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返鄉,這些年輕人如何就地過年?
2021年春節,是一個特殊的春節。
受疫情防控的影響,國家提倡“就地過年”政策。交通運輸部預計,2021年全國春運客流比2019年下降超四成。
根據數據統計,全國超1億人響應號召就地過年。而旅居外地工作的年輕人,則是這1億多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年人”也成為了新的網絡熱詞。
對于很多就地過年的年輕人來說,這也許是他們第一次自己過的春節。
但這并不代表沒有年味。
獵云網采訪了五位在北京、武漢等地過年的年輕人,看看他們如何“支棱”起這場花過年。
反向過年:過去我給家里買禮物,現在父母給我寄年貨
文怡,27歲,留在北京過年,新媒體從業者
作為一名資深北漂,我早已習慣了在北京度過一切大小節假日,但除了春節。過去,我每年都會回家過年,一方面是需要看望年邁的爺爺,另一方面,是想通過假期離開北京透透氣,因為在北京呆久了會麻木。
今年春年本來張羅好了要回家,買了單程機票,跟鄉下的爺爺奶奶通了電話要回去看望,和昔日的同學們打了招呼要回家“約會”,但卻突然接到了村里村長的電話,說:“你在北京,疫情風險比較高,還是別回來了吧,回來的話要有核酸檢測證明以及隔離14天。”
恍若晴天霹靂。我只好打消了回家過年的念頭。
緊接著,我開始考慮如何在北京過好這個年。首先就是解決“春節吃什么的問題”。還沒想清楚,我就接到了爸媽打來的電話。
爸媽問我,過年想吃哪些老家的年貨?我嘴上說啥也不需要,但是爸媽卻給我拍了張照片,有一箱子的吃食打算寄過來。
我看到了圖片上,擺在地板上,裝著包裝袋的零零總總的東西,眼眶一熱。緊接著,爸媽告訴我這里面有我愛吃的鴨肉、生的土雞、過年自制的炸貨酥貨,還有爺爺奶奶自己養的土雞蛋。
一看到這些東西,我舌尖的味蕾就能想到這些“土味食品”的做法、口感,以及腦海里浮現過往曾經一大家子人過年時其樂融融的氛圍。
爸媽說,這些東西其實早就備好了留給我回家時要吃的。后來,爸媽聽到我不能回家的消息,就趕忙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打包好,生怕快遞因為過年郵不過去,或者郵慢了,到北京就壞了,臭了。
我的家鄉位于福建西南部的小城,從那里出發到北京,快遞需要走上接近2000公里的路途。這是爸媽寄過最遙遠的快遞,也是寄費最貴的一次。
兩天后,大年三十的前一天,我從快遞小哥那收到了那一箱子沉甸甸的年貨。我第一次收到了這種穿越千里又熟悉的年貨。以這些年貨為基調,我已經想好了過年這幾天要做什么菜吃。
往年,我回家過年,總是要買上各種各樣的春節禮物。爺爺奶奶的、外婆的、爸爸媽媽的、舅舅舅媽的、姑姑姑父的。這些禮物買完就大大小小地拎回家,一個個分發。這個年,一切都反過來了。我第一次收到了來自家鄉的春節禮物。準備年夜飯的時候,我在廚房熬雞湯時偷偷地抹眼淚,真的好想念家鄉。
健康過年:拒絕大魚大肉式春節
林悅,28歲,留在武漢過年,互聯網行業從業者
這是我第二年在武漢過年。
去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和封城,我被“困”在了武漢。在一個人度過春節之后,我今年再次沒有回家過年。
但是今年,是我主動留下來“就地過年”。
在我看來,在外過年,是最自由的年。“沒有催婚,沒有催生,沒有來自親戚們的壓力,這是我認為舒服的生活方式。”
為了好好迎接這一次對我來說真正意義上的春節,我從很早便開始著手準備購置年貨。
