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的商業地產:放下雞湯,面對現實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熙領商業評論
封控60天,有朋友叫我寫點什么。前一段各種事情兵荒馬亂,一直也沒有心情,中間抽時間看了不少文章,都是為疫情中以及疫情后的商業加油或支招。
我也很想寫一篇這樣的東西,但無論怎么想,都不知道怎么下筆。現在的商業地產到底是怎么樣一個情形?
前兩天,和一個地級市的老兄通電話,他管理的場子,經過年初兩次疫情,現在客流量只有每天3000多人,結果商業協會的人來考察的時候說:
你這里人流還可以么,比其他地方強多了!一個商業自媒體的朋友,給我說,今年90%的商業品牌,都不賺錢。我不知道這個數據是不是有點夸張了,但最少這段時間,老丹溝通過的一些商家,基本都不樂觀。
前一段和一些商業圈的朋友聊天,說你在上海,對疫情后商業的影響,應該是有經驗的。
我說我真沒經驗,上海以前能做到精準防控,基本沒有大規模封過,這次也是第一次,影響,可能要結束后才會慢慢的顯現出來。
但從老丹前兩年接觸的全國不同地方的商業來看,如果是短期的停業,比如一周兩周,會有些影響,但還好。如果超過了一個月,影響就很明顯。超過兩個月,無論大小,沖擊就非常大了,因為對于很多商家來說,一年有兩個月沒有營收,基本全年的利潤就填進去了。
更不要說不定期的停業,對什么商業都屬于慢性放血。
現在市場的困難,是顯而易見的,這個時候,什么藝術國潮Z時代,都不是救命稻草。
我們看到這個是流量密碼,那個是流量密碼。
現在真的沒什么密碼。
那么,在這種特殊的形勢下,做為商業地產,應該做些什么?
01
小開源,大節流
無論是什么生意,賺錢都不外乎兩個方面:開源,節流!開源,就是提高收入,現在是很難的事情。漲租金就不要想了,能少免租幾個月就不錯了。
那么這就需要在現有的資源下,尋找更多的盈利渠道�,F在很多購物中心,都在盡可能的提升商場內的有效使用面積。主要的方法,可能有下面幾類:
第一種,是鋪位的再組合。
曾經的購物中心,以主力店及大型快時尚等為主力業態,配合其他零售餐飲等,構成了商業中心的主流配置。
但這兩年首先以影院為代表的主力店,吸金與吸客能力均大幅下降,很多快時尚類也舉步維艱。很多購物中心發現,傳統的大店模式,已經很難適應個性化的消費時代。
所以現在有一個趨勢,叫‘購物中心的類百貨化‘,就是很多購物中心的零售,鋪位變小,或者采用中島式,同等面積下,增加品牌的豐富度,從而拉長消費時間與鏈條。
特別是對于一些中小型的購物中心,這種方式不僅改變了品牌數量受限的問題,而且租金也會有一定上升。
我們團隊去年做了兩個改造項目,都是面積不大,如果按照傳統購物中心的方式去做,第一空間不好排布,第二可能就三四十個品牌就滿了,就會出現消費者說的:“太小了,沒啥可逛的!“
鋪位的精細化組合,可以很大程度解決這個問題,而且,對于很多品牌來說,由于市場下滑,已經很難支撐大鋪位的租金,較小的鋪位也可以增加他們經營的靈活性。
鋪位再組合的后面,其實是購物中心的運營思路,正在發生變化。
第二種,是對于灰空間的靈活使用,包括中庭,走廊,連廊等,通過活動、展覽,特賣以及花車等形式,增加可營業面積。
這個方法,我們在以前的很多文章里都說過,這要求商業項目在運營管控中,更加的精細化,好的商業項目,花車及廣告位等收入,可以占到15-20%都正常。
以前賺錢容易,大家意識不足,都覺得大中庭寬連廊多么高大上,最近看了些場子,原來高大上的地方,都變特賣場了。
