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干掉健身房?
題圖源自電影《我是傳奇》
去年疫情期間最火的產品,當屬任天堂的游戲主機Switch,其最熱門的游戲《健身環大冒險》,從原價499元一度炒到了上千元,被玩家戲稱為“穩定理財產品”。
隨后,國行版本的健身環帶動了原本無人問津的國行Switch的銷量,讓其直接坐穩“家庭健身機”名頭——不少玩家用海外版Switch聯機玩游戲,用國行版Switch鍛煉身體。
另一邊,深挖健身內容、構建健身直播體系的Keep也迎來收獲的季節。此前一直不被看好的商業模式,在疫情期間扭虧為盈,截至2021年3月,Keep累積3億用戶,實現600萬DAU,4000萬MAU,并于今年4月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式遞交了招股書。
這些現象都足以證明,一直被忽略的家庭健身場景,其實大有發展空間。
今年天貓6·18開售首日,80個運動品牌同比增長500%,而縱觀天貓6·18健身器材榜單可以發現,家庭健身市場的擴張和升級不僅體現在健身服飾、瑜伽墊的熱賣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把目光投向了動感單車、健步機以及健身鏡等智能化硬件產品。
在這一新興賽道中,有像Keep、咕咚、樂刻這樣已經積累了用戶、數據的品牌,意欲通過智能健身硬件穩固自身的生態體系;也有像FITURE這樣風頭正勁的新銳品牌,背靠強大的團隊和資本,專注于智能健身鏡這一新品類。
新的大門打開了,玩家如潮水般擁入,鹿死誰手,還真不一定。
智能健身的新風口來了嗎?
最容易入手的智能健身硬件當屬運動手環。
多年來,智能手環市場已經基本成熟,從最初的測步數、心率和監測睡眠質量等基礎功能,到如今的血氧、熱量消耗測量等進階功能,是為了讓用戶能夠更精確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智能手環在不斷的更新迭代中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市場上的主要玩家,除了小米、華為等硬件大廠,就是咕咚、Keep這樣擁有社交內容生態的品牌。
智能手環市場已經基本飽和,如何進一步突破成為了擺在玩家們面前的難題。而消費者的選擇,似乎給它們提供了最佳答案——當手環已經成為必備之后,更進階的健身用戶,開始將目光聚焦到了諸如智能健步機、動感單車這樣的“大件”上。
天貓運營專家王能告訴新零售商業評論,近年來整個家庭健身器材賽道的滲透率都在提高,智能化后,這些的產品客單價也有了大幅提升。此外,有近百款智能健身家居產品選擇和天貓精靈合作,讓產品和消費者產生更深的互動。
然而以家庭用健步機、動感單車為突破點,布局家庭健身生態,真的是一條坦蕩通途嗎?
首先來看滲透率�!�2020中國健身行業數據報告》顯示,中國健身人口滲透率為5.02%,且主要存在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對比2019年美國健身人口滲透率超過20%,這表明中國健身市場還未完全打開,而智能健身設備動輒上千元的售價也將不少用戶擋在了門外。
當然,從另一面來看,就是機遇——大片空白市場有待開發。
其次是居住面積。最新數據顯示,江蘇、浙江的城鎮人口人均居住面積分別為47㎡、49㎡,廣州為34.6㎡,而上海僅為24.5㎡。即便國內廠商已經將健身設備做得更加輕量化,但局促的居住空間,使得健步機、動感單車等設備遭遇無處安放的境地,說白了——沒地兒擺也就根本不會買進家。
第三是內容特性和技術應用。跑步機、動感單車最大的問題在于運動模式單調,就算有大屏配以互動課程內容,還可以智能調節阻力、上傳運動記錄等,其本質上還是無法進一步提高用戶的鍛煉體驗。
新鮮勁一過,化身“晾衣架”就成了這些設備最后的歸宿。不少閑魚上出售二手智能跑步機、動感單車的賣家都表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那么,從去年開始大火的智能健身鏡,會成為家庭智能健身場景的最佳解決方案嗎?
智能健身鏡,能否擔起大任?
“相較于功能性,智能鏡產品更注重體驗的提升。首先它不占地;其次,在健身內容的交互式體驗上也更加完善,通過鏡子,你能看到自己的動作,也能得到系統的反饋�!� FITURE的CTO付強在接受新零售商業評論采訪時表示。
海外的智能健身鏡已經發展了2年多,而國內的風潮是由FITURE率先帶動的,先發優勢也讓它在資本市場上風生水起:今年4月,FITURE完成了3億美元的B輪融資,估值超過10億美元,受到了紅杉、騰訊、金沙江、BAI等知名投資機構的青眼。
在付強眼中,智能健身鏡這個賽道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市場、技術、內容等方面還有大量潛力有待挖掘。
雖然參與者眾,但已發售的國內健身鏡并不多。王能表示,因為天貓看好這個賽道,所以邀請了市面上所有健身鏡品牌入駐天貓。在天貓搜索健身鏡,除了FITURE,還有咕咚的Fitmore,以及Yupp。而樂刻的LITTA mirror目前還僅在樂刻App有售。
而國外的健身鏡產品也并沒有貿然進入中國市場。新零售商業評論發現,國內目前也有一款名為“mirror”的健身鏡于今年5月開售,價格比海外品牌MIRROR“實惠”很多,但從企查查中可以看到,mirror的公司主體為上海捷捷健身有限公司,公司股東為香港企業JJFitness,而這家公司和海外健身鏡鼻祖MIRROR的母公司Lululemon沒有任何關聯。
智能健身鏡在技術上的競爭力主要在于精準的攝像頭和傳感器,以及AI動作追蹤技術和數據分析能力,此外,在提供服務的重心上,各家玩法也有很大差異。
新零售商業評論發現,天貓店的產品描述中,Yupp和mirror的智能鏡主打“真人私教1對1”以及實現多屏互動的特色,由真人私教通過鏡子內置攝像頭來糾正用戶姿勢。
咕咚和樂刻則強調了智能鏡和自家生態的搭配,把鏡子當做一款投放內容的“大屏”。比如咕咚的健身鏡可以和自家的手環、手表、動感單車實現互聯,也可以和咕咚的平臺內容相結合。
FITURE的團隊來自公路物流互聯網信息平臺貨車幫,在AI技術上擁有核心競爭力。付強告訴新零售商業評論,類似于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等級,其自主研發的FITURE MOTION Engine?智能運動追蹤系統的智能化目前已達到L4等級——能實現動作捕捉、實時糾錯、數據分析等功能�,F在FITURE的智能鏡已具備了手勢互動、多人同練等功能。
除了技術,對于智能健身家居產品而言,內容才是根本。
因為對消費者來說,花更高價格買的跑步機、動感單車和智能鏡,更多還是為了里面所呈現的內容和體驗——它們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讓用戶愿意時不時動起來?