網絡上流行的“每逢佳節胖三斤,仔細一瞧三公斤”的《胖胖詩》也是我之前的春節感悟。
“以前從小到大,都是我媽媽購置全家的年貨,包括年夜飯,但其實我并不喜歡或者說并不認同那些大魚大肉式的年貨。”
在我的年貨購物清單里,排在前面幾項的是體脂秤、牛排機、食物垃圾處理機……年夜飯的食材,我也大多選擇了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我絕不想過個年再胖三公斤,我更希望過一個健康的年。”
我發現“健康過年”的理念也代表了一部分年輕人的過年新趨勢。相對于年長者,年輕人購置年貨不再圍繞“吃”,而更加愛美和重視假期身材管理。
對于我個人而言,或許不回家的春節,不是記憶中的年味,但也是自由、愜意的一個健康年。
別墅趴:沒有和家人一起,而是和16個原年人共度除夕
王琦,25歲,留在北京過年,學生
2021年,是我第一次異地過年。回想2020年春節,我只在家度過了一個除夕,就在大年初一趁著人流量小倉促返京。對于我來說,即便沒有“就地過年”的倡議,也不想在今年重蹈覆轍了。
對于新冠肺炎病毒這個狡猾的敵人,我認為,“敵動我不動。而且又不只有我一個原年人,就地過年而已嘛,明年再回家也一樣,家又不會跑。”
我是在1月底通過朋友了解到,有人在延慶組織了一場別墅趴。于是又再拉了幾個朋友,一起去參加了這場除夕夜活動。2月11日中午出發,我們16個人陸續到達別墅。由于有過別墅跨年的經歷,我擔當起了此次除夕夜聚會的主持人。
說是主持人,但其實也沒有什么特別的事情要做,就是引導晚些到場的新朋友,去參加麻將,或者也可以兩三個人打臺球、乒乓球、電動游戲等等。2月11日的下午,大家基本是在自由活動中度過的,真正的集體活動是在晚上吃完火鍋開始的。
活動組織者已經提前采購好了面粉、豬肉、豇豆以及搟面杖、塑膠桌布等包餃子的材料,全體人員開始自行分工,一起包餃子。
自告奮勇和面的朋友李林,其實也是第一次擔此大任。于是,剛開始的餃子皮略有些發硬,不過好在提前查了資料,在面粉中加入了雞蛋,倒也不用擔心餃子皮會破。大概包了二三十個餃子之后,有些經驗的另一個朋友張濤接過了和面的重任,最終耗時2個多小時,16個人完成了包餃子的重任。
面對著形狀各不相同的餃子,我確實是沒想到,有一天會吃到這么多人親手包的餃子。伴隨著央視春晚這個必備的背景音,我們16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終于在零點倒計時前吃上了親手制作的熱氣騰騰的餃子。
最難忘的事是,大家在飯前用了半個多小時進行了自我介紹。大家原本只是有一兩個共同的朋友,不是彼此都認識的,通過這次活動等于一下了擁有了十幾個新朋友,很期待明年可以再找時間與這幫朋友相聚。
但是也有遺憾。我和朋友購置了少量的煙花爆竹,原本想著身處延慶,可以放心進行燃放。但事實是,必須去到燃放點才可以。于是在吃完餃子,倒計時過后,16個人仰望四面八方的天空,欣賞遠處燃放的煙火,伴隨著連綿不絕的鞭炮聲,歡呼雀躍。
只有一個男性朋友在敲鐘過后,留下了思鄉的淚水,但是很快也就在剩下15個人的安慰和嬉鬧中,快速翻篇了。整個別墅耗費7300元一天,這個別墅是群主通過各個平臺對比最終選定的,最終人均490元,與大家預期相符。
這個年很特殊,過去過年我都和家人在一起,現在是和一群五湖四海的小伙伴在一起。
過年加班:做一個幸福的打工人
甘森,29歲,留在北京過年,互聯網教育從業者
今年,我過了一個“勤奮”的打工年。由于我的女朋友今年不能回家過年,只好留守在北京和女朋友一起。后來我就向公司報名,打算過年在公司加班。
