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換標的背后
哥賣的是空間!
星巴克的定位首先是“第三空間”,是客廳的延伸,而不是賣咖啡的。但我們一般老百姓更習慣把咖啡作為焦點來認知星巴克。如果星巴克的定位是咖啡,那么星巴克專注于賣咖啡就行了,何必到處拿鋪子?我們就可以在眾多綜超、士多店看到象雀巢、麥斯威爾的星巴克咖啡了,而現在星巴克竟然把自己與百事聯手打造的“星冰樂即飲咖啡”給撤下來,足以體現星巴克的決心是朝“第三空間”著力的。
賣什么,喝什么根本就不重要,你可以把星巴克看成一個“空殼子”,他賣的就是這個“空殼子”,當然在這個“空殼子”里你最好喝咖啡,因為星巴克最擅長的就是這個。當然你在里面喝茶也行,只是最初星巴克并沒有準備什么茶給您喝,所以你只能選擇咖啡。
可是多數中國人并沒有養成喝咖啡的習慣,多數中國人進入星巴克的時間是沖著座位去的,而不是沖著咖啡本身,只有那些訂制了星巴克咖啡打包帶走的顧客,才是真正沖著咖啡去的,可是如果顧客是咖啡的重度消費者,他們應該更喜歡藍山、曼特寧這些“更專業”的咖啡,從這個角度來講,星巴克的核心價值應該構建在“空間”上,而非咖啡上。
打個比方,你喜歡喝咖啡,剛好需要一個空間休憩或者找人談話,星巴克就可以為你提供了超值的服務,這叫1+1=2;如果你是茶的重度消費者,你在星巴克休憩或找人談話,對于一個不喜歡喝咖啡只喜歡喝茶的人來說,這個價值就沒有那么高了,是1+0=1的價值。你獲取的只是一個空間價值,如果咖啡又讓你感覺難喝,那可能連1的價值都沒有了。
那么星巴克如果只吸引那些喜歡咖啡的找空間的人不就夠了嗎?何必吸引那些喜歡茶而找空間的人呢?這又牽涉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鋪租問題。
鋪租太貴了!
在國外我們尚不是特別清楚,但在國內很明顯的,星巴克首要解決的是鋪租問題,地產業的橫征暴斂,導致了許多地面經營者,必須靠更高的利潤額或者購買頻次來支撐居高不下的鋪租。你知道的,我們中國人歷來有占小便宜的習慣,進了星巴克要一個中杯的摩卡就可霸著一個軟座半天時間。本來沒有多少品位的我,也會刻意象法國人一樣準備把一杯咖啡喝上半天。這還不算,不要忘了多數時間我們是帶了筆記本進去的,上網這種事,一上一天的可能不是沒有。
在看看星巴克的鋪位,基本都是一線商圈,這種位置的租金,您比我更清楚!商品要往死里貴,才能養得起鋪子,或者象我們無形旗下的“多喝湯”快餐一樣,每個臺面中餐要返臺三次這樣的高頻次,才能保證多喝湯不從鋪租昂貴的維多利廣場撤出,而在廣州的維多利廣場,我們看到的是星巴克從地面撤到地下方站穩腳跟。幾乎是栽了個跟頭下去的。而哈根達斯干脆直接撤走了,再也沒上岸過。
星巴克一杯二十多塊錢的咖啡,還得讓你我在那個軟座上磨蹭半天,星巴克能不賠?如果不賠那可能就是該商業圈太需要星巴克支撐門面了,一定給了星巴克非常非常高的優惠。我們知道麥當勞的背后其實是做地產的,所以麥當勞才能拿到最優惠和最好的鋪子,再加上麥當勞是快餐,“返臺率”比較高,所以麥當勞一定是瘋賺的。而星巴克估計就沒這么幸運了。非但如此,麥當勞還得寸進尺,利用“垃圾時段”賣起了咖啡。星巴克能不上火嗎?
你不要把麥當勞看成漢堡薯條,不要把星巴克看成咖啡,你把他們都看成一個超市平臺,既然都開了超市,為何不多賣幾樣東西?
