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賠15萬?2021年還有人夢想開一家咖啡館嗎
前幾年,全國掀起了一陣開咖啡館的熱潮。一直到現在,還不斷有人想要進入這個行業。
中國咖啡行業每年都在增長,可是競爭也愈發激烈。很多人懷揣夢想而來,血本無歸離開。
現在到底還適不適合開一個咖啡館?這篇文章從3點來分析。
第一要素:客流從哪里來
大城市的主要消費力通常集中在商圈、寫字樓、景區、等地方,所以這些地方也是所有大品牌都去爭奪的地方。
我們以北京為例,在去年和前年瑞幸咖啡瘋狂拓展時,曾經出現過“500米內開出2家瑞幸咖啡、1家星巴克”的密度。瑞幸加上星巴克,幾乎已經覆蓋了北京99%以上的商圈和寫字樓。
華貿寫字樓中的星巴克,圖片來自大眾點評
而在一些位置不好的、偏遠的寫字樓或商圈里,還有針對大品牌入駐免租、補貼裝修費的說法。
目前中小咖啡品牌,在客流爭奪的路線上主要分為兩種:
1、網紅路線
北京有很多通過互聯網路線運營成功的品牌,例如:BerryBeans、大小咖啡、日壇咖啡、Postpos、Tiffany藍等等,無一例外的都是運用了互聯網的傳播原則。
這種做法,本質上很像是自媒體運營公司。IP建設得好,店面流量就好,IP運營得不好,就很難有初始流量來激活店面的生意。
北京的大小咖啡館
2、渠道+點位
在沒有巨頭品牌或者“網紅力”的加持的情況下,選址就幾乎決定了店的命運。
小的咖啡品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機會爭奪大廈或園區學校內的場地資源。
如果大樓或園區較為封閉,則更不會是大品牌首選位置,這就就像大池子里圈了一塊地,這塊地里面只有你這個大魚,或有幾個差不多大小魚,沒有某一個能“碾壓”你的物種。
而在這些位置開店也有一些限制條件,包括產品類別、裝修布置、甚至單價,都有可能受到一定限制。在這樣的點位開店,運營、推廣、吸粉、活動、更新、一個不能少做。
字節跳動樓下知名的北京辦公樓咖啡-元咖啡
別說酒香不怕箱子深,堅持就有回頭客。就看是你先等到回頭客,還是先等到房租漲價,亦或者再來一個瑞幸。
第二要素:咖啡館的產品到底是什么
咖啡廳的產品是什么?是咖啡嗎?
是,但不僅僅是。
首先,開咖啡館,要不要賣餐?其次,你可以去了解了解身邊的人,有多少人只是為了咖啡而去咖啡館的?有多少是為了社交,或者辦公?
值得思考的是,人們來到咖啡館,根本的消費動機究竟是什么?
比如,咖啡館在國內一直都帶有一種浪漫小資時尚的文化氣息,在很多人心中,咖啡館是一個可以拍照、打卡、凸顯品味的場所。
天津知名咖啡館Decade coffee,在店內設計了很多值得打卡拍照的細節
那問題來了,只做好咖啡夠不夠?只做好裝修夠不夠?只做好餐夠不夠?就算都做好了,服務團隊、供應鏈的穩定性怎么確保好用穩定?
等你把這一切都弄好了之后,對面的某某連鎖,可能又更新了一遍菜單,分分鐘告訴你什么叫“你還沒學會我就迭代了”的餐飲模式。
歸根結底,哪怕只開一家咖啡館,也要當做一個品牌去運營——找到自己獨特的影響力原型。
廣州的.jpg咖啡,只有3種咖啡,卻有不同產區的豆子供顧客選擇,創造了自己獨特的吸引力,在廣州引發了打卡潮,圖片來自.jpg咖啡
我們用什么更新迭代的頻率,去和市場上其他品牌做區分?要讓選擇你的用戶,都覺著自己是獨特的、超有品位的。
第三要素:用什么樣心態開店
我們不講玄學,但放寬眼光去看這個市場,我們能看到,那些看上去活得很好的咖啡館,到底掙不掙錢?如果開一家咖啡廳每年賠15萬,有沒有人愿意開?
其實,這個行業有很多每年賠15萬,還在繼續開店的老板。
他們為什么開店?根據我的了解,其中一部分是因為這些老板本身就有其他生意,他們長期需要一個談事、展示的地方;一部分真的就是喜歡,愿意干。
那么,要是真的就想通過自己喜歡的咖啡館發家致富的,是不是就沒辦法了?也不是。
中國的咖啡市場是實打實地在增長,如果要在這個行業里發展,就應該思考如何結合自己的優勢,在這個產業里去創造價值。
杭州有名的“沙縣咖啡”,做出了自己獨特的品牌文化
比如,寫代碼的去看下這個行業能用軟件解決的問題,會做廣告的做一個好的IP或平臺,會畫畫的用咖啡作圖吸引流量。
長沙時光之塵的老板,大學學的是環境藝術設計,用廢棄材料、老物件打造出4家咖啡館
你擅長的結合你想干的,看看一起能創造什么樣的價值,用可控不變的投入,去博一個可能性更大的生意。
不一定非要開一個店,才能安放靈魂、實現愿望。當我們進入行業獲得收益了之后,可以再利用自己積累的資源和流量去開店。
總是有人問,現在入局,還能不能開出一家美好又賺錢的咖啡館?
結合本文的觀點,無非是要在開店前想明白3個問題:
第一,客流是誰,他們從哪里來;
第二,產品是什么,人們進店消費的理由是什么;
第三,你最擅長的事,怎樣和咖啡結合起來。
想清楚優勢與模式,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新再做一遍,咖啡館也不例外。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