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造網紅,是為了救格力嗎?
在眾多網友眼中,董明珠似乎在不務正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遠的不談,近兩年,我們就看到董明珠接連入局汽車、芯片乃至電商直播領域,甚至在上個月,董明珠還造了個“網紅”,并明確表示:“我希望她(孟羽童)能在我身邊,我要把她培養成第二個董明珠。”
雖然董明珠這些舉動在純商業層面無可厚非,但是縱觀格力近幾年的業績表現以及董明珠與格力的股權關系,董明珠努力的地振興格力,似乎也暗含著幾分無奈。
畢竟,掌舵格力之初,董明珠就曾明確表示不會觸碰主業以外的業務:“不熟悉的范疇,你不能掌控它,你進去不是盲目的嗎?”
01
鐵娘子力挽狂瀾
與大部分商業大佬都有著顯赫的家庭不同的是,董明珠現如今在格力的一切,都是靠她自己奮斗出來的——甚至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格力在中國白電市場的地位,也是董明珠一手奠定的。
1990年時,董明珠的丈夫突然因病去世,只留下一個2歲的兒子。隨后,董明珠毅然決然地離開南京化工研究行政管理的工作,只身來到珠海,進入格力。
多年以后,回憶這段往事時,董明珠表示自己一生的轉折點是丈夫去世,“如果不是這件事,我不會走這條路。如果有他在,不會同意我來珠海”。
與現如今“掌握核心科技”的格力不同,董明珠剛加入時,格力還僅僅是一家投產不久,年產能僅為2萬臺的空調組裝廠。官方資料顯示,1991年8月11月18日,投資2億元、占地10萬平方米的格力電器一期工程才在前山河畔開工奠基。
入職格力之初,董明珠僅是一名銷售,被安排的第一個任務是追回一筆42萬元的債務。據了解,當時空調銷售的模式還是“先貨后款”,因此,很多經銷商在拿到并賣出空調后,都遲遲不會付款。
而為了追回貨款,董明珠天天去找欠款的經銷商,并表示:“你要么還錢,要么退款,否則你去哪里,我跟你去哪里!”
經過四十多天的鏖戰,董明珠終于如數追回了42萬元的欠款,這也令當時的格力電器總經理朱江刮目相看。
此與此同時,深受“先貨后款”折磨的董明珠在安徽區域首次推出了先款后貨的“格力制度”,并主動去一線幫售貨員叫賣空調。結果,1990年,董明珠在淮南賣出240萬的空調,超過格力之前一年安徽全省的業績。多年以后,董明珠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正是先款后貨的銷售模式成就了今天的格力。”
憑借著不服輸的毅力以及改革的決心,董明珠在格力銷售部如魚得水。官方資料顯示,1992年,董明珠在安徽的銷售額達到了1600萬元,一個人扛下了公司12.5%的業績。
正如那句有名的話: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斗,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如果說僅僅個人業績突出,那么董明珠可能只會止步于銷售經理,然而上世紀90年代末格力內部的變動以及行業的競爭,卻在更大程度上挖掘到了董明珠的潛力。
1994年,格力的銷售人員突然“集體辭職”,這不僅嚴重挫敗了格力銷售業務生命力,更滋潤了競爭對手。對此,董明珠曾表示:“我們的銷售員帶著客戶跳槽到競爭對手那里去了,這是一個很危險的階段,格力隨時可能倒下。”
隨后,董明珠臨危受命,被全票推選為公司經營部部長。然而部長的位子還沒坐穩,價格戰就開始席卷中國空調市場。據新浪財經報道,1996年夏天的空調價格戰異常慘烈,有的零售價甚至低于批發價、出廠價。
為了應對價格戰,董明珠另辟蹊徑,從經銷商入手,表示將會拿出1億元利潤的2%按銷售額比例補貼給每個經銷商。新浪財經數據顯示,董明珠這一舉措立竿見影,1996年格力的銷售額增長了17% ,第一次超過春蘭。
值得注意的是,董明珠上位的第二年,格力還同步出臺了構建質量制度的“總經理12條禁令”,并且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打出 “好空調,格力造”的廣告語。這也意味著格力正式進入質量+渠道兩手抓的產品時代。
至此,董明珠帶領格力走向中興。官方資料顯示,在董明珠于1994年出任格力經營部部長以來,格力自從1995年至2005年,連續11年,空調產銷量、營收、市占率位居中國市場第一。
02
格力開始掉隊
然而格力終究還是掉隊了。
以2021年Q3財報為例,格力電器總營收為470.8億元,同比下跌16.5%;凈利潤為61.8億元,同比下跌15.66%。
去年我們也看到了相同的趨勢。2020年上半年,格力總營收僅為706.02億元,同比下跌28.21%;凈利潤為 76.96億元,同比下跌53.11%。
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除了疫情等客觀因素的刺激外,更與行業大趨勢有直接的聯系。
前瞻產業研究院曾指出,自2017年開始,受城市市場基本飽和、房產市場持續低迷等因素影響,中國空調行業已進入“低增長時代”。