但是精細化運營,并不是你把公共空間填滿就行了。你要考慮合理使用空間的基礎上,還要保持良好的體驗感,同時,花車貨品等的配置,也要和自己商業的定位協調。
我就見過一個還不錯的中檔精致型的購物中心,中庭一排內褲和襪子特賣,那感覺就像迪麗熱巴穿著兜襠褲,很影響個人情緒。
對公共空間的靈活使用,不是過度使用,怎么把握好這個分寸,需要對自己的項目定位和消費者有深入的認知與理解。
開源,還包括對車庫和廣告位的使用等,但所有的這些,其實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在目前的形勢下,除了少數重奢,以及資源稟賦特殊的項目,其他商業總體營收的下滑,是大概率事件。所以,現在能做的,我稱之為小開源。
而對應的,是要大節流。就是嚴格控制成本。購物中心主要的運營成本,除了財務成本外,主要是管理費用,物業費用,推廣費用等。
精細化的流程管控,可以減少很多無效的工作,從而節省人力。同時,通過對數據系統的應用等,也可以極大的減少對人工的依賴。更重要的是,精細化的運營,可以與前面的開源結合,形成更有效的盈利模式。
推廣也面臨改變,原來購物中心,經常一場活動上百萬,一個展覽幾十萬,隨著自媒體等新方式的發展,這種大型活動的影響逐漸消弱。同時,新興消費層更注重傳播的互動性與精神共鳴,所以傳統的那種儀式感很強的大型活動,必然會被更小的、但更有針對性的宣傳與推廣替代,這樣就意味著,推廣部門要有更好的創意精神,以及更深的成本意識。
物業也是,以前能耗高一點沒關系,但現在每一分錢都要省出來。這對物業管理的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一些新技術的使用,例如節能技術等,都會得到更多重視。
商業地產的精細化運營,是可以省錢的。
總的來說,在目前的市場形勢下,成本控制的意義,可能還要大于效益提升,因為前者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而后者的彈性已經很小了。
02
消費面對現實
封控期間,有個朋友問我,說老丹,現在我這邊空鋪越來越多,你看我是不是多引進一些新興業態?
我就問了他一句:
如果你這里連便利店都活不下去了,你哪里來的信心開家劇本殺能活?
上海封控60天后,不管什么時代的人,你問解封后最想干什么,有想喝咖啡的,有想吃火鍋的,有想看電影的,有想露營的。
沒有幾個人說我要去買盲盒!畢竟保供盲盒已經開的夠多了。這幾年消費升級這件事,連最敢忽悠的‘大師’們都不太好意思說了�!痁時代“研究養活了一堆”專家“,結果發現真正的穩定消費其實還是在生活層面。
即使根據最簡單的馬斯洛原理,人也要物質生活滿足后,才能考慮精神生活。老丹從去年開始,在不同的論壇上,一直宣揚一個觀點:商業創新是必要的,但要考慮消費分類與層級。
個別有特定區位,或特定客群的項目,例如一二線城市中心區域,輻射面廣,客群基數大。或者大學城這類的,年輕客群集聚性高。這類項目在發展策略上可以奔放一些。其他的大部分項目,都要考慮消費的屬地特征與可操作性。
這兩年一直被宣揚的所謂“顛覆性創新商業“,例如一個場子大部分是動漫文創,或者電競潮玩,對于絕大多數商業來說,成功的可能性無限趨近于零。
這兩年,就算是一些占據了很牛的商圈,號稱把年輕文化做到極致的商業,換鋪率也非常感人。
我們經�?吹降纳虡I地產雞湯文,會告訴你這個項目引進了什么網紅店,哪個項目引入了什么主題,看著多酷多好!
