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國潮”:制造交棒,品牌沖鋒
生活比我們想象的更加隱喻,一個凝固的瞬間,往往能夠代表一個時代。
7月27日,中國舉重隊侯志慧拿下中國在東京奧運會的第二個冠軍。她手握金牌的照片隨即傳遍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在許多照片中,我們可以隱約看到她所戴的口罩,來自于過去一年里大放異彩的民族品牌穩健醫療。
這樣的細節大概并非刻意為之,但是對以挺舉、抓舉、總重量全部打破紀錄的侯志慧而言,穩健醫療口罩的出鏡又是恰如其分——因為其標識是“winner(贏家)”。
反過來講,奧運會的贏家也并非只有侯志慧,甚至不限于體育。在中國代表隊東京攻城略地的同時,中國產品在商業也迎來了熱潮,瑞豹自行車、張孔杠鈴、紅雙喜都出現在了奧運賽場,而在國內,數據顯示7月23日至24日兩天,京東運動國潮品牌的整體成交額同比漲幅高達500%。
與往屆不同的是,它們不再是面目模糊的“中國制造”,而是極富個性的“中國品牌”。
01
現代奧運會的核心矛盾之一,是其創立的三條基本原則便包括“非商業化”,但是卻又始終與商業化緊緊聯系在一起。
不提1984年之后,奧運會全面放開商業合作,即使在創立之初也未能免俗。在1896年,柯達為了向參加者提供膠卷,成為了最早的奧運贊助商之后,各種耳熟能詳的知名品牌便一個個出現在奧運會的贊助名單上。
在營銷教科書中,以奧運為背景的商業故事數不勝數,既有可口可樂用1000箱飲料贊助奧運會,并且進一步成為奧運會最成功的贊助商;也有阿迪達斯創始人帶著手工樣品勇闖奧運會,八年之后,歐文斯在柏林奧運會上連奪四枚金牌所穿的釘鞋,也是阿迪達斯贊助。
奧運會如此受品牌歡迎,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理所當然,它是極少數在全世界都有高關注度的國際活動,營銷意義不言而喻,而且在二戰之后,隨著電視等傳播手段的普及,其商業價值還進一步增強,每一次奧運會的舉辦,都會成為舉辦國產業跨越式發展的契機。
舉辦本次東京奧運會的日本,最念念不忘的就是當年借助奧運所帶來的“奧林匹克景氣”,在消費端,民眾消費大規模升級,彩電、熱水器、空調飛入尋常百姓家,在供給側,富士膠卷、精工手表、索尼錄像機聲名鵲起,為其在之后的20年里席卷世界打下了知名度基礎。而與日本同樣,韓國1988年舉辦的漢城奧運會也成為了一屆象征國家崛起的奧運會,為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騰飛提供了契機。
有人歡喜自然有人愁,在漢城奧運會上,上一屆拿下3金2銀1銅的李寧接連發生重大失誤,最后含恨退役。隨后在1990年,他成立了運動品牌李寧,想要用商業上取得成功,從而彌補自己在體育上的遺憾退場。
而幾乎在“李寧創辦李寧”的同時,安踏和穩健醫療也分別于福建晉江和珠海宣告成立,而雙匯火腿和波導手機也在隨后創建。
早期國產品牌在這個時期扎堆出現,在某種意義上是中國制造開始擺脫低端加工,開始提升自身產業位置的標志。比如,安踏曾為國外品牌的代工廠,伴隨著規模的擴大開始尋求自有品牌出路。
穩健醫療創始人李建全曾這樣描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產品低廉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優勢,但是很多產品質量比較較差,被外商稱為“rubbish”。所以李建全給自己的品牌起名為“穩健”,與安踏、華為等眾國產品牌一樣,企業家們立志要為中國制造贏得國際聲譽。
但這條路并非坦途,當時剛剛草創,甚至賣過減肥藥的華為對此體會應該尤其深刻,在90年代初,任正非在公司研發大型交換機的時候,說如果這次再研發不成功,“我就只能從這里跳下去了。
無論是李寧還是李建全,或者是任正非,都可以算是時代商業探索者的縮影,他們懷抱著樸素的熱情,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里踏出了第一步。
從那個時候起,中國產業的奧林匹克便拉開了帷幕。
02
國運興則體育興,在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無論是在體育領域還是產業領域,中國都在21世紀到來之際,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進入21世紀后,中國產業重心逐漸從OEM貼牌轉向自有品牌生產,最初的“國潮產品”開始流行,安踏靠著孔令輝一句“我選擇我喜歡”,一年銷量翻十倍;而剛剛在非典疫情中經受住了考驗的穩健醫療,也于2003年推出了“Winner”自有品牌醫用敷料。
