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的助農直播,是拼多多的故鄉味道
農產品的影響力有多大?只靠一種水果,就能全球銷售營收達到166.59億人民幣,總收入達181.02億元。
來自遙遠新西蘭的品牌“佳沛”獼猴桃,拿下了全球33%的獼猴桃市場。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農產品神話,但背后值得深思的是新時代農產品的新模式。
獼猴桃的發源地是中國,新西蘭從中國拿走了幾個枝條以后,用先進的規模化、工業化技術占領了全球市場,短短100年就超越了千年歷史的中國獼猴桃,如今佳沛獼猴桃的單價已經是國產獼猴桃的十倍有余。
雖然在獼猴桃的規模化、工業化略遜一籌,但中國農業在國際依然是領先地位,頻頻創造過世界性的奇跡。
進入新世紀,千行百業都受到互聯網的洗禮,農業的發展不僅僅要規模化、工業化,還要具備傳播性,讓更多的消費群體看到。而農產品直播,則是兼顧工業化和科技化的選擇,也是國家振興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
拼多多發布的眾多“小而美”的直播間黑科技,如“秒拼”、“農地云拼”等功能,減少了形形色色中間商,縮短供應鏈,讓原產地的優秀農作物,通過手機鏡頭,擺上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最直觀的體現,就是越來越多離開家鄉的網友,通過拼多多的“趕集直播”回到魂牽夢繞的家鄉。在農村,直播逐漸成了新節氣、快遞成為新農具、農戶成了新主播,而農村土貨也搭載著萬千消費者濃濃的鄉愁,讓直播生意沾染上了家鄉味道。
01
趕集直播,數萬用戶的家鄉味道
直播助農,在當下互聯網環境中并不罕見,但消費者遇到最大的問題,則是缺少氛圍、內容同質化、農產品品類單一。這些錯綜復雜的“觀感”,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欲,因為消費者選擇在直播間購買農產品的最大原因,是追溯記憶中的“故鄉味道”。
和一眾衣著干凈、妝容靚麗的小姐姐直播間不同,重慶永川區吉安鎮南大街街道黃瓜山村的陳誠,他的拼多多直播間最能引起消費者的共鳴。
陳誠在做直播帶貨之前,是一個從重慶飄向北京的川娃子,但只吃得慣家鄉菜的他,并沒有在北京得到味蕾的慰藉,只能時不時讓家人從重慶永川寄來家鄉土菜、家養雞鴨等。當陳誠決定離開北京的時候,第一個念頭就是回家鄉創業,將家鄉美食通過互聯網電商,讓全國各地區的消費者都可以品嘗到。
在陳誠眼里,在富麗堂皇的直播間,西裝革履的大聲吆喝或喊麥式銷售,并不能表現出他記憶里的家鄉味道,于是他選擇了趕集。
陳誠夫婦為拼多多直播間的網友選購土豬肉(攝影 張慧)
趕集是鄉鎮村落最真實的生活寫照,每月逢2、5、9趕集的日子,吉安鎮一帶就像點燃簇火的晚會,一下子人聲鼎沸起來。老街兩側都井然有序地擺著滿滿當當的商品,有時令水果、生活百貨、小吃美食、刺繡銀飾、蔬菜干貨......
陳誠就是看中集市的琳瑯滿目,要啥有啥,還特別有氛圍,很適合直播。便開啟了“趕集直播”,拿著手機通過鏡頭拍攝集會上貨物,與直播間的消費者一起趕集,而這一模式彼時在電商平臺尚屬首創。
趕集形式的直播可以保障食材的新鮮,春天有楠竹筍,夏天有藠頭、李子,秋天盛產黃花梨和黃瓜山梨,冬天出甜圓白蘿卜……陳誠的選品也跟隨著四季變幻而層出不窮,當然還有必不可少的肉制品。
“楊爺爺家的藠頭好,姚阿姨家的土雞都是跑山雞,李爺爺家的鵝肉質嫩。”陳誠對于品質的把握,超出了機械式的質檢,而是一種傳統的視角,他熟悉村頭每戶人家的養殖棚,讓顧客能選到最好的商品。
有好的直播場景和好的貨源,還要有好的平臺去展現,這也是重中之重。“當時選平臺也是‘貨比三家’。”陳誠在創業之初,他在多個電商平臺都開設了店鋪。一段時間后,他發現拼多多的用戶多,且人情味濃,更愿意去尋找家鄉味道,便把“主戰場”移到這里。
陳誠自2020年首次在拼多多平臺直播趕集,他已經直播近百余場,日播時長有時長達15小時,日均單量(疫情前)達100單以上;擁有超5萬粉絲,店鋪銷量也達到了10萬+;憑借拼多多直播間的趕集直播創新模式,陳誠不但幫周邊農戶銷售了應季農貨,也為粉絲帶來家鄉味道,被親切稱呼為重慶寨主,每天都有數萬觀眾守候在拼多多直播間。
在攝像頭不經意閃過的高山麥田中,那是中國故土的縮影。
02
秒拼,重制信任機制
如今陳誠的粉絲遍布全國各地,以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為主,年齡下到20多歲的年輕男女,上至80多歲的老年顧客都有。其中最讓陳誠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奶奶。
老奶奶是重慶永川的本地人,數十年前就遠嫁外地。近十年來隨著年齡增長和熟悉的親人相繼離世,老奶奶已經很多年沒有重回故土。而她通過直播買到重慶永川當地特產瓜果熟食后,專門回到直播間來感謝:“幸虧你們,我又吃到了出嫁前的家鄉味!”
