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店縣城飲品市場:開店40多家,一半在“陪跑”?
剛剛過去的小長假,我回老家縣城逛了一下飲品市場。
細數嚇一跳:一個縣城近40家飲品店,一半都是生意冷清的 “陪跑”狀態。
而人流量大的店,都有和蜜雪冰城一樣的運營思路。
這是縣城飲品市場的全貌嗎?
01
縣城開店近40家,一半在“陪跑”?
這是個北方的普通縣城,經濟發展水平擱全國只能算中等。
餐飲品牌里,全國連鎖的只有1家肯德基、3家正新雞排,吃頓火鍋的人均價格在35~40元;逛街沒有萬達、國貿,能看電影的奧斯卡影城入駐剛滿2年。
可以說,小城青年的業余生活很豐富,但總體消費水平并不算高。
跑遍整個縣城,細數了一下飲品品牌,有接近40家。要知道,2年前看的時候,這個數字還是不到20家,甚至僅有2家蜜雪冰城。
到現在,茶飲品牌蜜雪冰城6家、書亦燒仙草1家(剛開不久)、3家本地小連鎖海蜜茶飲,1家咖門報道過區域內連鎖品牌敬茶品沫,人氣都算不錯。
剩下的都是沒聽說過名字的自創品牌,除了個別位置不錯的,其余要么開在位置偏僻的角落,要么商業模式落后,呈現一副“陪跑”姿態。
比如這家從門頭到海報,仿佛20年前的店;
這家不了解的人,并不知道是賣奶茶的;
這家“生肖茶”的玩法很容易一陣風過去就涼。
咖啡品牌里,意外在商業區有家幸運咖(蜜雪冰城新開咖啡品牌);曾在2年前去過的一家自創咖啡館已經轉手,其余就是在個別快餐店有咖啡出售。
整體來說,門店不多、競爭不算激烈,但這也許是縣城茶飲店的真相——
02
縣城飲品,我看到6個真相
1、10元是縣城茶飲的價格紅錢
這分別是敬茶品沫、海蜜茶飲的菜單:
第1張,除了個別鮮果茶12、15元,其他產品統統10元以下;
第2張更極致,除了2款特別的大桶奶茶,其他產品價格10元封頂;
在蜜雪冰城的菜單上,同樣最高單價10元/杯。
看到幾位在門口的同學,和他們聊天,大多數都聽說過喜茶奈雪,但說起一杯20多元,紛紛表示“不敢多喝”。
縣城的消費客群:以學生為主,零花錢不足以支撐高客單價高頻消費。
另外,重人情的圈子里,10塊以下的價格請客喝2~3杯還沒有壓力,再高就承受不起了。
同時,價格高是收入決定的,但也受消費認知影響。很多年紀稍長的消費者,覺得“又不能吃飽”,沒實質獲得感。
2、00后是縣城的穩定消費群
這是縣城最熱鬧的一條小吃街,在一所中學對面,光奶茶店就有7家。
其中位置最好的3面拐角處,緊挨著開了2家大店,蜜雪冰城和敬茶品沫。
雖然生意都不錯,但看門口電動車數量,還是一眼看出哪家生意更好。
放假騎電動車出來買奶茶的,以學生為主。可以確定,小城飲品消費的主客群,依舊以00后學生、95后年輕人為主,而前者更是維持消費穩定的主力。
3、用“小紙條”和流行歌曲,打動小城青年
在當地學生心中,海蜜茶飲開了多年,是個能與蜜雪冰城抗衡的品牌。這個品牌在拉攏年輕人上,確實有一套,僅從表層,就透露出不少打動小城青年的點:
這是店里的留言墻,不管門店面積大小,都有這樣一張密密麻麻的墻。是年輕人的傾訴地,也是把顧客關系維穩的象征——畢竟消費者信任這家店,才會寫。
在一家大面積的蜜雪冰城,同樣有這樣一面墻。
再看看這個品牌一家店的全貌,粉色風扇、粉色藍色坐墊的桌椅,另一家店的屋頂是星球。不夠時尚,但有種恰到好處的溫暖感,讓消費者進來不緊張、更隨意。
再看店里的文案,“生活中的苦,杯子里的甜蜜”、連吧臺后面都有“開間溫暖的小店,遇見溫暖的人”,營造一種生活平穩、歲月靜好的感覺。
大屏幕上,也在循環滾動流行歌曲MV;
在敬茶品沫的菜單上,說散就散、三生三世、剛好遇見你都是流行語、或者熱門歌曲元素。
——都是可以打動“小城青年”的細節。
4、下沉市場開大店,已成為主流
蜜雪冰城、敬茶品沫、海蜜茶飲,全部在學校周邊開有大店,并且都在100平以上。
縣城市場開大店已經成為主流。曾經老朋友見面、放學約同學沒地方去,現在越開越多的大店滿足到店坐坐、聊天的硬性需求。
而對品牌來說,店大,也是品牌勢能的顯現。搶占小城青年認知,誰的空間大,誰的品牌就站得穩。
簡單的商業邏輯,在大城市上演后,又在小縣城流轉。
5、校園、街邊,比商場更能匯聚人流
盤點幾家生意好的門店,雖然在商場、人流密集的十字路口都有布局,但大店都集中在學校附近,甚至蜜雪冰城在一個初中旁邊連開2家。
縣城是熟人社會,商業環境也不發達,隨處可見的街邊店、匯聚年輕人的校園店,比商場更容易成為聚會、聊天的場所。
6、區域頭部與全國連鎖的競爭,正成為主流
細數下來,這40家店里,生意好的品牌不超過15家,基本都是全國連鎖和區域頭部品牌。
基本可以判斷,下沉市場,也在進行馬太效應的分化:強者更強,弱者消失。
但海蜜茶飲、敬茶品沫這樣的品牌涌現,也在說明:從下沉市場突圍,未必沒有機會。
結語
也許是在廣深、上海逛多了商圈,習慣了飲品創意和玩法翻新;也許是采訪了太多成功案例,聽了太多高營業額、充滿智慧的經營策略。
縣城探店,總有一種“這些品牌太普通、沒有亮點”的感覺。
但和在縣城開店的老板聊天,對他們來說,客單6元/杯的產品,一天賣200杯,自己親自管店,一年的經營額足以支撐門店營收和對生活的期盼。
“1天賣2000塊,我就覺得不少了,一年下來就不少賺。”有老板說。
生意好的店依舊存在,組成下沉市場里的競爭力。
而這,才是下沉市場的真實全貌,也是國內飲品市場的最大基數。
相比驚訝、困惑,不如正視和接受。無論在哪開店,都離不開對這個行業的看好與熱愛。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