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曼創始人方建華:Day1是中國企業的新長征、新常態
聯商網消息:7月25日,廣州市匯美時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茵曼創始人方建華在杭州《2019中國電商發展創新峰會》上發表了主題演講《驅動未來變革,回到Day1》,談到了他對品牌在組織、渠道、生產、設計、文化自信、社會價值等方面的最新看法。以下為演講概況:
1. 組織
企業的關鍵競爭力,不在于現在有多大、多強,而在于你有多快、多準、多狠。
一家企業從“人治”到“機制”的過程,實際是組織效率提速進入升級換代的過程,最終實現企業效益與員工價值雙贏。
隨著業務規模發展,企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業務,慢慢的體系臃腫、流程繁瑣、團隊戰斗力下降,而且還自我感覺良好。
我很慶幸自己在20多年創業過程中,不懂搞房地產,也不懂搞金融,一直把時尚行業當做唯一興趣,一直愛覺不累。
市場上總有很多誘惑,看什么好干,就搬過來或撲上去,最后可能把你搞的遍體鱗傷。一家企業,做著做著連自己都看不懂什么是主業,那樣真的很危險。
還有的,剛剛創業就滔滔不絕的講加法。一件事沒做好就想做另一件事情,沒有做好產品的耐性,滿腦子是“快餐思維”。
這種所謂的快,其實反倒是慢。
快的本質在效率,打破流程環節的信息盲區
今天的商業環境,不論傳統線下,還是線上,流量紅利的洪峰都在漸漸消退。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競賽,不再是誰向著風口,誰站在趨勢的制高點,對誰更有利。
在一次內部會上,我講到從點到線到面搶時間、搶業績,商品精準度、連帶率、退換貨等等,我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業務管理越來越精細是必然的。
組織效率會是今年全行業的關鍵命題。
產品、用戶、動銷、財務等方方面面都可能存在差異,只要你愿意深入每一個關鍵環節,都可能收到不同的啟發,找到新的方法,可以倒逼你破解一些困局。
確保組織成員專業度不斷提升,才能服務于組織效率的提速、創造力增強,以及效益最大化。最終,有業績有增長,健康活下去,才有可能談組織和個人共贏。
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我們內部去年至今,進行了很多項組織變革的探索。其中就有幾個例子:
1、今年初,我們提出“打破大鍋飯”,把原來大事業部大中心的考核激勵機制,轉換為直接對業務線直轄負責人的考核激勵,調動對業務銷售有掌控權的人享受銷售戰果。
2、把一些有特長的基層員工,調往創新項目擔任負責人,給錢給權給政策,讓大樹下長新苗同時,也有機會從新苗長成大樹,激活組織結構和人才梯隊多元化。
3、讓敢想敢干的人“上位”。公司內部有一條不成文“規則”,即工作事項或項目,誰發起誰主導,不管你什么職位級別,必須無條件配合,讓想干事能干事的人“上位”。
對于職場人,我總結了七點建議: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拿去對照,管用記得發個紅包:)
1)從自身找原因,發現不足,不斷修正自己的短板。只有強大自己,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好方法。
2)自律!做團隊的榜樣,自己謙遜、待人謙遜,嚴以律己平時的言行舉止。
3)與優秀的人為伍、與正能量的人同行。
4)注重解決問題的推動力,不僅僅停留在反饋和發現上。注重橫向協同,主動打通協同過程中存在壁壘和障礙,起到表率作用。
5)注重自身選人,帶團隊能力的提高。
6)不斷拓寬和提升自己的視野、思維高度、學習力。鼓勵大家利用假期到不同的國家去走走、看看,提高自己的全球視野。
7)重視個人的時間效率。減少無效社交,管理好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時間分配,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刀刃上。
對照看看我們所處的國家。
要治理中國這樣一個數十億人口的國家,要有強大組織能力,自我糾錯改造能力,實施和監督能力。我們所見到的高鐵建設,一帶一路、脫貧攻堅等等,這些國家行動無不顯示其背后嚴密專業有序的組織管理水平,這在多元思想的社會是難能可貴的。
國家體系的組織管理,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2. 渠道
隨著產業轉移、交通越來越便捷、城鎮化加速,大小城市之間的邊界會逐漸被打破,越來越多人加入回鄉潮、創業潮。
未來5-10年,三線以下城市的消費規模,將占到51%以上。
《南方周末》的一個報告說,84.6%的外出打拼的小鎮青年都有老家社交群;45%的人月收入在5000-10000元之間;賺得不多但是很敢花,且對消費要求越來越高。(下圖)
其實“小鎮青年”是很有代表性的群體,他們從消費邊沿走向中心,從低端走向高品質,從隨波逐流走向獨具一格的消費主力。
3. 生產
五年內,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將引發新一波的經濟紅利,為生產效率提速30%以上。
2018年,我們在紅軍長征出發地--江西于都發起投資了“脈動智能制造產業園”,至今可能很多人也搞不大明白,老方是一時興起異想天開,還是想把自己越做越重?