據不完全統計,與陳誠合作的農戶涉及永川南大街、吉安、朱沱等多個鎮街,總數超過200家。通過陳誠的直播間,這些土貨也“飛”到了全國各地的餐桌上。
“味道最能抓住人心,有不少愿意為鄉土味道付費的消費者,其中不乏每周都在回購蔬菜的‘鐵粉’。”對陳誠來說,堅持做人情味生意,是他成功的唯一秘訣。
同樣,想把直播變得“小而美”,從直播生意變成人情味生意也是拼多多長久以來的方向。拼多多直播間推出的黑科技“秒拼”功能,就是在不斷推動農產品有效上行,讓越來越多大山深處的優質農產品,出現在越來越多城市人的餐桌。
陳誠夫婦用“秒拼”功能在直播間上鏈接(攝影 張慧)
對于趕集直播等室外直播場景,最大的痛點就是流動性強,難以事先拍攝好圖片,價格又各不相同,非常耽誤帶貨商品的上下架。
而拼多多直播間的特色功能“秒拼”,點擊按鈕即可創建秒拼商品,價格自行設置。對于商家來說,只需要一個步驟就可以自動拍攝/上傳商品圖片/創建商品,商品創建后,用戶端直播間便會立刻出現該商品鏈接并置頂。不但方便商家快速發布商品,也方便消費者精準下單。
而秒拼作為“小而美”的直播基礎設施的搭建,不僅僅是一個直播間功能,還是一種信任機制,一種傳統熟人社會的知根知底的信用連接;這跟大規模、工業化社會里,要靠品牌,靠工業化的品控流程,來建立信任連接,是不一樣的模式。
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直播間可能是一串冰冷的GMV數字,但在陳誠的拼多多直播間里,提供了一種人情味的視角,像是有一個相識已久的熟人,如數家珍告訴你這家雞肉好、那家青菜新鮮。用最傳統方式,加上拼多多秒拼新潮的購買,造就了獨一無二的家鄉味道。
03
直播助農,需要“小而美”
和陳誠合作的農戶,如今總數超過了200家。讓重慶吉安鎮煥發了生機,當地越來越多的農民為此受益,生產生活方式也正在重塑和更新。
在陳誠直播間粉絲的口中,一位80歲的老人被提及的頻率最高。這位80歲老人經常在趕集日背著自己種植的空心菜、辣椒、黃瓜等蔬菜到吉安鎮售賣。為了能讓老人不用暴曬枯坐,直播間粉絲往往把老人的蔬菜一搶而空。
陳誠在農戶家預訂農產品(記者 張錦輝)
這種溫情的消費方式,和傳統網絡購物冷冰冰的氛圍并不相同,是一種縮短供應鏈,與農戶直接互動的“小而美”模式。
對于農戶來說,拼多多的助農直播給他們帶來的影響更為深遠。拼多多推出的“農地云拼”模式,直接連接到一個個自然成熟的果園、農田,再通過直播等方式,快速地實現“產消直連”,把農產品在自然成熟的短暫時間內,順利銷售出去。
拼多多的農產品商鋪,有的一天賣到數萬單,有的一年銷售好幾個億,而這些數字的背后是一戶戶勞作在土地上的農戶。據官方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拼多多平臺累計產生了610億件訂單,同比增長59%,特別是在農產品“零傭金”以及重投農業策略下,平臺涉農訂單的增幅尤為顯著。
據《2021年中國農貨新消費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7893億元,未來數年市場有望突破萬億規模。而國家也一直把鄉村振興擺在重要位置,不斷鼓勵直播助農解決農產品滯銷、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同時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不斷推進,冷鏈物流服務網絡向農村延伸,建設縣域集采集配中心,來滿足農產品的物流需求。目前,全國已經有數百個鄉鎮,正在被助農直播的方式所激活。
陳誠將農產品裝車發貨(攝影 張慧)
在拼多多直播間,像陳誠一樣的助農直播還有很多。而解決了農產品滯銷的心頭大患,也讓農戶的生活也在肉眼可見地美好起來。
商家快速發布商品、用戶精準下單,“秒拼”和“農地云拼”這樣小而美的技術和商業應用的創新,從不同層次,不同緯度,讓勞作在黑土地上的農民,獲得了勃勃生機。希望這樣的黑科技,能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大地上。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