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買單”的時代,實體商業何以陷入“愛無能”?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芥菜種
“為愛買單”的新交易時代
“種草”“愛了、愛了”,這些詞在消費領域的頻繁出現,也一定程度上說明:當下消費者為心中所愛而買單的頻率越來越高。這種愛,有時候雖然表現得很膚淺,比如,因為產品設計新穎、顏值高,并且又通過品味和顏值俱佳的內容博主反復推薦,于是就產生了“種草”的心理。這種既對產品本身表達愛意,同時又包含著對內容博主的喜愛和信任的心理,根本上來說是對自己愛的回應。
在現實世界中,人們奔波忙碌,不愁吃穿,但生活的壓力卻并沒有因為溫飽的解決而變得輕省,反而是讓人陷入了西西弗斯般的壓力循環當中。壓力之中,如何在如履薄冰的職場中、復雜的社會關系中、以及微妙的家庭關系中找到愛的出口?這并不容易。因為現實當中的愛意味著承擔風險、負代價和責任。而這些,人們往往采取的逃避狀態。
但這并不代表人們就可以不需要愛與被愛,這種需求是與生俱來的,是無法逃避的存在著的。所以,在愛缺乏的冷漠現實世界,就衍生出了主動為“所愛買單”的新消費現象。這就像在冬日的雪地荒原里為自己生起了一把火,是滿足心靈上得到愛的溫暖的一種方式。
當我們無法在現實世界中獲得愛的情感慰藉,就會選擇到虛擬世界里制造和消費這種愛的滿足感。而互聯網能夠為你提供快餐式的,對你來說低風險、低付出且無需承擔責任的愛的需求。你只需要以“種草”、“愛了愛了”來為你所喜愛的人或物買單,即可收獲為所愛付出帶來的滿足感。
每一個優秀的內容制造者,都深諳此道,知道如何愛你所愛并投你所愛。隨著各大平臺小視頻對愛的制造和生產能力越發火熱,許多網紅產品也享受著被愛的營銷紅利。相對來說,線下的商業,在愛的內容制造方面,顯然不如線上那般如火純青,這也是線下商業如今“失愛”、“失寵”的重要原因。
內容上表現出“愛無能”的線下商業
線下商業在交易商品的過程中,多半會缺少愛的傳達,無法通過內容建立起與粉絲愛的連接。它僅僅是高頻服務了少數“非種草愛好者”消費群。甚至于,現在還有許多沒有進行線上布局的商場零售,沒有任何渠道與消費者建立愛的互動。這種不作為,在早已吸引大眾眼球,呈現出包羅萬象之勢的網絡內容面前是荒涼且閉塞的。
這就好比七八十年代的供銷社,柜員站在柜臺前,為前來進行精準購買的顧客取貨,而沒有覺察到——大街小巷已經掀起了“自選商場”(商超)的新變革。從八十年代跨到九十年代,供銷社是走向落末的,人們欣喜而熱鬧的迎接著新自由消費的到來。而當下,進入了全民網絡時代,人們更享受在網絡上聽喜愛的人表達,為喜愛的人下單。而大多數線下商業并沒有學會消費者所愛的多元表達方式,那么自然留給商場的余地就小了很多。偶爾有之,也是蜻蜓點水,放幾個裝置藝術,做幾個毫無技術含量的游戲互動,難以與顧客進行愛的連接。
還在以折扣和讓利為營銷利器的線下商業,因為不會制造讓消費者喜愛的內容,平時愛逛商場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又加上疫情的影響,即使商場有一定的折扣和活動,也常讓人望而卻步。
總結:未來商業“愛的能力”不可或缺
消費者“因為愛,所以買單”,商業“因為有愛,得以延續”。這是未來終端零售已經顯現的一個靈魂特質。舉個典型例子,線下商業的常青樹“胖東來”,以“愛在胖東來”的口號,在實際行動中兌現,用愛來連接消費者,成就了其頑強的生命力。
對于現世代的人們來說,已經不缺乏商品的選購渠道,缺的是在交易中被愛、被關懷所帶來的滿足感。無論是單身消費群、還是已婚消費者,都渴望這份愛的關照。董宇輝在愛的表達中,收獲了百萬粉絲。而粉絲們“為愛買單”,帶動了東方甄選直播間里的商品銷售。當人們愛上李子柒傳達的生活方式時,首選的螺螄粉總少不了“李子柒”。當媽媽們喜愛“年糕媽媽”在育兒上的專業精神時,毫不猶豫下單買了她推薦的產品。這些新交易方式的常態化,喻示著人們對于未來商業的主流詮釋——“為愛買單”。這種新消費形式,也為我們打開了信息化時代無界零售的全新圖景。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