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價比生意,打工人的體面生活
什么才是你認為的性價比商品?
不同區域、不同收入的人群各有判斷標準,但最核心的標準只有一條:買得到、買得起更好的商品。
被拼多多拉開的下沉市場,和告別無度消費的城市年輕人們,正在讓“低價好貨”概念掀起商業浪潮。與此同時,在消費升級和品牌“崇拜”的驅動下,消費者們也需要通過品牌為精致生活買單。
在兩種消費選擇中,其實存在著一個以性價比為核心的“第三空間”。宛如一座尚未開發的富礦,吸引眾多創業者涌入淘金。
那些過季、略有微瑕的產品依舊有很高的使用價值,用便宜的價格買下它們,就是決定只購買其中的使用價值,而拋棄虛高的品牌溢價。對創業者們來說,這個垂直細分市場里依然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這些生活中各種奇妙巧合的現象,你一定遇到卻沒有特別在意過。「電商在線」推出“隱秘富礦”系列,在不經意的角落里,我們看到了這些隱秘行業里巨大的商業價值。
今年雙11李佳琦的直播間里,美妝小樣成了c位商品,這種既有“里子”也有“面子”的優惠方式,在品牌與消費者之間形成一種共識。
行業內給美妝小樣有過定義:比市場流通的商品體積要小的產品就叫小樣。
舉個例子,一款海藍之謎30ml的面霜是市面上主要售賣的規格,你買了然后柜姐送給你一個5ml小包裝,就是小樣。
小樣的毛利率可以達到20%,是正裝的2倍。
在國外,小樣發展更為成熟。咨詢公司NPD Group發布的報告顯示,護膚產品和化妝品小樣在美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市場,在2018年銷售額就有12億美元(約80億人民幣)。
在食品行業內,超過允售期,并且在保質期內的食品,就被稱為臨期食品,所以它并不是過期也不意味著變質。
做這門生意的人非常多樣化。在國外,臨期食品店是一種公益行為,賣掉的錢都是用來捐給慈善機構而并非盈利手段。
原本臨期食品的流通路徑是一些品牌方自行報廢,或者送往更下沉的市場。隨著零售渠道的多元化和消費升級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追求性價比,也有人專門做起了臨期食品的生意。
這些所謂的銷售渠道,其實就是專門銷售臨期食品的零售商家。一類是在線下開臨期食品超市,這類超市一般開在社區周圍;另一類是在線上經營店鋪,在淘寶搜索臨期食品店鋪就多達3000多家,還有一些專門銷售臨期食品的電商平臺,比如好食期、甩甩賣等。
進貨價可以低至1折左右,并且自主掌握定價權,這意味著零售端的利潤空間非常大。如果除掉損耗、場地、人工、運輸、倉庫這些依然可以達到40%的毛利。
而在消費者眼中,臨期食品就像發現了的“寶藏”, 79元24瓶的巴黎水,原價59元的網紅威化餅干只需6.9元……被供應鏈“耽誤”的臨期食品,讓一群喊著“窮”的打工人沉迷于“薅羊毛”的快樂中。
有沒有想過你退的貨都去了哪?
一些運輸時被輕微積壓等原因而退回的“準新貨”,被業內稱為微瑕品。微瑕品要流入市場有著嚴格的要求:首先是入口的商品絕不能再次銷售,其次是塑封被打開、標簽被損毀、被使用過以及受損嚴重的商品都無法再度進入市場。
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1萬億元,其中網上實物零售額達8.5萬億元,按照微瑕品占比2%來計算,整個微瑕品市場超千億元。
客單價較高的電子微瑕品,基本就是品牌方收回后再次翻新銷售。典型例子是蘋果官方翻新機,也就是蘋果自己出的二手機。
服裝和食品也有專門的流通渠道,比如處理尾貨的唯品會、售賣臨期食品的電商平臺。
亞馬遜和京東都采用拍賣的形式來消化平臺庫存的微瑕品,平臺會按照品類把貨“統”在一起,再進行拍賣,二手商販們就可以通過拍賣進行采購。
而那些讓微瑕品再度銷售的人,很像現代商業里的高級拾荒者。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