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茵曼憑什么穿過N個生死周期
出品/億邦動力網
撰文/張從容
站在7月初的新加坡街頭,茵曼創始人方建華被撲面而來的濕熱空氣包圍,恍惚間仿佛回到了1998年在廣州奮斗的那個夏天。那時方建華懷揣夢想南下闖蕩,兜里只剩兩塊錢;如今他掌舵的茵曼已在廣東番禺建立了自己的總部大樓,玻璃幕墻里陳列的棉麻服飾在暖黃燈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
這座深青色魔方大樓見證了一個品牌的蛻變。今年6月喬遷那天,全體員工在星空頂下合影——這是方建華特意設計的,“腳踏實地,仰望星辰”。
從小倉庫到自建總部,茵曼走過了中國零售最狂野的17年。這期間無數品牌乘風而起又轟然墜落,如希臘神話里飛得太靠近太陽的伊卡洛斯。而茵曼始終在風暴中調整著飛行姿態,既沒有墜落,也沒有迷失方向。
2025年的商業世界早已褪去浮躁。當風口消失、增長神話破滅,那些穿越周期的品牌反而顯露出獨特的生存智慧。茵曼的秘訣藏在“變與不變”的品牌哲學中。
本期億邦動力《超品洞察》,將深入探討茵曼“變與不變”的品牌哲學背后的奧秘。我們將剖析茵曼如何在市場變化中靈活應變,抓住機遇實現品牌升級;又將揭示茵曼如何在堅守品牌核心價值的同時,不斷創新和發展,保持品牌的生命力和競爭力。
01
“死了哪個渠道,茵曼都不會死”
“這三個月跳(樓)了三個老總�!狈浇ㄈA說這話時,辦公室窗外正下著大雨。
當下的商業環境就像當時的天氣般令人窒息——線下商場空置率高于危險水位線5%,線上平臺大促GMV增速逐步下跌,夾在中間的品牌商正在經歷最殘酷的擠壓測試。
線下戰場“試衣間經濟”盛行。無論女裝還是彩妝,在實體店試穿或試妝后,價格敏感的消費者會專項線上比價,利用各類優惠滿減券砍掉價格。渠道間的價格博弈,使得品牌商的終端定價權被持續削弱。同時,房租也成為了實體店的心病,交得起是生意,交不起是離意。
轉到線上更是刀口舔血。女裝退貨率沖到60%已成常態,“僅退款”更是能讓商家半年賠上幾百萬。各平臺流量紅利退潮后,流量價格卻讓人心驚。平臺用算法卡著商家脖子:不上活動不投廣告就沒曝光,上了活動又虧本;人情平臺賺走,補貼卻得由商家出,顧客薅了羊毛就跑路。
渠道壓榨引發連鎖反應。有的品牌忽悠經銷商吃庫存,賣不出去又要急急忙忙把經銷商換掉;有的狂開SKU,指望爆款概率能覆蓋成本。直播賽道同樣畸形:達人要抽成50%,店播又沒流量。直播帶貨、店播搭建、爆款打造……每一條路都像開盲盒,又貴,又忐忑,又不確定能否開出“心選”。
茵曼的破局之路始于2015年。當時,方建華發布全新零售模式“電商+店鋪+社群”推出0庫存、0加盟費、0軟裝,線上線下同價。同時,茵曼以自身“廚力”?影響運營附近粉絲圈,形成忠實私域。
雖然方建華坦言“今年線下很卷”,但茵曼始終堅持全域零售模式,讓線下成為場景+體驗的中心,同時持續死磕全渠道同價,甚至賦能加盟商做店播和社群運營,總部負責倉儲和售后。一個家里做服裝生意的內蒙00后,專門到茵曼總部學了兩個多月,回去連開四五家門店,將線上線下聯動玩得風生水起。
從貨架電商轉向內容電商,茵曼走得并不輕松。作為百萬粉絲的創始人,方建華一度被某平臺“白嫖”——免費發微博、朋友圈給平臺打廣告。實際上,2020年,平臺大戰進入白熱化。抖音對外鏈收取20%服務費,最后干脆掐斷淘寶入口;淘寶千牛則限制商家跳轉抖音。
