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億營收后,伊利距“全球第一乳企”還有多遠?
縱覽上半年國內乳企所披露的2021年財報與2022年第一季度報,“穩中有進”的伊利大概能被稱得上驚艷的那個。
一份千億營收年報,使得伊利完成“雙千億”成就,穩坐亞洲第一乳企,使得國內乳企“雙強多雄”演變成了“一超一強多雄”,為董事長潘剛曾在伊利領導峰會上立下“伊利要在2025年成為全球乳企前三、2030年登頂”的目標,作出了最有力的回應。
一份一季度報,在澳優未合并財報的情況下,迎來了單季度歷史最高的營收規模和利潤規模,像是在彰顯著伊利向全球位次沖刺的“加速度”,似乎在說無論是2025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還是2030年的“第二個五年計劃”,所有的榮譽都會如期而至。 不過,亮眼財報背后,伊利所對比的基準仍舊是自身,或許仍偏安于國內乳業的競爭格局之中。 如若放眼全球,跨越千億營收的伊利,當前的“加速度”真的能夠填補與全球前三乳企的差距嗎? 對于伊利來說,其距離全球第一乳企還有多遠呢? 又或者說,伊利的目標真的僅限于全球第一乳企嗎?
前有“猛虎”、后有“追兵”,“世界第一”能否如約而至?
或許對于伊利來說,面對著“第一個五年計劃”首年與2022年第一季度的“開門紅”,其全球乳企的“升位之戰”并沒有當下財報那么樂觀。
1.前有“猛虎”?
以全球目光來看,荷蘭合作銀行根據全球乳企年營收所發布的2021年全球乳業排行榜來看,伊利排名第五,蘭特黎斯(Lactalis)、雀巢、美國奶農與達能為前四名,其中蘭特黎斯首次超越霸榜多年的雀巢成為2021年全球乳企第一。
縱覽伊利與這四家來看,仍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其中,拿與伊利差距最小的達能來說,兩者2020年相差31億歐元。 但是,以2021年財報來看,達能拋開飲用水和飲料業務的40億歐元,旗下基礎乳制品和植物基產品收入為131億歐元、嬰幼兒奶粉所在的專業特殊營養賽道收入72億歐元、共計203億歐元。
2021年,雖然伊利首次破千億營收,全年收入達1101億人民幣,但是按照當下匯率換算,為156.23億歐元,與剔除飲用水與飲料業務的達能相差近47億歐元,比著2020年31億歐元,有著擴大的趨勢。
這更不要說,在2021年問鼎全球乳企第一的蘭特黎斯。 因為在其2020年的230億美元營收中,未計入其與卡夫亨氏(Kraft Heinz)和貝爾集團(Groupe Bel)的收購案。 當然,這也不包括蘭特黎斯2021年中旬所收購了加拿大第三大酸奶公司Ultima Food的收入。
畢竟,僅僅卡夫亨氏(Kraft Heinz)和貝爾集團(Groupe Bel)的收購案,預計完成后將帶來25億美元的收入。 如若加上這三筆收購帶來的收入,除卻其基本盤的增長,至少能為其帶來超過10%的增速,再進一步拉開與后者的距離。
2.后有“追兵”?