如果你是星巴克的老板舒爾茨你會怎么辦?如果我是,我一定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提高咖啡的毛利率,就是提高每杯咖啡的單價,但這條路子顯然行不通,雖然現在通貨膨脹得比較厲害,但你一提價,消費者就跟你急,想想看糧食漲價外加通貨膨脹背景下,方便面漲兩毛錢,就有人嗷嗷叫了!你咖啡敢漲多少?或者星巴克的消費者要大方很多,但一定影響星巴克的品牌美譽度,而傷害消費者感情的事,我不會做,舒爾茲也不會做。
那么第二條路子怎么走?第二條路子就是提高“頻次”,讓更多消費者來星巴克消費,把捕捉消費者網面擴大,以鋪面為平臺,以咖啡為誘餌,但咖啡的這個誘餌太窄了,釣不到更多魚,你得多布下幾個誘餌,除了咖啡這個誘餌,多加一個茶的誘餌行不行?當然行了,如果有可能再撒個牛奶誘餌、果汁誘餌。反正定位是“第三空間”,在這個“第三空間”里喝什么不是喝?麥當勞都賣咖啡了,星巴克有必要食古不化抱道而死嗎?這年頭,大家的腦筋都得活絡點。否則一不留神就OUT了!
這點道理連仙蹤林、綠茵閣都懂,“你這個顧客是不是想在這個位置上呆一天嗎?好!既然你不仁,我也就不義了,你老‘占著那個啥啥不啥啥’可不行,我得多賣些東西才夠本,喝完果汁了,午飯時間到了,我就賣午餐給你,吃完午餐我賣水果沙律給你,接著就賣下午茶給你,你還呆著不動,好,晚餐時間到了!”
如果把大家都比作商店的話,麥當勞、仙蹤林、綠茵閣是百貨超市,而星巴克則由于太講究、太小資只賣單一商品,“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為了這個所謂的“調調”,星巴克犧牲的東西太多了。那哪能成啊?
好的,如果星巴克同時也賣起了茶、果汁、牛奶,誘餌就多了,釣到魚的機會也多了,人氣必然往上竄,星巴克也就沒那么安靜了,你就不能悠閑地在軟座上邊聽諾拉瓊斯邊翻閱全是圖片的弱智雜志。而是朝著廣州酒樓下午茶方向發展,座無虛席生意爆棚,人人扯著嗓子說話,人人豎著耳朵聽。那大家會吃完下午茶就走了,沒有特別事誰都不愿意在嘈雜的環境下多呆。“返臺率”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當然星巴克絕對不會成為廣州的下午茶,但我想它至少應該折中一下,看在錢的份兒上!看在鋪租這么貴的份兒上!我求您了還不成?
如何掛羊頭賣狗肉?
掛羊頭賣狗肉,原來是罵人的,但是當你真的懂得了其中的要義的話,你離發財不遠了,營銷還真就是掛羊頭賣狗肉,或者說營銷整個就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哲學都不為過。
前幾年,北方某些城市突然之間如雨后春筍一樣興起了茶樓,我們都知道北方是酒文化基地,怎么突然變得這么南派了?開始跟南蠻子學喝茶了!難道在八榮八恥的點化下突然集體開悟,大幅度提高國民素質?
當然不是,進去一看,原來都是搓麻、打牌的,只不過打牌搓麻之余人人手邊有一杯茶而已,開悟啊!啟智啊!以老外不拐彎的思維絕對想不到這樣的經營手法,相信天才的舒爾茨也想象不到。
其實茶樓并不是這方面的先例,處在改革開房前沿的廣州早已經懂得在發廊里干些別的行當了,這就是國人的智慧。
我們對這種行為當然持批判態度,但是否能從中受到些啟發呢?這個啟發就是不要把焦點放在你賣什么上,而應該放在消費者想什么身上,消費者關注的焦點永遠在自己身上,你的產品只不過剛好滿足了消費者對自己關注的需要,所以你的產品才能賣得出,而不是你的產品有多好才打動了消費者,別再自欺欺人了。
想想消費者在干嗎......
如果你帶了孩子,想找個地方坐坐,那當然是麥當勞或者肯德基了!
如果你帶了熱戀女友,可能去哈根達斯比較合適。
如果你約見了網友,是否燈光昏暗的綠茵閣比較合適呢?
如果你想有什么艷遇,當然酒吧比較合適,你在乎的是喝酒嗎?
如果幾個同事故友聊聊天,就近的星巴克應該是首選!
人們對自己的交際都有一個預期,你提供的空間就是為了達成這種預期。消費者想要的是“狗肉”,需要你用“羊頭”做幌子。
沒人關注你的店是什么,消費者只關心你適合不適合他當時的需求,星巴克在一直埋頭做咖啡之余,是否考慮了消費者的需求動機?星巴克甚至賣的不是“虛空”的“空間”,星巴克應該圍繞某種消費預期去構建一個空間,而不是圍繞咖啡去構建空間。
星巴克,你用不著半遮半掩羞答答地用一種小資語調說:“其實我還想多賣一點除咖啡之外的茶類”,你應該說:“我早受夠了!早該大刀闊斧地改了!你愛怎么說,就怎么說去吧!”
(作者:孫鵬、楊江濤)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