但很少告訴你:他們周邊的消費特征是怎樣的?這些主題運營情況好不好?老丹經常給同事說,看到一個新的東西,不要輕易否定,也不要隨便吹捧,想辦法去現場看一下,客流,消費,這些騙不了人的。
從這兩年的市場情況,大多數成功商業,都是采取了以基礎消費,即零售與餐飲為主體,同時結合與核心客群直接相關的特色主題,形成具有復合性的消費鏈條。
可以有文藝,可以有IP,也可以有網紅與打卡,但必須要考慮核心客群是否會復購。做商業,不要老想著取巧。
以前我就說過,在市場需求成立、競爭強度可控的前提下,盡可能首選基礎與高頻消費,在有些時候,這些消費是可以救命的。
這次封控期間,我們團隊開了一個社區商業專欄,因為我們發現,無論在什么樣的形勢下,以基礎生活消費為核心的社區商業,始終是處于被需求的狀態。
特別是一些在空間、業態、品牌、主題以及IP等各個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差異化及特色的社區商業,表現出了極強的生命力以及穩定性。
你說這些不是創新?當然是,但是這些創新,是在周邊真實需求的基礎上做的提升,而不是憑空造點需求出來玩概念。
不知道商業地產人發現沒發現一件事。
就是2020年疫情剛爆發時,大家還能憧憬疫情后的報復性消費。可這次,封了這么久,很少有人說這個了。因為真的報復不動了。相反,大家的消費越來越趨于理性,
這次上海封控,不管70、80還是90后,共同的經驗都是,在生存面前,什么LV限量款可能都比不上一袋面包。
年初的時候,我在一個論壇上,就提出“消費的回歸!“
認為最少在未來的2-3年內,城市消費創新會更多的圍繞生活需求發展。
而商業創新的機會,在于用同樣甚至更低一點的價格,創造更好一點的生活質量。
幾個比較重要的方面包括::
1 商業空間及景觀的重塑,老丹在疫情中,問了很多朋友,解封后首選的商業,幾乎都是那種空間舒適,有廣場,有露臺,有室內外呼應,有一定格調的項目。
人們會對環境會越來越敏感,同時,在品牌同質化依然比較嚴重的今天,空間的體驗感與親和性,會為你的商業帶來更多的客流。
2 品牌的進化,業態還是那些業態,但品牌不一樣了,比如現在國潮,高街,以及設計師品牌等。其實都反應出了消費的變化,更有設計感,更有個性,但不要太貴,類似的需求會成為主力。
這代表了一個心態:“雖然我沒太多錢,但也不愿意隨波逐流!“
這種心態,會極大影響下一步的零售市場,特別是在一線及二線上城市,快時尚稱霸的時代,不能說結束,但必然開始走下坡路。
3 運營模式的數據化,比如CRM以及數據管理體系。這種體系能幫助項目更精準的了解客戶的需求,從而提升運營的效率,提升有效客群的忠誠度。
這次上海疫情,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購物形式:團購。隨著本次疫情的結束,這種形式可能是曇花一現,但從一個方面,顯示了社群消費的強大潛力,商業,特別是一些社區商業,本身就有很強的屬地基因,通過數據體系,來進行有效的社群運營,對于商業不僅能提升消費,還能增加抗風險能力。
創新是體系性的,包含了環境,空間,主題,IP,業態,品牌、運營等,單一元素的創新,是沒有意義的。
今天看別人搞了個藝術,你也去學一下,明天看人家做了個打卡點,你也來一個,后天隔壁開了個網紅店,你趕緊貼裝補也招一家。
結果天天忙的半死,可永遠跟在別人屁股后面吃灰。
03
適應與改變
現在的商業,進退兩難。已經開業的不用說了,運營不穩定的危害大家都知道�,F在需要做的,是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對于現有商戶,一定要盡可能的保留住�,F在不像以前了,以前這家不行了,我可以招下一家,現在很可能這個不行了,下一家在哪里鬼才知道。所以免租和扶持政策,在自己財務還能支撐的情況下,該給就要給。以前爭的是市場,現在爭的愿意和你共渡難關的伙伴。