《中國空調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Q3,中國空調零售市場銷量為1139萬臺,同比下跌10.1%,銷售額為374億元,同比下降4.3%。
反觀格力依然嚴重倚重空調業務。財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格力空調業務營收為671.9億元,占總營收的73.79%。
耐人尋味的是,2018年,接受吳曉波采訪時,董明珠曾意氣風發地表示:“無論(空調)行業怎么變,格力都是老大。”但是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美的空調在線上與線下的市場份額均位居行業第一,數據分別為37.6%和36.5%。
對此,行業分析師紛紛指出,格力最大的問題是“專業化”。簡而言之,由于多年來專注空調市場,格力確實擊敗了眾多競爭對手。但是隨著市場的飽和,競爭激烈,一直靠一條腿走路的格力也很難再重現往日的輝煌。
與此同時,“喜新厭舊”的資本市場當然也不會喜歡抗風險高能力較弱、下坡路的格力。
2021年以來,格力的股價持續走低,截止12月6日收盤,總市值僅為2093.72億元,距離高點蒸發近2000億元。反觀此前一直和格力并稱為中國白電三巨頭的美的和海爾均已逆襲,其中美的的市值更是達到了4788.57億元,是格力的兩倍有余。
03
董明珠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一個不為人知的事實是,幾乎是格力代名詞的董明珠,在股權架構上,僅持有不足1%的格力股份。反觀2019年底才入局的珠海明駿,直接就以416.62億元的價格拿到了格力電器15%的股份。這就產生了一種權力與義務之間的不對位。
簡而言之,董明珠多年來執掌格力最大的“法理依據”,與其90年代中上位的原因如出一轍:當格力的掌舵人時,要讓格力的各項業務獲得穩健的增長。
遠的不談,以2012年董明珠成為格力集團董事長至2019年末格力線下渠道遭遇疫情打擊前的資本市場數據來看,格力的市值從不足1000億元增長到了近4000億元。董明珠的這種領導力,顯然會讓大部分股東滿意。
然而讓董明珠沒想到的是,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擊、空調市場遇冷等因素影響,直接讓意氣風發的格力市值腰斬。因此,近兩年,董明珠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在短時間內盡可能地再次振興格力萎靡的業績。
首先,最簡單的辦法,當然就是我們見到的各種營銷手段。
以開頭提到的“第二個董明珠”孟羽童為例,在其被董明珠推上前臺伊始,當當網創始人李國慶就一語道破后者的目的:“這一看就是炒作,目的就是為了直播帶貨,要自己孵化網紅。”
事實也確實如此,兩個月以來,孟羽童在各大社交媒體都已有一定的粉絲規模。比如截止12月6日,孟羽童抖音賬號粉絲就達到了120W。 “明珠羽童精選”的抖音賬號頭像不光是董明珠和孟羽童的合影,認證消息也是“格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展示的產品同樣來自格力。
而這其實也符合近幾年格力銷售渠道的轉變策略。早在2020年,董明珠就進行了13場直播帶貨,年度銷售總額為476.2億元,占了當年格力總營收的四分之一。
耐人尋味的是,也正是在業績開始下跌的2020年初,董明珠開始帶領格力重倉“短平快”的營銷路線。比如,2020年初以來,我們就見到了董明珠頻頻入局直播、推出新人、發表“年輕人找工作,不要把錢放第一位”等驚人言論。
另一方面,董明珠也在不斷的進行多元化業務的拓展。
此前,董明珠曾如此介紹格力的多元化戰略:“拿著格力手機指揮家里的電器,享受家里格力帶來的溫度,吃著格力電器煮出來的飯,開著我們的電動車。”
具體的業務上,格力也是大撒網。比如,2015年,格力宣布進軍手機行業;2016年,格力表示將以130億元為代價,收購珠海銀隆100%股權;2018年,格力又悄無聲息的將晶弘電器收入麾下……
不過話說回來,格力畢竟只是一家家電廠商,如此大跨步同時布局多個需要多年技術積累的行業,顯得十分匪夷所思。
而這,又要聊回董明珠與格力的關系上。此前,接近格力的內部人士曾透露,之所以董明珠賣力為晶弘電器宣傳,主要是因為“背后的關系不一般”。而有媒體向中科弘力大股東孟凡昌尋求進一步的信息時,孟凡昌也并未直接否認,同時意味深長地表示“我們很熟”。
事實上,這一點,在格力的分紅模式上也可見一斑。
有媒體曾表示,自格力上市以來,董明珠預計共獲6.14億元現金分紅。其中自2012年任格力董事長以來,董明珠預計獲得現金紅利5.87億元。
由此,我們再來看2016年董明珠在股東會上的言論:“格力沒有虧待你們!你看看上市公司有哪幾個這樣給你們分紅的?我5年不給你們分紅,你們能把我怎么樣?”似乎又多了幾分道貌岸然。
作為傳統制造業的代表企業,格力的立命之本從來都是過硬的產品質量、實惠的價格。而這也是董明珠帶領格力從組裝廠變為“掌握核心科技”的大廠的關鍵所在。
營銷和多元化雖然在對于穩住營收也很重要,但是如果董明珠繼續顧頭不顧尾地過分“重倉”這些業務,對于格力來說,很可能是飲鴆止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