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奴土豆和包廂事件給低情商品牌敲響警鐘
來源/筷玩思維
撰文/李三刀
餐飲業發展到現在,還沒有一個企業是被土豆擊倒的,如果巴奴真的因為土豆事件而跌落神壇,這大概就成了行業的一個笑談。
2月18日,巴奴發生了“天價土豆”事件,22日,這個事情“毫無理由”地被推上風口浪尖,到了24日晚間,巴奴創始人杜中兵才遲遲回復,沒有軟話,更表明不會降價。
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巴奴好像自始至終都把這事件當成土豆價格的差評來處理,沒看到本質,自然對事件之后的大力發酵和失控始料不及,杜中兵說這是富硒土豆,值這個價,但根據檢驗結果,巴奴最終卻因涉嫌虛假宣傳只能做下架處理。
過去整整一個多月,巴奴好像完全沒有注意到,這其實并不是土豆的事兒,甚至都不是價格或者消費差評這么簡單。
01
巴奴被一份土豆打得措手不及
這次的土豆并不簡單。
1)、這絕不是土豆的事兒
我們來梳理時間線:
2月18日,巴奴土豆事件上了微博,顧客反饋18元一份的土豆只有5薄片,4天后,這個事件莫名其妙成了微博熱搜內容。
23日,杜中兵發微博稱,“昨天網上顧客把半份當做了整份,不過我還是要感謝他,讓我清醒,我會反思,不忘初心”。
24日,杜中兵再發微博回復:“巴奴賣的‘富硒土豆’,它不僅包含了產品本身的價值,它也包含了環境價值、服務價值以及全供應鏈(研發、采購、加工、品控、倉儲、物配)的價值,所以巴奴暫時不考慮降價”。
27日,巴奴再上熱搜,這次的詞條是“巴奴火鍋包廂收15%使用費”。
巴奴之后回應,“經法務確認不違法且不能折算為餐飲費”。
從土豆到包廂,土豆事件結束了么?并沒有,相關部門對巴奴的土豆進行送檢,最后在315當天發布報告告知“巴奴富硒土豆的硒含量不達標”,相關信息指出,“巴奴北京麗澤天街店、西單君太店、世紀金源店所售賣的土豆硒含量均未達到國家標準,也遠低于其所宣稱的標準”。
3月15日,巴奴下架富硒土豆,當天還有不少好事者去杜中兵微博冷嘲熱諷。
2)、有人推波助瀾?
如果去查價格,在火鍋品類,土豆賣得比巴奴貴的品牌也有不少,有些甚至還只是普通土豆,再說包廂費,巴奴從2019年開始就收包廂費了,而同樣收包廂費且不抵餐費的品牌也有一些。
我們要問幾個問題:為什么這些后發且刻意扭曲的事情能上熱搜?為什么偏偏是巴奴?為什么這些事情都是巴奴?為什么偏偏是這個時候(315)?為什么都湊在了一起?
事件和事實之所以會被扭曲,它必然經過了人為,而多次的人為巧合,更是加重了系統化操作設計的痕跡。
當然,巴奴跟資本的關系也比較曖昧,陸玖商業評論發布消息:此前力挺巴奴的番茄資本,目前在工商層面悄悄地完成了“去痕”。而在另一些媒體報道里卻是這樣的消息:巴奴否認番茄資本退出傳聞,番茄資本表示短期內沒有退出計劃。
在企查查,巴奴的直觀股東列表已經不見了番茄資本。
02
事件回望與反思:巴奴的企業管理水平沒有隨著企業發展而發展
在筷玩思維看來,事情發展到這樣的地步,土豆貴不貴的,這其實已經不重要了。
1)、從土豆事件到包廂事件,巴奴為什么總被輿論牽著鼻子走?
18日是顧客扭曲事實的起點,第一起事件經過了4天去醞釀,杜中兵第5天才開始反思,而反思后的結果卻是價格合理、不降價,同時也沒有一句軟話。
大概看起來天價土豆是一個被刻意扭曲過的“假新聞”,杜中兵當然不會在意,事情過于簡單,這同樣也麻痹了杜中兵的感知,所以對之的態度非常隨意。有博主評論,“上一個嘴巴這么硬的還是鐘薛高”。
為什么杜中兵會被蒙蔽?很簡單,因為新聞是假的,明明是半份,卻被造謠說是整份。在影視劇《讓子彈飛》里,六子吃了一碗粉,卻被造謠說吃了兩碗,在觀眾帶節奏下,六子情緒上頭認為這是粉的事兒,最后刨開肚子自證清白、白白送了命。
杜中兵明顯也陷入了六子的思維,他沒有回到土豆是半份還是一份的話題,情緒上頭說這是微量元素很高的超級土豆。好了,杜中兵說了做局者(也許)想讓他說的話,檢測機構就上去檢測了巴奴多家門店的土豆到底夠不夠格。2月中發生事件,偏偏要2月底檢測,最后卡點在315發布報告。
但這還沒完,土豆熱度未減,包廂收費再次上熱搜,巴奴卻又認為這是真假的事兒,再一次自證清白,說我們過去就這樣了,不是今天才開始的,為表權威,還拉上了法務說這是合法的。
到此,六子再次被割開肚子,傷口未愈直接元氣大傷,再之后315被亮出報告,又是一擊重拳。多個針對巴奴的行為如此環環相扣、步步緊逼,而巴奴很明顯招招落下風。有人評論,巴奴的產品主義看來也是空中樓閣。
我們再來看巴奴的嘴硬和外界的回應,對于土豆事件,巴奴認為,“加工后的成品因浸泡出現硒含量流失的情況,出現部分批次產品硒含量不達標”。對此,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秀麗指出,“如果食品中的硒是噴灑上去的,浸泡就會有影響;如果是在富硒土壤中生長的,就不會因為浸泡而流失,硒不溶于水”。
