飲品牌紛紛入局,通過推出各具特色的兒童套餐,積極搶占“家庭客戶”市場份額。
而眾多品牌集體押注兒童餐飲領域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兒童餐飲消費市場的爆發式增長——盈石集團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兒童消費市場規模高達4.5萬億元,其中餐飲領域的滲透率突破10%,對應著4500億元的龐大市場容量。
如今,兒童餐的商業邏輯已發生根本性轉變。曾經作為附屬贈品的兒童餐,已然躍升為場景消費的重要入口。特別是 “家庭餐” 定位的興起,深刻反映出餐飲行業正從單純的產品競爭,逐步升級為多元的“場景競爭”模式。
比如,相較于單純的用餐需求,家長們更傾向于選擇“用餐+”的組合,像是“用餐+娛樂”“用餐+教育”等復合型消費場景,附加價值也日益成為家長衡量消費選擇的關鍵因素。
或許是嗅到行業的轉變,西貝再一次選擇了戰略轉型,但需要注意的是,餐飲的核心,“菜品”仍是不可動搖的關鍵。
近年來,西貝“貴”的詞條,近幾年多次沖上熱搜,如“3個蒸餃29元”“一個饅頭21元,一個花卷33元”,更有消費者吐槽“又貴又難吃”“領著孩子兩個人,二百元吃不飽,一個饅頭十塊,一碗清水面二十,誰會去第二次?”
消費者不滿的背后,并非品牌高端化本身,而是那些價格高昂卻無法匹配的產品和服務。西貝若想在兒童餐飲市場持續領先,就必須在保持高品質的同時,進一步優化價格策略,真正踐行“把更好的給孩子”,而不僅僅是“把更貴的賣給家長”。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