內容為王
早在幾年前,小米就嘗試讓手環和健身課程相結合,在其小米運動的App中實現實時心率消耗反饋。
后來者Keep除了保留這一功能外,又與健身直播相結合,讓教練和用戶通過手環進行實時互動——在直播過程中,手環用戶會有額外的消耗排名顯示,每節課結束后,教練會念名列前茅的用戶ID進行表揚,這對用戶來說是一種鍛煉后的正向反饋。
此外,今年Keep手環更新后,增加了類似《健身環大冒險》那樣的游戲功能,手環變成了游戲手柄,用戶可以選擇帕梅拉、拳擊、跑步等課程進行跟練,每次深蹲、彈跳和手舞足蹈,畫面內都會蹦出更及時的圖案和分數反饋。
圍繞自身豐富的內容,Keep用相同的思路做了智能健步機和動感單車以及它們的配套課程。而自稱“內容分發平臺”的咕咚,也基本用這個思路來構建自有的智能健身家居品牌Fitmore。
在FITURE看來,和上傳任意平臺就能跟練的內容相比,智能鏡的內容生產邏輯完全不同:“它是一種高度結構化的內容�!备稄姳硎荆捎趯热萁换ビ兄叩囊�,比如跟練對計數有更精準的要求,而對于非競技類項目如瑜伽、普拉提來說,幫助用戶尋找內心的平靜則更重要——課程內容的呈現方式不同,算法、數據接收的方式也不同,不能完全照搬現有的視頻內容。
無論哪一種課程,交互式內容在錄制過程中都需要更精確的執行力——這對教練的要求非常高,“一套操下來,規定多少秒就不能多一秒或者少一秒,動作要完全到位,口播也要跟上。但錄制的教練是人不是AI,會受到狀態的影響�!备稄娡嘎叮捌贔ITURE所錄制的課程廢課率高達50%。
目前,FITURE已簽約近20位健身教練,累計授課時長超20萬小時,平均教學經驗10年以上。而內容團隊可通過一個囊括教練、拍攝及后期、音樂、開發和AI的數字化“交互內容創作管理系統”,實現全年5000節健身課程內容更新的產能。
海外的健身鏡更注重力量訓練,而國內用戶的需求仍然是動起來就行的基礎健身,基于這一認知,FITURE并沒有把自己定位為私教的替代品,倒更像是激發用戶運動的輔助設施,因此現在的課程設計也偏團課、操課。據付強透露,FITURE的用戶平均每月會使用智能鏡14次,頻次頗高。
賽道的未來
目前看來,智能健身家居市場還在發展初期,頭部效應并不明顯,各個玩家正各憑本事布局這一新賽道。
首先是拼產品。
咕咚和Keep會用更高性價比的產品和自身的生態、社交平臺屬性進行捆綁;FITURE則專注健身鏡這單一產品,不斷更新迭代,把產品做深。
目前每一個智能健身品牌似乎都希望做自己的生態閉環,技術和內容的壁壘成為了關鍵。
Keep、咕咚相比從零起步的FITURE,有著更大的內容積累優勢,但FITURE在交互式內容的創新以及技術上的實力也是前者需要學習的。
好的內容和體驗關系到用戶的留存和活躍度。這一點Keep、咕咚等成熟品牌已經遙遙領先,FITURE還有待趕超。付強希望FITURE在三年內提高市場滲透率,達百萬級出貨——因為“更多用戶,就有更多數據,做內容也會更容易一些……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最后是拼營銷。
線上網紅種草的基本打法無需再提,天貓也在用流量傾斜、提供人群洞察、熱搜趨勢等方式大力扶持智能健身家居賽道,為品牌的課程、產品提供一定的開發方向。
而動輒上千元的智能健身家居產品是需要實際體驗才能打動消費者的,所以能有線下體驗店的品牌更勝一籌——FITURE在資本市場得到了巨大聲量之后,就鋪開了線下宣傳的陣地;樂刻則打出了不圖賺錢的超低價,配合自身“健身基建構建者”的定位,或許會更有線下門店推廣的優勢;相比之下,去年關閉了多家Keepland的Keep和幾乎沒有線下布局的咕咚還有待拓展線下渠道。
資本關注的目光已經投來,技術和內容的革新也已在路上,最終這個賽道誰能拔得頭籌?除了產品不斷更新迭代,還需要消費者用自己的錢包來投票。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