初一至初三,我需要去公司加班,從下午2點到晚上8點。公司給出的加班費用還不錯,除了本就有帶薪年假,另外還有三倍工資,折算一下,加班三天能拿到將近4000元左右的加班費。
加班的這幾天,一般的流程是,中午1點左右到公司吃飯。公司給定了豪華外賣,一份午飯的價格起碼在五六十元以上。吃完飯開始干活。我主要負責直播板塊,平時2個人干的活,過年有4個人一起干,簡直輕松加愉快。
下午四五點鐘左右,公司定的下午茶到了,咖啡、奶茶和車厘子輪番上。吃完下午茶,再干兩三個小時又到了晚飯時間。晚飯依舊是豪華外賣。吃完晚飯接著繼續干兩小時的活兒,就下班回家,然后打車自由報銷。
我覺得還挺幸福,待遇好,還能賺筆零花錢,收獲滿滿。
我覺得今年對我而言,就是要好好賺錢存錢,勿以錢小不去賺。今年過年加班算是給自己一年做了一個很好的開端和表率。
過去,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還沒有長大的大男孩”。漂在北京,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過一個自由的生活。過去幾年,我也習慣了“只為了自己”的生活,賺多少花多少,沒有儲蓄計劃,也沒有太多未雨綢繆。
年前,意外得知自己的女朋友懷孕了,我沉浸在馬上要當人父的喜悅之中,但隨之而來的就是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重了起來。結婚、生子哪一個不需要錢。雖然有壓力,但是卻充滿動力。
這個年對我來說,和往年大男孩般的快樂不一樣了,充滿了雞血,責任以及對未來的向往。
自駕近郊游:本想進廟燒香沒想到去爬山了
盛焱,29歲,留在北京過年,建筑設計師
疫情成為新常態,出于對私密、安全等方面的考慮,作為“原年人”一員的我和兩位朋友在初一的時候一起自駕游。
原本,我是想要在大年初一去雍和宮上香的。在跟房東的閑聊中,他說“大年初一肯定會開門,這是傳統”給了我信心。然而事與愿違,我在地圖軟件上只能看到雍和宮暫停營業的通知。但是我也沒有太擔心,北京這么多燒香的地方,總有一個地方可以去祈福吧。但事實上,當我坐在朋友李震通過一嗨租車租來的車上,通過大眾點評等APP以及“暢游北京”微信公眾號進行搜索時,也只能接受“無處上香”這個現實。
除了雍和宮等寺廟暫停營業外,潭柘寺、八大處等地也只有室外空曠的場所開放,“各大殿關閉,暫不開放,禁止燃香燃蠟,暫停任何宗教活動”。而“男拜雍和,女拜紅螺”的另一處紅螺寺,春節期間其實是正常營業的。但是對于吃過午飯才出發的我們來說,時間上已經不允許一行三人趕赴懷柔了。
無奈接受現實的我,也只能安心前往2月11日晚間與朋友定好的第一目的地——北京后花園(白虎澗)風景區。該景區位于昌平陽坊鎮,山不算高,多有石洞。山間的路少有人工修飾,形態各異的石頭堆疊兩旁。
其實這個地方比較適合親子游,入園后的喊泉、彩虹滑道、攀巖區聚集了許多10后小朋友,那一片片此起彼伏的歡聲笑語,為這蕭索的冬日平添了許多生機。同行的女生蘆平凡一馬當先,踏上了景區熱門景點,登山木梯。踏上陡峭的臺階,玩心大起的我便開始默數臺階的數量。
原定20分鐘搞定的登山之旅,在一路走走停停的休息中,竟然花費了一個小時,走完了961階臺階。一路上,倒是經常能聽到大人對于小孩子的鼓勵,而這也成了我們三個大朋友的登山動力。
當我們一行三人終于登頂的時候,還是有些微的成就感,最終收獲了一片蒼茫的冬日山林,少了些生機,多了份沉穩。
在山頂上,我們都對著空山許下了“春暖花開,國泰民安”的新年心愿。
*文中文怡、林悅、王琦、甘森、盛焱均為化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