即便把目光收回國內,伊利就穩坐第一、萬無一失了嗎? 并不一定,在21世紀以來,說起來伊利,總有另一個名字被提及,那就是蒙牛。
而且,蒙牛和伊利在目標定制上已走向“殊途同歸”,盧敏放2020年所定下五年內“再造蒙牛”與潘剛立下的“伊利要在2025年成為全球乳業前三”,兩者恰巧在2025年都要沖擊1600億元營收。
那也意味著,如果蒙牛真的可以再造一個蒙牛,有可能再次“逆襲”伊利,哪怕失敗大概率也將和伊利重新站到同一起跑線上。
雖然,當下伊利率先突破千億營收,但是并不代表著兩者之間沒有互換位置的可能性。 畢竟,當下在乳制品的細分項業務中,伊利并沒有實現對蒙牛的全部超越,這就說明了蒙牛依舊還有機會。
比如,奶酪業務上,蒙牛所并購的妙可藍多,2021年營收達44.78億元,同比增長160.6%,并且2021年超越了法國百吉福,成為中國奶酪零售市場的冠軍; 加上愛氏晨曦,蒙牛以超越30%的市場份額穩居國內奶酪市場第一。
伊利的奶酪業務整體市占率仍舊與蒙牛有著較大的差距,畢竟當下奶酪市場中除了妙可藍多和百吉福,其他品牌的市占率都在10%以下。
而且,隨著妙可藍多市場滲透率逐漸提升,品牌效應進一步擴大、形成規模化,蒙牛將會進一步占據奶酪市場,國聯證券預測,并表后妙可藍多預計在2025年為蒙牛提供約110億營收增量。
此外,在低溫奶方向上也是蒙牛的一個強勁的發力點。 畢竟,蒙牛旗下的每日鮮語系列已經成為行業第一品牌,不過好在其量級仍處于小眾,還未像常溫奶形成規模效應。 那么,就要看接下來伊利、蒙牛誰能夠先完成消費者的“認知教育”。
“跨出去”的伊利,能成為“中國版”雀巢嗎?
雖然,蒙牛內線增長的成長性是高于伊利的,但是伊利好的是,其目光一向不局限于“內線”,比如,2007年后,在蒙牛后來居上的情況下,伊利不再拘泥于雙方液體奶之間的競爭,而且拉來戰線,入局奶粉和冷飲,從而彎道超車。
像是,在奶粉方面,伊利對于蒙牛已經處于壓倒性的優勢,畢竟伊利“金領冠”已經是百億大單品,加持上并購澳優,伊利奶粉營收已經步入200億時代,和飛鶴成為國產奶粉“雙雄”。 伊利的冰淇淋業務,也已經連續多年穩居全國銷量第一。
當然,當下已經成為“亞洲第一乳企”的伊利,已經不局限于乳業行業細分下的“內線競爭”,已經把目光瞄向于行業外,開辟了礦泉水、飲料、植物奶、寵物食品等外線業務,從純乳企逐漸走向綜合性食品公司的道路上。
又或者說,伊利不僅僅局限于成為蘭特黎斯那樣的全球乳企第一,而是想成為中國版雀巢,當旗下部分業務疲軟后,也能有其他出路,保持自身的成長性。 但是,已經向外“跨出去”的伊利,能成為“中國版雀巢”嗎?
就當下來看,或許很難。 創辦于1867年的雀巢,一百多年來,走的每一步幾乎都在“開創”或“順應”的時代的道路上。
比如,雀巢起家的嬰幼兒食品為19世界無法進行母乳喂養的嬰兒解決了營養問題,改變了瑞士新生嬰兒死亡率高達20%的狀況。 一戰時,雀巢旗下的煉乳與罐裝牛奶因為保質期長、易于運輸成為各國軍隊的重要物資; 二戰前,由于巴西咖啡產能過剩,巴西政府尋求長期保鮮的方式,從而雀巢研發的速溶于熱水的咖啡粉末,再次成為二戰時常見的物資。
這也類似于,伊利和蒙牛發力UHT常溫奶,以其保質期長、易于運輸的特點,迅速在全國鋪開,打敗依舊深耕低溫奶的光明,開創出中國乳業的一個新時代一樣,當下常溫液體奶,依舊時伊利的主要來源和王牌產品。
但是,在物質豐盈度已經到達一定水平的當代,在食品與飲品行業,已經很難讓伊利講出來“新故事”。
并且,雀巢在發展第二、第三增長曲線時,其主品牌的口碑與美譽度以及影響力,已經足以支撐消費者對其副業務的支持。 但是,對于伊利而言,把金典和特侖蘇放在一起,消費者很難靠著品牌進行選擇,大概率看誰的價格更低以及個人口味偏好。
首先,以礦泉水業務為例,伊利僅一個長白山天然礦泉水項目總投資7.4億元。 然而,從2019年入局到如今,這方面業務數據仍未在財報中所體現,足以可見伊利推進的艱難。 所以說,對于伊利而言,很難讓消費者因為它是伊利,就選擇伊利的礦泉水; 也正如,消費者不會因為可口可樂,去買“夏枯草”涼茶。
