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發3000億,美的還是不是一家好公司?
美的,美不起來了。
近日,美的集團的股價持續疲軟,市值一度僅剩4320億元,而2021年2月18日創下7615.08億元的歷史高點,這意味著市值蒸發超過3000億元。
潰敗之下,美的集團還是不是一家好公司,成為外界議論的焦點。
美的集團為何慘遭基金拋棄?財報數據尚可,為何資本市場預期那么悲觀?入局醫療,真能令美的集團“出圈”嗎?
基金與股東,紛紛用腳投票
資本市場對美的集團似乎有了偏見。
據天相投顧數據統計,基金2021年第二季度減持市值最多的是中國平安,高達217.89億元,而美的集團緊隨其后,減持市值為210.92億元。
而據東方財富數據看,截至2021年6月30日,持有美的集團的基金家數為507家,較上一個季度末減少了300余家。
基金對美的集團的態度肉眼可見。
這其中,頭部基金易方達的減持動作最令人矚目,畢竟旗下曾有超過40只基金持有美的集團股票,抱團之勢頗為明顯。
譬如,易方達消費精選2020年第四季度持有美的集團996.08萬股,為其第三大重倉股;到了2021年第一季度減少為749.06萬股,為其第六大重倉股;再到2021年第二季度縮減為547.34萬股,為其第九大重倉。
易方達消費精選在不斷減持美的集團
對此,被譽為“消費之王”的易方達頂流基金經理蕭楠坦承:“去年我們布局的一些低估值標的業績表現一般,其中的原因除了市場風格,更多的是公司本身擺脫現有困境的努力還沒有出現預期效果,因此二季度我們適當做出了調整,將這類公司替換成估值同樣便宜但更具備新增長動力的公司。”
事實上,撤退的的不僅是基金,美的集團的股東也在砸盤。
據公開資料顯示,前十大股東中黃健、栗建偉、袁利群、美林銀行等輪番減持,嚴重挫傷了投資者的熱情。
此背景下,美的坐不住了,試圖通過大額回購自救。
2021年2月24日公布了上限為140億元的回購方案,創下A股回購的歷史最高記錄;到了5月9日,又公布了上限為50億元的回購方案。
而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也未旁觀,拿出8億元增持了107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15%,耗資共8億元。
盡管如此,美的集團在資本市場的頹勢依然沒有改變。
對此,一名私募人士告訴鋅刻度:“跌的不僅僅是美的集團,昔日的核心資產都在逐步被拋棄,當下市場青睞的是高增長,而不再是高確定性,且在貨幣穩定的前提下,增量資金不足,存量資金的遷徙就會形成蹺蹺板效應。”
打法受累原材料漲價,主業盈利承壓
基金悲觀的背后,是對美的集團的業績預期變得越來越微妙。
其實,單看財報的話,美的集團似乎沒有那么糟,2020年營業收入為2857.10 億元,同比增長2.27%;凈利潤為272.23億元,同比增長12.44%。
更為關鍵的是,空調業務的營業收入為1212億元,而同期格力電器的空調業務營業收入為1179億元。
這意味著,美的空調2020年登上“一哥”的寶座。
而2021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為825.04億元,同比增長42.26%;凈利潤為64.69億元,同比增長34.45%,業績也頗為穩健。
單看財報,業績并未跨
問題在于,財報具有滯后性,與實際的狀況并非同步,先知先覺的資金嗅到了其中的反差,從而做出了“君子不立危墻之下”的決定。
一方面,家電主業盈利承壓。
2021年,堪稱大宗商品的“大年”,包括銅、鐵等家電原材料在內的大宗商品紛紛開啟了上漲模式,譬如2021 年第二季度,全球銅價創下每噸10724.50美元的歷史新高,整體漲幅高達7%。
此背景下,美的集團的打法遭受嚴重的挑戰。
四五年前,美的集團放棄了依據市場預測與庫存目標進行生產的模式,改為依據訂單交付的模式,即把全流程分為客戶下單、準備物料、成品制造與物流發運四大環節,每個環節用時3天,合計12天完成交付。
打法迭代之后,效果立竿見影,美的集團成功降低了物料、庫存、物流等周轉成本,提高了資金的利用率,被外界津津樂道。
一名家電從業人士告訴鋅刻度:“Make to Order(按訂單生產)策略,在原材料價格走低或平穩時優勢明顯,可在原材料價格持續向上時,優勢就可能化為劣勢,成本端缺乏相應的緩沖區,因此價格傳導是否順暢成為維系毛利率的關鍵所在�!�
據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1 年 4~5 月,美的空調線上均價提升 13.4%至2739 元,線下均價提升 1.8%至 3364 元。
實際上,美的集團2021 年第一季度的毛利率就同比下降了2%,第二季度可能更不樂觀,從而沖擊盈利能力。
另外一方面,多元化出擊不力。
美的集團早早進行了多元化,涉足電梯、半導體、跨境電商、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諸多賽道。
其中,最被寄予厚望的是工業機器人。
美的集團2017年耗資292億元收購全球四大工業機器人巨頭之一的庫卡,卻不想后者陷入失速的窘境,
據萬得資訊數據顯示,2018年~2020年,庫卡連續三年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同比下滑,其中2020年凈利潤更是由盈轉虧,變為-8.27億元,頹勢肉眼可見。
工業機器人之外,其他投資也乏善可陳,這意味著美的集團仍未撕下“家電”標簽,也沒有找到第二條業績增長曲線。
想靠醫療“出圈”,靠譜嗎?
盡管如此,美的集團仍未放棄多元化。
對此,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2021年年初解釋道:“美的沒有東西可守,我們要敢于嘗試,敢于犯錯誤,不確定年代,不經歷錯誤就不知道未來的方向。美的投資未來,要敢于進行顛覆性投資�!�
此番言論之后,美的集團入局了醫療賽道。
2021年2月,美的集團以22.97億元的價格受讓萬東醫療29.09%的股份,成為后者第一大股東,到了7月又擬獨家參與萬東醫療的定增,定增之后持股比例最低將上升為40.91%。
萬東醫療為醫學影像領域的老牌玩家,多年以來業績增長平穩,且與美的集團追求的高端制造也有共性,這么來看也無可厚非。
不過,對美的集團的卡位,外界仍有爭議。
一種聲音認為,醫療健康為萬億級賽道,格力電器、海爾智家早已下場,美的自然不能落人之后,助力國產醫療器械在核心技術上有所突破,也可以進一步推動醫療資源下沉。
另外一種聲音認為,萬東醫療雖然在醫用X射線機上沉寢多年,然而中低端市場已成紅海,競爭頗為慘烈,前有國外高端品牌這樣的標兵,后有以人工智能破局的追兵,萬東醫療的優勢并不明顯。
那么,美的集團作為醫療“新兵”,能否掌控局勢,仍不明朗。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公開表示:“對于美的最大的風險,就是你能不能搞清楚這些行業的游戲規則和玩法。很多公司為什么收購之后,后期虧得一塌糊涂?因為你現有技術人才和管理人員,并不懂這個新的領域�!�
從這個角度來看,美的集團切入醫療領域考慮的是戰略前瞻以及長遠布局,對短期業績體現或并不在意,美的集團的“出圈”夢仍在持續。
至于,美的集團的市值何時觸底與反轉,仍需要耐心觀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