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言語粗俗”的李想,如何撐起理想的高端化?
“TMD!一幫搞臭技術的,天天沖我們BB,什么增程電動是個落后的技術。他們TMD搞出來什么屁技術了?!”,“造謠我們用水銀的人和媒體,祝愿你們血液里流動著水銀,腦子里裝滿了水銀!”。如果一個企業創始人頻頻爆出這樣的粗口,那么其塑造的企業品牌也很難贏得公眾好感。
“造謠我們用水銀的人和媒體,祝愿你們血液里流動著水銀,腦子里裝滿了水銀!”
一場突如其來的“水銀門”事件,再次讓理想汽車與其創始人李想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李想本人的上述言論,更讓這一事件達到高潮。
近日,理想APP上有車主發布視頻稱,在理想ONE的座椅縫隙間有疑似水銀的物質,且水銀總量超過了10個溫度計中水銀的總和。為此,李想怒而發聲,要讓造謠者腦中“裝滿水銀”。
值得一提的是,水銀門事件本身最初并未引起太多關注,正如理想汽車在回應時所言,一是水銀具有易揮發性,液態水銀絕不可能是理想汽車出廠時自帶;二來水銀有劇毒,汽車生產過程中不會使用液態汞。因此,理想汽車自身原因導致座椅縫隙出現水銀,可能性并不大。
戲劇性的是,就在李想上述言論的推波助瀾之下,此事仍成為微博上熱議的話題。聯想到李想本人此前多次公開爆粗,在其因“車企罵街第一人”成為媒體關注焦點的同時,理想汽車也隨即收獲了一波流量。
進入到2021年以來,有關“理想汽車掉隊”、“理想汽車欺騙老用戶”的說法不絕于耳,作為創始人的李想壓力之大不難想象。也有分析認為,李想本人“出離憤怒”背后,也有著為理想汽車“叫屈”的訴求。
到底是李想有意借此事為理想汽車拉流量,還是壓力之下李想藉此釋放自己?
目前看,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對于理想汽車高端化發展的定位,都是不利的。
1 逐漸掉隊的銷量
“天天看微博,自己都感覺公司快倒閉了”,面對理想汽車大量的負面信息與用戶投訴,李想在回復網友時感慨頗多。
“理想掉隊論”應該是遠比“水銀門事件”更讓李想焦慮的一個問題。
6月2日,理想汽車披露的5月銷售數據顯示,理想ONE在5月交付4323輛,較4月環比下降22%。對比前4個月銷量來看,理想5月銷售數據僅僅高于因春節因素導致銷量下滑的2月份。
從環比數據看,理想在三家新勢力中表現最差。5月,小鵬累計交付新車5686輛,同比增長483%,環比今年4月增長10.47%;蔚來交付量為6711臺,環比下降5.5%,但交付量絕對值仍是第一位。
此外,從整個一季度交付量上看,理想汽車掉隊跡象早已顯現。2021年1-3月,蔚來、小鵬、理想新車交付量分別為2萬輛、1.33萬輛、1.26萬輛車,環比增幅分別為15.6%、3%、-13%,小鵬汽車超越理想排名第二位,而理想汽車也是三家新勢力中唯一環比下滑的一家。
更值得注意的是,理想5月份交付量被哪吒反超,更是加重了理想汽車掉隊新勢力第一陣營的論調。
通過新勢力交付量排行榜可以看出,5月,二線“新勢力”代表哪吒汽車交付量達到4508臺,首次超越理想入圍新勢力銷量榜單前三強。此外,排名第五的零跑交付量達到3195輛,同比大增1226%,環比增長15%,勢頭也非常強勁。
理想掉隊背后,新車型缺位成為首要因素。
與傳統車企不同,造車新勢力們或許是受到特斯拉成功經驗的影響,在車型規劃上普遍采用精品戰略。但隨著新能源汽車關注度的不斷提升,消費者購車需求多樣化和差異化趨勢愈發明顯。能否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已經成為新老車企競爭的重要一環。
截至目前,蔚來量產車型已經達到3款,首款轎車車型ET7將是其第四款量產車型,預計將于2022年交付。而小鵬汽車銷量的大幅提升,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其新車P7的持續放量。在年初上海國際車展期間,小鵬配備激光雷達的P5新車正式發布,預計于2022年正式上市。至此,小鵬量產車型也將達到3款。此外,“黑馬”哪吒汽車目前也已經有三款量產車型銷售。
但一直以來,理想都是靠著理想ONE這一款車型打天下。盡管從單車型銷售上看,理想ONE排名不差,但隨著競爭對手新車型的密集推出,理想汽車獨木難支的困境愈發明顯。新車型缺位已經成為其交付量滑坡的一個關鍵因素。
2 面臨淘汰的技術
理想之所以三年不推新車型也有自己的苦衷,那就是技術路線選擇問題。目前看,理想現在所采用的增程式技術路線未來被淘汰的風險不斷增加,不僅美國已經停止為采用增程式技術的新車發放補貼,上海也已經明確將于2023年1月起將停止為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發放免費牌照,增程電動汽車被包括在內。
針對投資者對公司技術路線的質疑,李想本人曾在2020年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公司在加快純電平臺的研發和車型的推出,預計2023年推出純電車型。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外界對增程技術的質疑,李想本人也曾多次爆粗口回懟。尤其是去年8月份,李想在成都理想汽車用戶日上連續罵了三個“TMD”來回應別人對增程式汽車的質疑:“TMD!一幫搞臭技術的,天天沖我們BB,什么增程電動是個落后的技術。他們TMD搞出來什么屁技術了?!”