作為女裝的頭部商家,茵曼昔日被兩邊綁架要求站隊。但方建華硬是扛住壓力,寧愿失去平臺扶持也拒絕站隊,堅持全渠道布局。
興趣電商的探索同樣坎坷。茵曼的抖音團隊換了三任負責人:第一個月銷不到100萬,第二個沖到200-300萬,第三個終于干到500萬。折騰歸折騰,方建華還是咬牙堅持自己認定的方向。如今,它在抖音年銷10億,全渠道布局逐漸成型。
曾經,作為淘品牌的茵曼還在雙11淘品牌守衛戰中堅決捍衛淘品牌的江湖地位,然而那時方建華就在自己的公眾號發文表示:未來只有品牌的競爭,沒有所謂的傳統與互聯網品牌的區分。
如今,茵曼的生意在天貓、抖音、唯品會和線下平分,“死了哪個渠道,茵曼都不會死”。
無論是線下租金黑洞,還是線上流量內卷,品牌商始終在“給房東打工”和“給平臺打工”之間掙扎。但茵曼的選擇很明確——不把命脈交到任何單一渠道手里,哪怕這意味著更慢的增長、更高的成本。
02
以品牌定力抵御價格戰恐懼
“打價格戰傷身,打贏也沒面子�!痹�10多年前的一篇微信公眾號推文中,方建華曾表示:折扣對他來說是有心理陰影的事。
在創立茵曼之前,方建華吃夠了外貿代工中客戶壓價的苦頭——成本幾十塊的貨,到了國外商場搖身一變標價上千。最憋屈的是,外貿客戶們還總捏著訂單說:“再便宜點,能再降降嗎?”
某年雙11茵曼備了4.5億的貨,但最終賣了1.2億,還剩下2億多的庫存。方建華解釋,除了有顧客越來越理性、沖動消費減少、流量未達預期的原因外,另一原因就是客單價不夠高,導致銷量比預期少了幾千萬。
而如今,價格戰仍在上演。各大電商平臺“跨界”——做貨架、搞內容、開市集,看似補齊短板,實則磨平了平臺間的差異。商家被迫在多個戰場反復投入,流量成本逐步拉高,但單平臺的回報卻越來越低。同時,平臺功能趨同,消費者自然養成全網比價的習慣,低價成為這一背景下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商家要么加入價格戰換流量,要么被算法淘汰出局。
方建華稱,一些電商平臺的流量分配以秒為單位,即時轉化不夠高,立馬斷流降權,同款商品誰轉化更高就給誰流量。這不僅讓價格戰愈演愈烈,也助長了抄襲盜版的亂象:相同商品、相似產品圖,盜版定價更低,搶走了本屬于原創品牌的流量。
“向內求,構建品牌力”,面對同質化市場和內卷競爭,茵曼用“棉麻情懷”構筑品牌護城河。
方建華記得,江西老家的棉田里,小時候的他掀起衣擺兜住新摘的棉花。那些雪白柔軟的團團花朵不僅是一代人糊口的生計,更是一個時代的烙�。撼蔀閲迯S的工人是當時的驕傲,國棉廠的女工們也是婚戀市場的“香餑餑”,只有公務員和教師才能追求。
茵曼將棉麻情懷淬煉了17年。走進新大樓中的棉麻博物館,仿佛踏入一部立體的紡織史詩:乾隆御題棉花圖,從民間搜羅的老式紡機,擺滿一面墻的天然植物染料。這里陳列的是茵曼對抗行業浮躁的底氣——文化沉淀,是茵曼選擇堅守的品牌價值。
這種堅守并非空談情懷,而是貫穿從設計、供應鏈到內容營銷的每一個環節。
設計是品牌的命門。茵曼的設計團隊始終堅持:面料是衣服的“里子”,版型是衣服的“靈魂”。那些不勒腰、不卡襠的版型設計背后,是對女性服美役的堅決否定,是對舒適美的執著追求。
供應鏈是品牌的底線。“寧愿放棄銷售額,也不要生產不合格產品”,這一嚴格要求讓茵曼淘汰了近3/4供應商,留下的工廠大多只做茵曼一家業務。堅持讓專業的人專注地做專業的事。