而隨著中國產業的擴張,中國制造在體育產業上的版圖同樣在不斷擴大。 在2001年申奧成功時,國奧委會市場開發委員會主任許增武就曾表示,世界體育用品的加工基地已經從韓國等地逐漸轉移到中國沿海。當前世界上使用的體育用品,約65%都是在中國生產的。其趨勢甚至在北京奧運會過去之后,也不曾改變。
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上,中國制造幾乎無處不在 :開幕煙花是中國制造、人造草坪來自北京、主體育館椅子來自上海、參賽國國旗產自武義。奧運商品中,全部的5類毛巾床上用品、190類別針、23類服裝、4類毛絨玩偶吉祥物以及共18類徽章、腕帶和手環,則大部分來自于浙江義烏。
而到了2016年,中國制造擺脫了低端標簽,為里約熱內盧奧運會提供了場館建設、中央空調、對講機、安檢設備等復雜工業產品。 里約地鐵4號線上運行的15組90輛列車全部是中國制造,巴西代總統特梅爾在4號線開通儀式上說“4號線將給里約人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
在某種意義上,李建全所期望的“中國制造贏得國際聲譽”已經實現,但是依托奧運取得營銷成功的中國品牌卻還是寥寥無幾。
誠然,在中國幾十年奧運參與史中,還是可以找安踏這樣因為孔令輝一句“我選擇,我喜歡”,年銷量翻十倍的案例,但是這些案例基本是面向國內,中國品牌以奧運為依托,向著全球潛在用戶進行心智輸出的案例十分少見。
而且在北京奧運會之后,聯想便退出了奧運會的頂級贊助商行列,之后一直到了東京奧運會,才有了另一家內地品牌阿里巴巴接棒。而即使是塑造了全新中國形象的北京奧運會,在營銷領域成就的,也是GE(通用電氣)四兩撥千斤的故事:其在2005年成為奧運頂級贊助商,在06年贊助中國花滑,隨即在2008年拿下北京周邊約350個奧運基礎項目建設。
中國品牌缺席奧運的原因很簡單,贊助奧運會要花費巨額資金,北京奧運會時的第六期TOP贊助商的最低門檻據傳聞為6000萬美元,而且傳統的體育贊助經驗顯示,只有在付出相當于直接贊助費用3倍以上的配套營銷資金,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實際上,可口可樂的奧運會配套營銷資金,甚至達到過直接贊助的10倍之多。
在當時,除了聯想等少數特例之外,大多數中國品牌實際上沒有太大的開拓國外市場需求,當然也沒有理由在體育贊助上花費太多資金。
有媒體曾經一針見血的指出,中國產品亮相國外奧運會, “只是中國制造的力量,而不是中國品牌的力量。”
但是如今,這樣的情況發生了改變。隨著中國品牌的出海進程,中國品牌開始越來越多的出現在頂級體育賽事上。
03
2016年,海信成為歐洲杯設立56年以來首個中國頂級贊助商。
根據海信銷售總監所言,海信是贊助歐足聯超過4000萬歐元,才拿到法國歐洲杯的廣告席位。但是這樣的價格物有所值:2016年,海信通過歐洲杯,全球知名度提升了6個百分點,當年二季度,海信電視歐洲市場銷量提升65%。
嘗到甜頭的海信在今年選擇了繼續贊助歐洲杯,而與它共同贊助的還有支付寶、TikTok,至此,歐洲杯12家頂級贊助商,中國品牌三分天下有其一。
海信等品牌占領歐洲杯,并非是因為在營銷上突然“開竅”,而是因為它們來到了進攻海外市場的關鍵時刻,海信、支付寶都在執行歐洲攻略,TikTok主要市場更是在海外,都亟需強有力的營銷渠道來打開局面。
實際上,在本次奧運會上凸顯出存在感的品牌,也都有強烈的出海需求,比如成為本次奧運會頂級贊助商的阿里巴巴,借著奧運會,向著全世界展現了自身的營銷推廣、商業開發能力,以及足以支撐全球轉播的云計算等數字化能力,讓阿里不只是個電商平臺的印象深入全球。
又比如,在新冠疫情中又一次大放異彩,并且在本屆奧運會頻繁出鏡的穩健醫療,其在2020年,公司境外收入已經達59.78億元,營收占比達到47.69%。
可以想見,穩健醫療的口罩三十年積累下具有過硬的質量,也在疫情中展現了自身不下于國際頂尖品牌的防疫能力,但是在口罩產能問題緩解的當下,其鞏固海外市場,建立自身的國際品牌心智,已經是迫在眉睫,而奧運會,無疑是最合適的展現舞臺。
而除了高關注度之外,奧運會還有天然的可信度,舉例而言,奧運會冠軍戴著穩健醫療口罩展示金牌的畫面,顯然比任何廣告或者數據都更具有說服力。它的效果可能并不會立竿見影反映在銷量上,但是卻會給穩健醫療向著國際化企業的成長之路,帶來長尾的正面影響。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旋律。 在東京奧運會上,“中國制造”的IP已經成功完成了自己的階段性目標,現在拿到接力棒的“中國品牌”正在奮力起跑,在這個疫情導致全球產業結構重組的關鍵時間節點,不管是安踏、穩健醫療這樣的制造業代表,還是阿里、騰訊、小米等互聯網出海企業,都正在迅速成為各自賽道上的強力選手。
而與奧運會上的中國代表隊類似,他們崛起的很大一部分力量,來自于背后那個不斷上升的國家。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