但從其最新表態來看,理想汽車最終加入純電陣營將是大概率事件。增程電動到底是不是一個落后的技術,有沒有人在故意“黑”理想及其增程電動技術,相信不用太久就會有公論。
事實上,隨著越來越多的科技巨頭的入局與傳統燃油車企的反撲,新能源汽車賽道競爭變得愈發擁擠,純電技術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留給理想汽車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但到底要不要舍棄增程技術、加速切入純電路線?從新車型遲遲未能推出來看,理想汽車仍沒有做出最后的決定。
除了驅動技術面臨“淘汰”之外,理想汽車目前在自動駕駛與軟件方面同樣落后于小鵬、蔚來等對手。針對老款車型在輔助駕駛等方面的不足,理想汽車于2021年5月推出升級款車型——2021款理想ONE。盡管這一升級車型充滿“加量不加價”的誠意,但卻讓理想汽車陷入到一場始料未及的輿論危機之中。
相比老款理想ONE,2021款新車型在綜合續航里程、輔助駕駛硬件配置、以及智能座艙等方面均進行了升級,而售價只比老款車型高出1萬元。因此,理想在5月銷量公告中表示,“2021款理想ONE得到用戶的積極反饋和認可,5月訂單再創歷史新高”。
然而,理想汽車的上述表態很快便慘遭打臉。由于理想推出升級車型未進行提前披露,很多4、5月份購車車主認為,理想不僅有意隱瞞升級款車型的推出,還在銷售環節誘導他們購買老款庫存車型。一時間,“車主跟理想講情懷,理想把車友當傻子”、“理想像特斯拉一樣割韭菜”等維權行為在全國各地展開,并受到媒體的廣泛報道。
據媒體報告,一些維權人士收到了理想返還的8000元補償款,但很多車主仍表示“不接受”。因此有分析認為,“維權門”事件持續發酵所給理想汽車帶來的被動局面,或許也是李想本人借助“水銀門”事件“撒氣罵街”的一個原因所在。
3 受損的品牌形象
顯然,相對“維權門”事件自身的理虧,李想針對“水銀門”事件這一明顯非己方過錯事件向其認為對理想汽車不友好、甚至“惡意造謠的人和媒體”展開反擊,既表達了受害者的委屈與憤恨,又能喚起人們對“有人故意抹黑理想汽車”的聯想。
若這一猜測成立,李想這一罵街式回懟在戰術上或許是成功的。但從戰略上看,在李想頻頻爆粗之后,理想汽車品牌高端化形象恐怕將長期受損。
“消費者真正想買的是一輛智能電動車,不是單純的電動車。跟早期手機的消費者是一樣的,消費者要買的是智能手機,不是大屏、觸屏的手機。這是所有的造車企業必須要精準抓住的,消費者不傻,尤其是中高端消費者,他知道智能意味著什么。”
從李想早期的采訪中不難看出,其本人對自主新能源汽車定位于中高端與智能化的判斷非常明確。事實也證明,理想汽車最終選擇發力中大型SUV這一細分賽道非常明智。2020年,理想ONE成為國內插電混動車型SUV這一細分賽道銷量冠軍。
從這一成績看,理想品牌中高端定位至少是初步成功的。此外,理想還曾在美國上市前的招股書中提到,公司計劃將于2022年推出全尺寸SUV,并將競爭對手鎖定為寶馬X7。
然而,李想本人頻頻以罵人而出位的創始人形象,顯然無助于理想汽車的高端化定位以及品牌繼續向上的努力。作為媒體人出身的李想,或許具備某種引發話題、引流流量的天賦,但這種依靠“罵街”所帶來的流量與關注度對理想汽車來說,卻是百害而無一利。
值得一提的是,李想曾感慨于“一輛445公里續航的車(特斯拉)干翻了一切”。這句話的背景在于,當理想、蔚來等國產新能源汽車在續航里程、性價比方面不輸特斯拉時,后者在國內的銷售仍舊是一騎絕塵。因此,李想不免感慨到,大部分人還沒有搞明白“特斯拉到底是怎么贏的”。
其實,從消費者角度并不難理解這一問題,特斯拉長期以來的品牌效應和“鋼鐵俠”馬斯克個人IP的影響力,顯然是其能夠占領消費者心智的一大關鍵。盡管馬斯克本人也經常懟天懟地,但其本人硅谷系極客英雄的身份,卻是李想完全所不具備的。
從這一方面看,李想與其咒罵“造謠者腦中充滿水銀”,不如從馬斯克到底如何專注于產品,如何利用其自身形象來提升特斯拉高科技公司定位入手,想清楚用戶的真實需求到底在哪里。在中國,一個語言粗俗、頻繁靠爆粗口搶戲的創始人,恐怕很難擔負起品牌高端化的重任。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