然而,堅守不代表拒絕變通的故步自封,而是以創新拓展棉麻的表達邊界:場景上推出“文藝通勤”和“文藝戶外”系列,拓寬通勤和休閑戶外的產品屬性;品牌傳播上,春夏兩季分別結合“歐若風”和“莫瑞風”兩大流行趨勢熱點創作熱門內容,讓茵曼不僅僅是舒適棉麻的開創者,更是時尚棉麻的有力表達者。
在消費降級的當下,茵曼拒絕用價格戰“秀肌肉”,而是選擇更聰明的打法:把每一件產品都做成“顏價比+情緒價值”的雙料冠軍。通過一次次精準的規模曝光,讓消費者記住的不僅是產品,更是品牌的精神內核——舒適,這才是穿越周期的生存智慧。
03
員工第一,以人為本的長期主義
“我2011年來公司的時候,我記得大干圍還是黃泥路,也是我青春激蕩的地方�!被貞浧鹨郧暗钠放拼髽�,茵曼的老員工這樣說道。如今茵曼位于番禺的新大樓旁尚未裝修完畢,堆滿了紅磚沙石,又將成為品牌故事的新注腳。
搬遷當日,方建華親自下廚,充當服務員,用從江西老家的辣椒和豬油,為團隊暖灶,炒了一盤地道的江西小炒肉。這一細節正是茵曼“員工第一”理念的縮影。
早在2013年,多數企業仍在高呼客戶至上時,茵曼便提出“員工第一,客戶第二”的原則。唯有幸福的員工,才能創造打動客戶的產品。
這種人文關懷絕非作秀,而是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當年,茵曼請來知名藝術家在公司開設陶藝班,讓員工在公司真切體驗慢生活。在新大樓中,為了讓員工有一個舒適130°躺平的午休座椅,他從眾多供應商提供的樣板中自己測試挑選,再給員工試坐試用;為了讓南北方員工能夠吃上不同口味的美食,方建華跑了五六家餐飲供應商,了解口碑,服務質量。員工帶薪健身的健身房選用國際品牌器械,聘請國家隊教練。在冬季極短的南方裝了暖氣、全天供應熱水。一樓大廳養了兩面18米高的綠植墻,全部是純天然植物。對于別人羨慕的老板寵員工,方建華堅持要給員工“養心”。
在員工福利方面,茵曼的投入也是連年加碼,每年福利支出超過1000萬元,光今年在餐標、員工班車等方面就投入翻倍,而發給員工的年度獎金(含績效)更是超過2000萬元。方建華所追求的心頭大事,就是讓生態伙伴共贏共榮,讓每一位員工都能切實分享企業發展的紅利,感受到“奮斗有回報”的溫暖,有條件去體驗更加美好的生活。
時尚大師拉爾夫·勞倫曾說:“我設計的不是衣服,而是夢想——關于生活的夢�!�
在新大樓的“設計師超級個體生態聯盟”空間,正在孵化更宏大的計劃,茵曼計劃未來三年打造20個億級設計師超級個體:將提供供應鏈、渠道、數字化運營能力,讓獨立設計師和藝術家從現有的最大困境——創的出來、賣不出去中解放,專注創新設計,為品牌差異化筑起競爭堡壘,同時讓設計產品真正觸達更多新生代消費者。
商業史從來都是在危機中蜿蜒前行——渠道變革的沖擊、價格絞殺,這些考驗從未消失。真正的長青品牌,往往掌握著“變與不變”的辯證法:敢于打破邊界,擁抱渠道革命與組織創新;同時堅守文化根基,在用戶價值和員工成長上持續深耕。
風口上的豬或許能憑借一時的運氣飛得高,但只有土壤里的樹才能憑借深厚的根基和頑強的生命力,歷經四季更替,屹立不倒。品牌應摒棄短期逐利思維,樹立長期主義發展觀,在變化中尋找機遇,在堅守中鑄就輝煌,成為行業發展的引領者和推動者。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