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貨美妝,需要完美日記的逆襲
無數次的市場規律證明,一個風口上的企業,當初有多被“無腦式”地看好,當恐慌情緒一來時,被資本拋棄的速度就有多快。
完美日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2020年11月19日,完美日記母公司逸仙電商在紐交所上市,首日收盤價18.4美元,較發行價10.5美元暴漲75.2%。但截至今年9月10日,逸仙電商股價收于4.95美元,年內跌幅超過70%,較發行價也跌去了52.9%。
在VC們的投資觀念里,第一投平臺,第二投品牌。顯然,在互聯網平臺出現的機會已經渺茫到可遇不可求時,品牌自然成為了焦點。幾年前,完美日記奇跡般的出現,讓美妝行業開始被切割出五花八門的細分賽道,但凡是個細分賽道的頭部,資本都在搶著進入。
如今,逸仙電商災難般的股價表現,讓投資人們終于開始正視這場流量泡沫下國貨美妝,乃至整個新消費品牌們的真實價值。
01
高增長誘惑下的美妝營銷泡沫
成立至今,如果給完美日記打個標簽,“營銷驅動”一定是最深刻的。
完美日記在主流營銷平臺粉絲數全部位居第一
小紅書、抖音、微博、微信,快手、B站……各類營銷陣地,都可以見到大批的KOL/KOC給完美日記種草帶貨。但成也營銷、困也營銷。幾乎不計成本的營銷投入讓完美日記的營收雖然增長很快,但也陷入到了“增收不增利”、持續虧損的尷尬局面。
DTC是包括逸仙電商在內大多數美妝品牌推崇的商業模式,其最重要的價值在于讓品牌與消費者的直接互聯成為可能,在與用戶的直接互動中,DTC商業模式除了給消費者創造便捷的直接購買與提供服務的渠道外,大量消費者的反饋也可以反向推動產品研發、營銷策略的選擇。
在瑪麗黛佳、完美日記的帶領下,太多資本的熱錢快速進入到了國產美妝賽道。也是因為看到了完美日記的高速成長,國貨美妝品牌們幾乎是“揮舞著鈔票”地搶占KOL和平臺資源。
事到如今,雖然揮金如土,但美妝品牌們各自都算有了不錯的粉絲基礎,行業確實到了該思考“不給KOL打工”“不被渠道綁架”的關鍵轉折點了。
02
瘋狂地推陳出新,并非產品力的真實體現
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國產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備案平臺的數據,截至2021年5月18日,完美日記產品備案信息多達349條,其中來自母公司的不足50%,大多數由外包工廠備案。另據天眼查數據,逸仙電商成立至今共有專利41條,但其中40條屬于外觀專利。
其實不單只有完美日記有這個特點,目前主流的國產彩妝品牌們都熱衷于高頻次地迭代產品,專利也基本集中在外觀方面。
反觀國外品牌的更新迭代速度則慢節奏得多,比如歐萊雅,包括彩妝、護膚等所有產品在內,其今年的備案數只有63條,美寶蓮只有42條,雅詩蘭黛更是只有6條。
多品牌化是逸仙電商從一開始就制定下的戰略,彩妝的中端、高端,護膚的大眾、中端、高端,逸仙電商都希望有相應的品牌布局。
據《壹覽商業》了解,目前逸仙電商旗下,彩妝線除了Perfect Diary完美日記,還有Pink Bear皮克熊、Little Ondine小奧汀,護膚線有收購的Dr. Wu達爾膚、Galenic科蘭黎、EVE LOM,以及自研的完美日記姐妹品牌“完子心選”。
目前,逸仙電商算是完成了產品矩陣大面上的搭建。雖然網上對于完美日記產品的吐槽有很多,但完美日記也開發出了幾款銷量、評價、長尾都較好的產品,比如和Discovery聯名的動物眼影盤、邀請周迅代言的小細跟口紅、名片唇釉等等。
財報數據顯示,逸仙電商對于研發的重視程度確實在提高,今年第二季度研發成本同比提高了146.8%,主要集中在專利、產品開發、團隊搭建、自建工廠基礎設施等方面,但從絕對數值(3521.6萬元)和對應的產品迭代速度上來看,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包材簡陋是國貨彩妝的通病,許多品牌背后的供應商和制造商多為同一家,這也導致不同品牌在同一時間推出新品出現高度雷同的情況,營銷法則成為了品牌差異化競爭力。從目前行業現狀來看,鮮少有品牌能夠對新品研發具有絕對話語權。
想成為“中國的歐萊雅”,營銷強、產品多并不是長久的競爭力,產品的研發和供應鏈能力才是核心。
03
忘記高增長,追求高質量
其實逸仙電商擁有的資產真的不算少。
產品豐富度層面,彩妝、護膚各類目的品牌矩陣布局基本成型。
營銷渠道層面,線上營銷平臺的粉絲數獨占鰲頭,線下在全國100多個城市擁有273家門店(截至6月30日),且基本上的門店都有微信群,專人負責運營,每天除了推送產品,還會互動交流一些日常的化妝、護膚經驗。
用戶層面,今年第二季度,逸仙電商的DTC消費者規模約1020萬,同比增長13.3%,DTC消費者的單客消費為116.7元,同比增長17.6%。這也就意味著DTC用戶在第二季度貢獻了11.8億元左右的營收,占比逸仙電商整體的77.6%。
對于一個成立四年的公司來說,逸仙電商在前端能做到這個份上可以說是“極致”了。
接下來的第三季度,逸仙電商預計營收增速將顯著放緩,營收在13.3億至13.9億元之間,同比增長5%到10%。但《壹覽商業》認為,“頭重腳輕”并不是一家優秀公司的體現,完美日記已經打出了品牌,在股價表現低迷時,主動慢下來,深耕產品和服務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與其夢想成為“中國的歐萊雅”,完美日記不如現在踏實一點,先成為“美妝界的小米”。小米成立之初,也是營銷驅動,被詬病是“組裝廠”,上市之初同樣遭遇了股價腰斬。但隨著產品和技術能力跟上了營銷的步伐,小米成功實現了翻盤。
國貨美妝品牌們,需要完美日記的逆襲,來為行業突破桎梏樹立信心,畢竟目前在營銷上的成功可能只是最簡單的部分,接下去在供應鏈能力上的長跑,才是最終考驗。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