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星巴克惹的禍?
還記得托馬斯·弗里德曼關于國際關系的的麥當勞理論么?他的想法是,如果兩個國家已經步入了繁榮的大眾消費社會時代,即中產階級們都可以擔負得起麥當勞的“巨無霸”,那么他們通常會選擇和平的方式來處理爭端;谕环N理念,我將提出一種國際經濟學中的星巴克理論。一個國家的金融中心擁有星巴克咖啡店的數量越多,那么這個國家就越容易遭受災難性的金融衰退。
這或許很難理解,但請聽我繼續說下去。以加利福尼亞、拉斯韋加斯和佛羅里達為中心的房產混亂,從紐約開始蔓延的全國性信貸狂熱,無疑是最近這場經濟危機的源頭。而星巴克這個品牌恰好同時涉足了這兩大經濟泡沫。舉例來說,西雅圖地區的咖啡連鎖店緊緊追隨著房地產開發的腳步,將店面開到了偏遠的市郊,作為房地產中介和客戶的休息站。而在那些大城市的商業區,特別是金融中心附近,星巴克的覆蓋程度則更加恐怖。僅僅在曼哈頓,就有近200家星巴克咖啡店在營業。星巴克咖啡豐富的泡沫為經濟增長提供了燃料。里面的咖啡因讓操盤手們能夠徹夜不眠地拓展債權抵押證券業務,幫助那些信貸經紀人能夠加班加點處理更多有風險的貸款文件。此外,星巴克還眼光獨到地將多家連鎖店開在了大型投資銀行的底樓。
和美國的金融資本主義一樣,依賴于資本市場的星巴克這一次徹底失策了。星巴克和許多正在吃一塹長一智的邁阿密公寓開發商們相似,都是采取了一種“建好它,人們就回來”的經營哲學。而這家咖啡公司試圖讓數據更有說服力的分析方式,也與那些正在蒙羞的華爾街公司慣用的伎倆如出一轍:如果顧客在一家分店排隊等候超過特定的時間,那么根據星巴克的某種推算,在對面另開一家新店就是合情合理的。和房產市場雷同,星巴克公司在2006年春天到達頂峰之后就開始全面低迷。
在過去的幾個月里面,美國的經濟危機已經擴散到了全世界。歐洲以及亞洲那些不久前還在為美國的經濟衰退而感到興奮的政府們,如今卻紛紛開始進行銀行國有化,擴大儲蓄保障規模。原因何在?事實上,誰都逃不開這場世界危機。只不過,誰的金融業與美國主導的全球金融體系聯系得最緊密,誰的金融機構就最容易遭殃,陷入債權抵押證券、信用違約交換的泥沼中,承受經濟崩潰的種種恐怖。
那么這些與咖啡有什么關系么?當你仔細瞧瞧星巴克國際分店目錄表的時候,答案自會揭曉。乍一看,你就能發現,凡是擁有星巴克咖啡店數目驚人的國家,特別是店面大量集中于該國金融中心的,從澳大利亞到英國,都是發生金融動蕩的高危國家。在風暴中心地之一的倫敦,正有256家星巴克咖啡店在不停運轉。西班牙房產泡沫已經開始破碎,而金融中心馬德里,共有48家星巴克在開門營業。在瀕臨瘋狂的迪拜,48家星巴克咖啡店正在為140萬當地居民提供服務。而最近飽受金融危機折磨的韓國,共開設有253家星巴克。巴黎有35家星巴克,但它也同樣是經濟崩潰的重災區。
在地球上,還有很多地方你是看不到星巴克的。而正由于這些國家沒有在金融方面與星巴克經濟體系中的銀行進行合作,才能夠讓他們的銀行幸免于難。舉例來說,這次受金融危機波及較小的國家和地區,如非洲(只在埃及找到三家)、中美洲(0)、阿根廷(1)、巴西(14)、意大利(0)、瑞典(0)、芬蘭(0)、挪威(0)都是星巴克甚少涉足的地方。
星巴克現象啟示我們:正因為與這種依賴咖啡因刺激、喜好揮霍的資本主義走得太近,才讓我們一步一步瀕臨深淵。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