并且,當前瓶裝水市場,無論是純凈水還是礦泉水,無論是各個價位,都已經有了代表性品牌。 以整個行業來看,前五名農夫山泉、華潤怡寶、百歲山、康師傅、冰露的市場集中度已經高達75%。
可見,消費者已經有了一定的消費習慣以及市場認知,此時伊利入局,怕是很難撼動前者的地位,或許只能成為下一個“恒大冰泉”或者昆侖山。
其次,以伊利新布局的寵物賽道來說,無可否認,在“單身經濟”與“孤獨經濟”的催化下,寵物經濟已經成為眾多投資者所認為的下一個風口。 而且,消費者從“養孩子”到“養毛孩子”都有著相同“慈母慈父”的心理,想給其最好的,這一點也使得寵物食品領域,更類似于奶粉、液體奶,發展歷程都將向“高端化”行進。
貝恩咨詢公司在其《中國萌寵經濟崛起的品牌新商機》報告稱,中國寵物糧市場在2025年將會是2020年的兩倍,或將達1500億元,僅次于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
不過市場雖好,伊利“私人定制”的理念,怕是很難受到消費者青睞,有些過于超前。
根據該品牌的資料,one on one是依據不同的寵物品種、年齡、體征、口味、運動量等不同的情況,通過對寵物的健康狀況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詳細分析,制定出更符合寵物健康狀況的寵物糧,從而減少對寵物健康的危害。
然而,當下國產寵物糧仍未擺脫曾經“劣質”的標簽,品牌仍需要大量的時間、金錢投入去教育市場,改變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認知。
此外,現在國內養寵物年輕一代的主力軍,消費仍舊在膨化糧→風干糧→主食凍干→濕糧的過渡之中,這已經是價格的三次升維,并且由于其制作工藝以及物理狀態的不同,更容易讓消費者所接受。 反過來看伊利,“私人定制”寬泛的概念,以及難以具象化的功效,只能讓消費者“遠而觀之”。
就拿雀巢來說,雖然當下也在積極布局寵物業務,但是雀巢仍舊在深耕處方糧的高端領域。 并且,近日雀巢宣布斥資9000萬美元擴建其位于澳大利亞布萊尼的Purina寵物濕糧工廠,可見,雀巢在寵物領域仍著重于可標準化、可復制的、可視化的產品,而不是超前的概念。
而且,雀巢的寵物領域布局已經初見呈現,據其2022財年第一季度業績顯示,寵物業務已經成為其僅次于粉狀與液體飲料外的第二大業務,高于營養與科學健康、奶制品和冰淇淋、水、糖果等。
可見,伊利要想成為“中國版雀巢”還有很多路要走,不僅僅是學習雀巢的綜合化產業規模,還要學習雀巢對于行業敏感度的把控,以及資產是否具有成長性的評判。
像是2021年雀巢在全球乳業營收中退居第二,然而這或許是雀巢有意而為之,根據彭博社報道,到2020年初,雀巢CEO施耐德已經領導近24次資產剝離,施耐德曾經在電話會議中一再表示,雀巢將出售業績出現偏差的非戰略型業務。
就像是雀巢將部分乳制品業務出售給了蘭特黎斯,哪怕讓其成功登頂全球乳業第一,這對于雀巢來說,都是具有明確戰略規劃的“陣痛期”,為了迎接變革之后更好的將來,使得自身更具有成長性。
然而,“成長性”對于現階段的伊利來說,恰好是不那么具有的。
當奶粉、液體奶、冰淇淋等作為乳企的內線業務離天花板越拉越近; 礦泉水、寵物食品、飲料等外線業務又陷入競爭,難見起色; 在當前大環境下,又難以像是蘭特黎斯,在過去10年里靠著60起并購,走向全球化,用地域突破自身成長。
那么,接下來,伊利像是雀巢一樣,如何能保持住自身的成長性,是其需要思考的問題。 畢竟,很多時候,除了行業、地域的禁錮,限制住自己的只是自身。
參考資料:
《內蒙古伊利事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第一季度報告》
《內蒙古伊利事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年度報告》
《蒙牛乳業年報2021》
《雀巢2021年全年財報》
《雀巢帝國:顛覆了母乳喂養,利用過世界大戰》 Foodaily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