尷尬到這樣的地步,不知道土豆在未來會不會成為巴奴的品牌創傷。如果土豆是土豆的事兒,那么它可以畫上句號了,但如果這不是土豆的事兒,那么巴奴就要警惕下一個“土豆產品”了,畢竟巴奴的農產品和其它特色產品還有很多,比如巴奴的毛肚近期也被攻擊了。
巴奴的問題還在于:品牌誤以為產品主義的光環可以吃一輩子,在發生沖突之后,顧客需要的是情緒價值的安撫,而不是邏輯價值的直觀真相,這一點顯然是巴奴未來發展最致命的認知障礙。
從品牌的角度,杜中兵的回復在自洽上可以說是合情合理、合法合規(合自我),唯一不合的卻是他者的情緒和利益。我們可以看出,比起巴奴品牌的發展和巴奴的品牌口碑,杜總更看重的是自身情緒和商業上的利益。
2)、嚴重缺乏敢于說真話的大管理者
不能把事情處理好,被牽著鼻子走,這是智商不行;沒能解決問題,惹得多方不和氣,這是情商問題;在經濟認知上處于劣勢,這是財商問題。
痛點還在于:如果說杜總確實看不明白這些事兒,難道杜總身邊的人也看不明白這些事兒嗎?是沒人勸、勸不動,又或者是不敢勸?沒人勸,這是人才儲備問題;勸不動,這是溝通和能力問題;不敢勸,這是官僚主義問題。
那么,朋友呢?難道杜總身邊也沒有看得明白的人愿意、敢于去提醒?杜總需要反思了。
當然,企業獨裁也是沒問題的,不過獨裁對獨裁者的要求很高,獨裁者必須是多項全能,他能迅速看清事物的本質,有著系統化的強項能力,更得有足夠的人才儲備且能充分調動人才的發展價值,但目前看來,巴奴的領導者似乎還不具備如此優勢。
3)、為什么管產品的人管不了大公司?
杜總是管產品的好手,但最終卻栽在了產品上,這可以看出杜總沒有隨著企業發展來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巴奴領導者大概還在用過去管小公司的思維來管大公司。
業內過去經常拿海底撈和巴奴相比,但這次幾個熱搜就讓我們看出了差距,海底撈把多次危機變成了品牌發展的契機,無論是漲價還是食品安全,最后顧客都會直呼海底撈牛逼。兩相對比,巴奴則是完全被危機牽著走,甚至和顧客對著干,可以說是步步下下簽。
為什么會這樣?其實并不復雜,餐飲企業在小的時候,只做好產品和服務就可以了,這也是為什么巴奴的產品主義能起來的原因,而企業做大了之后,服務、研發、營銷、危機公關等都需要有過硬的本事兒,它不僅講究人才儲備,還講究放權,產品的管產品,服務的管服務,公關的管公關,不是這個崗位的,你股權再高也得閉嘴。
如果廚師長要管服務員,如果服務員要談論產品研發,如果產品主義要來算賬,那么這個企業就是一團糟,小企業犯這些事兒問題不大,企業大了,這就是生死線。
為什么管產品的管不了大企業?因為大企業的命脈并不只是產品,巴奴那么多直營店(這次還無法讓加盟店背鍋),杜總不僅需要再找幾個懂產品的一起做好產品,還得把企業的其它短板補齊,該放權就放權,該誰說話就讓誰說話,不解決這些問題,企業的未來還有很多難關等著。
今天是土豆,明天可以是毛肚,后天大概是菠菜和腰片,大后天還有營銷、廣告、服務等,而一切事情,都需要靠說話來溝通,會說話、能做事、有人用,這是巴奴最亟需補齊的致命短板。
結語
我們在前文說了很多次這不是土豆價格的問題,要想想,顧客為什么只說土豆價格的問題,為什么不說毛肚、鍋底等的問題?
以上海門店為例,巴奴土豆24元一份(大份240克),而在一些小火鍋品牌,它們的功夫土豆一份只有100-120克卻售價18元左右,賣得比巴奴還貴,為什么它們沒有被顧客批評?
這就是餐飲價值的問題,巴奴的土豆再好,它只是削皮切片就直接出品,但功夫土豆需要刀工和擺盤,削成薄片、浸泡處理再擺成花盤,前者沒有餐飲技術,而后者有餐飲技術限制,顧客對于自己看不懂、做不來的會給予天然的高價認同。
再比如串串門店為什么要把蔬菜和肉食串一起?你以為只是葷素搭配嗎?實際還不是為了讓顧客算不清成本又覺得門店有一定的餐飲技術。
不然你以為商家為什么要做手工火鍋底料、秘制醬料、頂級廚師?為什么火鍋店的牛肉產品要出拼盤,里面有蛋黃牛肉、麻辣牛肉、香菜牛肉、藤椒牛肉,甚至牛肉還是門店現切的?為什么火鍋店要找回廚房?這些都是在給顧客算賬的心理蒙上一層面紗。
讓顧客看不懂、學不會又大為震撼,如果再加上好食材、好吃、好看的標簽,這才是餐飲產品賣出高價值的底層邏輯。單單是好吃、好食材,這樣的產品主義只是毛坯房,只適用于過去,對應的只是零售品牌而不是餐飲品牌,很明顯,巴奴對于產品主義的理解已經跟不上現在的火鍋業態競爭了。
土豆問題的討論只是一個開端,它給火鍋、烤肉、自助餐品類的產品邏輯敲響了警鐘。如何回歸餐飲本質、如何做出顧客認可的好產品、如何讓顧客覺得值,這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好問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