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商業大環境,我們更應警惕“焦慮效應”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特約專欄作者吳明毅
“所有人都說明天會下雨,明天未必會下;所有人都說明天股市會跌,明天股市一定會跌。”
——題記
第二期,咱們探討一下當下最為熱門的話題——“焦慮”。不知您有沒有發現,當下“焦慮”大行其道:看各路新聞——“大環境”沒有樂觀的,且越看衰越引起共鳴;看各類自媒體——調調普遍是悲觀的,且越悲觀、閱讀量越高;打開知乎——失業、迷茫的問答是泛濫的,但高贊答案清一色的“以悲觀甚至悲慘為主調”。
回看行業本身,一模一樣,“零售不友好元年、寒冬、關店潮、裁員潮…”沒有“最差”,只有“更差”,看得人冷汗直流……似乎全社會都彌漫著一種悲觀與焦慮的預期與氛圍,且逐漸形成了一種“大環境”——越“消極、悲觀、焦慮”流量越高、關注越多,流量越高、關注越多(大 v)越“販賣焦慮”……結果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焦慮龍卷風”瘋狂肆虐華夏大地、幾乎所有人都因此“愈發愁容滿面”。
但所有參加過拓展抑或是軍訓的同仁也都應聽過這樣一句話——“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難不難,想想革命老前輩。”當下的“經濟大環境與行業小環境”真的就那么“差與難”嗎?似乎并沒有,更別談與革命老前輩相比較了。
所以,相比于“大環境問題”,我們更應警惕的是“焦慮效應”,故在當下節點,重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義非凡。
“他們雖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來,卻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來的可能。”反觀行業又何嘗不是?相信所有從業者都能預判到“隨著大消費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行業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來”,卻不相信“在整體經濟大形勢低迷與電商等沖擊下,行業高潮有迅速到來的可能。”
可反觀現實呢?越來越多的各行各業巨頭紛紛踏入商業市場、房地產轉型的方向不可避免的指向商業市場、眾多商業項目扎堆開業、項目太多品牌不夠用了…相較其他行業、甚至互聯網行業,商業似乎都是在急速擴張與發展的。
所以,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大形勢確實嚴峻,但行業高潮已然開啟;對于落后保守者是嚴峻的,對于開放進取者(包括從業人)則是極為樂觀的。
這才是真正的行業現實。
“犯著革命急性病的同志們不切當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觀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這種估量,多半是從主觀主義出發。其結果,無疑地是要走上盲動主義的道路。”
多么精準與深刻!恰如諸多剛踏入商業領域的地產巨頭一般,在未真正明晰商業發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直接將地產經驗與模式、考核等生搬硬套過來,妄圖憑借強大資本優勢、通過砸出規模效應全面洗牌,結果呢?幾乎普遍是“一地雞毛”或“曇花一現”。
還有一類就是“在上一個商業時代,因‘膽大’而發跡的首批商業巨頭們,依舊期于基于過往‘成功經驗、模式+膽大’再復制過往奇跡”,結果呢?成功者可謂絕無僅有,大多數是“一世英名、毀于一旦”…
至于原因,偉人早已給出了精準總結——“主觀主義”,且“因主觀主義走上了盲動主義的道路”,一類主觀于“其他行業的成功經驗”,一類主觀于“過往本行業的特殊性成功經驗”,幾乎無外。
反之亦然——那些因“過于看衰大形勢與電商、地產巨頭等競爭對手”的掌門人們,則過于高估了“客觀條件”,而低估了“主觀條件”,結果導致畏首畏尾、固步自封、一遇到點問題便快速回縮,最后錯過了發展風口,不得不被動進入商業紅海或遺憾放棄。
總之,“過猶不及”,確須深思。
“現時的客觀情況,還是容易給只觀察當前表面現象不觀察實質的同志們以迷惑。”
難道不是這樣嗎?比如“經濟大環境與行業小環境”,都說“每一年相較后一年都是最好的一年”,但反觀各大城市標桿項目的經營業績都是屢創新高的,似乎并未受“一年不如一年的經濟大環境與行業小環境影響”;
都說將迎來“行業寒冬、不友好元年、關店潮”等嚴峻問題,但反觀當下行業,強者愈強、自強者亦能不斷提升,商業項目越開越多、越密,隨之而來的發展及就業機會亦幾何倍放大…
所以,有時看到一些行業報道,自己也會焦慮,但再冷靜細看一下行業的發展與現狀及真實數據,似乎并不如此。
我們的焦慮實質源自外部的“流量驅使”(什么流量高,什么就泛濫、成為“主流”),如若“只觀察表面現象而不觀察實質”則一定會被迷惑,結果“三人成虎、人云亦云”,確須高度警惕與注意。
另一方面,不得不說,經濟大環境的嚴峻與下行趨勢也確實是客觀存在的,如果刻意忽略與低估,是存在巨大問題的,不是實事求是的。而關于“應對惡劣環境”該怎么辦?偉人也指明了方向——
“愈是惡劣環境,隊伍愈須集中,領導者愈須堅決奮斗,方能團結內部,應付敵人。”
“只有在好的環境里才好分兵游擊,領導者也不如在惡劣環境時的刻不能離。”
個人理解——大環境不好時,應集中精力,聚焦主營業務,同時領導者應全身心投入,以身作則,不僅提升團隊整體士氣與戰斗力,更給大家以“主心骨”。另一方面,應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尤其“優勢兵力”應集中于主營業務,不能盲目擴張與投資,“本固方有機會枝繁葉茂”,“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并非普適性原則,切不可一概而論。
而當“大環境好一點、組織氛圍(文化)成型”之時,方可“遠距離分兵”(擴張),缺一不可,雖“強行”亦有可能成功,但幾率可能還比不上“一勝九敗”。這也啟發經營者與掌門人們——“經濟大環境與行業小環境的洞察”與“組織氛圍的建設”是其核心工作與能力,不可不察。
最后,結合行業,借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結尾作為收尾——
但我所說的中國商業高潮快要到來,決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與君共勉,望有啟發。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