動因在這三個關鍵詞:質量、效率、樣板。
1)先進的制造設備,才能生產出與國際品牌媲美的產品和質量。用過去的生產工具,來提高今天的生產質量是難以匹配的。
2)智能制造最終是為生產效率服務,改變和減小人工操作的時間成本和能效。人力可以放在更大價值的創造和管理上。
這里所說的效率不是盲目增產增量,而是能滿足生產多樣化,柔性化,實現以銷定產。
3)很多事情,你必須靠不斷建立樣板標準來提升整體。光用嘴講,有些人能懂,大多數人可能不懂,把特點列出來,變成可描述的活生生案例,樹立榜樣,這樣大家心里就有數,才會向你集結。
經濟學家總結得出:“影響人們生活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其實是生產率”。實現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本質是通過不斷學習和改進,使一個人在單位時間內的產量不斷提高,從而增加勞動收入,進一步促進了人們的生活水準隨之得到提高。
隨著制造業的升級,產品更新周期會大幅縮短,淘汰周期自然也會加快。消費端要用什么、即將用什么、用什么引領等等,這些信息流,都會反過來倒逼產品效益、生產效率,從而實現數據化柔性方式的生產。
以“脈動”為例。去年投產以來已經吸引了一批從珠三角回鄉就業的技術和管理人才。他們中,有的原來在大品牌工廠工作,有的積累了多年服裝制造的技術經驗;他們看中的是家門口就業,家人不再留守分割兩地,以及當地經濟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機會。
4. 設計
未來十年,中國會誕生更多引領世界的品牌。未來的時尚,也將從向世界看齊,變成世界向中國看齊。
中國品牌必須具備嫁接全球人才、資源的能力;才能立于持續不衰之地。
茵曼x 臺灣設計師聯名系列
我們發現,原來大多數人喜歡國外品牌車,現在國產車在國內國外滿大街的跑;我們用的手機,以前大家手里拿的都是蘋果、三星這些品牌,現在華為、小米等已經登上銷售榜首成為主流選擇。中國的5G技術已經領先下一代互聯網,有了定價權、話語權。
可以說,科技信息行業已經先行嘗到了“嫁接全球人才、資源”早期紅利的甜頭。
5.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中國實力提升的顯著標志。隨著中國經濟崛起, 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顯然,國潮走向世界...
文化自信背后,其實是國力增強,經濟實力和消費力提升,所帶來的正能量效應。
例如:
1)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人在學習中文,從小學到大學開設中文課程,學習與中國交流的語言,生活和工作方式。
2)中國正在成為全球的人才中心。全球各地的人才涌入(回)中國,工作、學習、生活。越來越多企業會選聘國外海歸人才。
3)歷史文化、文明古跡、非遺、傳統手工藝等傳承中國文明的勢頭重新燃起,成為旅游熱點、創意引用熱點,成為被年青一代的自信和引以為傲的“中國特色”。
去年,李寧在紐約時裝周發布的新品一夜之間刷屏朋友圈。它能從低谷里走出來重新被認可引發國潮熱,絕不是偶然發生的。
我一直的觀點是,最終只有融合中國文化基因的時尚品牌,才能在世界舞臺上被尊重、獲得認可。
6. 社會
一家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價值有多大,這家企業就能做多大。
我始終認為,對社會貢獻價值的大小,決定了企業或個人處于哪個競爭階段,是在1年、3年、5年、還是50年。。。
企業有收入才能發工資,個人有收入才能生活養家;企業有利潤才能納稅,國家有了稅收才能發展經濟,建學校、高鐵、實施扶持政策搞活市場。小到捐款,大到納稅、創造就業,創新商業模式,甚至成為一種經濟體,跟上國家的戰略步伐,為社會服務,提供正能量等等。
與個人更是息息相關,醫療、教育、住房(繳納五險一金)每一件都是生活必需品。
形勢變化是必然的趨勢,只有不斷進化自己的能力,才能跟上時代的節奏,力爭不成為那個被打趴在沙灘上的之一。
回到今天的主題,什么是Day1?
我認為,一周只有40個小時用于工作,是產生不了優秀的員工、優秀的干部的,更別指望誕生優秀的企業。
Day1 是創業起步的心態和激情。
Day1 代表了嚴峻環境下的求生欲。
Day1 正在成為中國創業者的共同語言。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