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為啥葷多素少?
來源/全食在線
作者/李青林
前天在朋友圈幫一家預制菜企業發了產品圖,有位朋友留言說我想要個素菜。
面對這個問題,我只能調侃的回答,自己炒。
因為預制菜似乎沒有素菜。
酸菜魚、魚香肉絲、小酥肉、水煮肉片、香酥排骨、小龍蝦、花膠雞,它們都被做成了預制菜,成為幫助消費者節省時間的快手菜。
但蔬菜卻很少,幾乎沒有。
預制菜的種類很多,但卻沒有素菜的位置,目前市面上問世的預制菜里蔬菜都成了配菜。
而這也成為一些素食愛好者困擾的問題。
土豆絲、青菜炒蘑菇、西紅柿炒雞蛋、芹菜炒肉,蒜蓉西藍花、手撕包菜這些下飯素菜為啥沒有被預制呢?
最近全食在線與一些預制菜企業的研發人員聊了聊,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01-
素菜為何難預制
我們知道,目前市面上的預制菜大都是速凍保存,通過冷鏈運輸抵達渠道末端,這意味著速凍技術能夠將菜品的營養鎖住,并且延長保質期,對消費者來說,速凍是天然的貯存方式。
據生產方介紹,在產品速凍前需要將溫度控制在-30℃~-40℃之間,產品進入速凍庫30分鐘內,食品中心溫度從-1℃降到-5℃,30分鐘后測量并記錄產品中心溫度。
速凍后的食品中心溫度達到-18℃以下。
然而零度以下,蔬菜里的水分會凍結,從而導致細胞壞死,最后導致蔬菜壞掉,所以蔬菜的貯存溫度一般采用冷藏5℃。
從加工工藝上來看,通過速凍進行蔬菜預制菜的制作顯然并不合適。所以在冷凍預制菜品類中我們很難看到素菜產品。
那么能不能通過冷藏+真空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答案是可以,但并不建議這樣做。
-02-
素菜能否變成快手菜
除了預制菜,相信大家還知道另一種菜,叫半成品菜,這個品類主要應用于B端餐飲,通過中央廚房加工制作,在用冷鏈物流配送到餐廳,本質上半成品菜能夠提高餐廳出餐率,節省廚師的時間。
那么半成品菜更加適合素菜,但能否應用到終端市場呢?
相信你可能會問,這樣的半成品菜會不會太貴。
其實如果按照半成品菜生產和配送,其實到消費者手上的性價比更高,價格更優惠,但半成品菜并不屬于冷凍預制菜的范疇。
同時雖然性價比高,但低溫冷藏的方式依舊難以延長蔬菜的保質期,尤其面對隔夜蔬菜,消費者是不會主動購買的。
因此半成品菜目前并沒有大規模的面向終端市場,而是出現在一些大型超市的貨架中,因為這樣的超市人流量集中,消費者采購囤貨意愿強烈。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配送時效,半成品菜的物流配送其實比冷凍食品要短,如果品牌方要保證主流城市的渠道覆蓋,就需要在城市周邊建立中央廚房或者加工廠,因為一旦超過48小時,即便菜品再好,消費者心理也會產生隔閡。
其實半成品菜可以參考短保面包,但與面包相比,半成品菜顯然沒有高頻復購的需求。
而從消費需求上來看,被預制的素菜或許并沒有更多的吸引力。
首先在中國飲食文化中,蔬菜一定要吃新鮮的,最好是早上在菜市場買的噴上水的菜,現賣、現做、現吃,讓消費者覺得更有安全感。
其次在加工流程上,蔬菜的制作遠遠要快于葷菜,而且加工簡單,大多數蔬菜只需要洗凈切好直接下鍋炒就行,所以簡單的加工方式讓消費者擁有了絕對的時間優勢和成本優勢,因此大多數人不會單獨選擇購買半成品素菜。
那么預制菜真的不需要素菜了嗎?
-03-
素菜能否融入預制菜大家庭
目前在速凍預制菜品類中,蔬菜大多只有土豆、蘿卜出鏡率較高,因為這些品類在低溫下還能保持正常的形態。
那么其他素菜能否融入預制菜的大家庭呢?
先從需求上來看,消費者對預制菜的吐槽除了產品還原度和口味之外,更多的是從健康營養的角度來看,希望獲得營養搭配更均衡的產品,也就是說在消費者購買的產品中,至少要存在一款或兩款素菜。
再從生產方的角度來看,目前速凍技術顯然無法應用到蔬菜上,而半成品或者充氮鎖鮮是另一條不錯的路子,但這樣做的短板就是保質期短。
基于以上兩點,單純的預制菜企業肯定是無法完成。
但預制菜連鎖專賣店卻可以。
把半成品素菜與預制菜相結合,將其打造成均衡營養搭配的服務型產品。
通過餐飲中央廚房代加工,形成短途,少量,多次的生產和配送,采用自建物流體系將菜品從工廠直接送到門店。
那么什么樣的素菜消費者更喜歡呢?
洗凈、切好只是基礎,消費者除了新鮮,還需要方便。
因此根據不同菜品加工方式和口味,配上定制的調味包,或許能夠吸引年輕人的注意,這種一步到位的服務既能夠節省時間,又能夠獲得參與感。
此外還可以根據消費群體推出減脂菜、蔬菜沙拉等產品。
雖然這些并不屬于冷凍預制菜的范疇,但如果放在預制菜專賣店里,通過線下線上聯動,或許能夠幫助門店提升銷量。
當然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發展,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蔬菜也能突破冷凍極限。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