另外,運營模式要多樣化。老丹一直不認同直播是實體商業應該去做的事情,最少不是重點該做的事。甚至有時認為,直播其實對實體商業是一種傷害。但那是在正常時期,在特殊時期,直播和電商也許可以續命,最少可以給部分零售續命。正常時期,有些模式可以不用,但非常時期,要保留變通的能力。
此外,業態的配比,也會有一些調整。以前大家做不好商業,最后還有一條路就是餐飲,不管怎樣,大部分餐飲還是能支撐的。但出行受限的時候,餐飲反而成為最弱的一項,看一看上半年餐飲倒閉數量就知道了,一些經營方式靈活,運營成本低的中小型零售,可能存活率反而還高一些。
在業態的配比上,也要考慮一定的平衡,把商業押寶在某一大類上,風險是很大的。至于還在招商中的,可能更困難。
首先,是開業率的問題,一般來說,新開業商業項目,開業率不宜低于80%。但今年了解到很多商業項目,招商到50%就推進不下去了,濃厚的觀望情緒彌漫在整個行業。
大型連鎖品牌的保守策略,必然會影響商業的招商進程,未來商業招商,要擴大招商選擇范圍,過去的所謂品牌資源庫,可能很多都是無效的了。
一些新開業商業,可以多考慮一些本地商家,雖然也很難,但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可能會好一些。
另外一個,就是走出去,把網撒的更遠一些,我們在去年,要求自己的一些社區商業招商去掃街,去陌拜,去儲備更多的備用商戶,就是因為靠以前的商戶資源積累,已經很難支撐不斷的退出與調整了。
未來很長時間內,既要保證開業率,又要讓商家符合項目的整體定位,可能是大多數商業地產人都必須面臨的問題。畢竟不是每家商業都是SKP。
04
戰略抉擇
前幾年,我們說戰略不多,哪怕是說到戰略,其實大部分也是市場的應對策略層面的東西。因為在市場良性且平穩的情況下,做好技術層面的東西,基本就不會有大錯。但今年,我經常會和業主談起戰略問題。
比如,你的項目,選擇什么樣的市場進入戰略?因為進入戰略,涉及到對未來趨勢的研判,對自身資源的認知,以及對項目優劣勢的分析、進入市場的方式等等因素,特別是在進入戰略中,要進行完善的財務評估�,F在的市場容錯度越來越低,如果不能對自己企業和項目有一個系統的,客觀的分析,那么技術再強也不行。
第二點比較重要的,就是戰略選擇中的資源分配問題。以前市場形勢好,又好賣又好租,所以花起錢來,自然可以松一些,但現在費用越來越少,那么,有限的費用及資源,怎樣用才能發會最好的效果,這是需要抉擇的事情。
比如去年,有一些商業運營不好,找我們咨詢,往年,我們可能會給出一個一攬子計劃,比如主題再造、空間調整、景觀改造、業態重組等等,
但去年,在和業主方溝通后,大部分給的建議,都是最緊迫最核心的一些訴求,例如增加空間和鋪位的有效性,業態品牌的適當調整,運營的精細化管理提升等等,同時,還要做財務的敏感分析,評估投入產出比。
一方面,是因為業主方資金有限,另一個方面,是市場對那些表象化的理念反饋一般。這種時候,再去講一些概念,說一些故事,可能意義不是很大。就像游泳遇見惡劣天氣,都快淹死了,我想很少有人,會再在這時考慮泳衣是不是漂亮。除非你是個美女,而正好有個LSP開著游艇在旁邊。
所以,怎樣把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這是項目戰略層面的,其實更重要的,還有公司戰略層面的。包括公司對市場的進入戰略,公司的財務體系,公司的資源分配等。越是困難的時候,戰略越重要,因為試錯的機會更少。
而現在,很多商業地產的業主,依然沒有從根子上,想清楚該怎么做,還在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這樣是不行的。我們懷抱希望,并相信低谷一定能過去。但最少在2022年,要放下雞湯,面對現實。
想辦法,先活下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