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未來完成數千萬A+輪融資 啟明創投獨家投資
來源/36氪
撰文/曹宇飛 海若鏡
36氪獲悉,「周子未來」近日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由啟明創投獨家投資,浩悅資本擔任本輪融資的獨家財務顧問。本輪融資主要用于公司建立細胞培養肉千升規模的中試工廠,預計在2024-2025年生產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細胞培養肉產品。
2019年12月,周子未來正式成立,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丁世杰畢業于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是亞太細胞農業協會(APAC-SCA)的創始成員,在細胞培養肉研究和產業化方面已有10年以上的經驗。首席科學家周光宏教授是國際食品科學院和美國食品工程院兩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前校長。公司現階段以技術團隊為核心,商業化和管理團隊為保障,推進周子未來細胞培養肉產業化落地。
周子未來團隊主要包含研發中心、商業化與管理團隊兩大板塊。其中研發中心細分為8個部門,團隊碩博比率趨近80%,具體包括種子細胞庫、細胞工程、細胞培養、生物工藝等,覆蓋細胞培養肉研制的關鍵環節。
細胞培養肉的技術邏輯與關鍵問題
傳統農業養殖具有對自然環境的高依賴性和環保性差的缺點,如傳統豬肉生產的培養周期長,要經過育種、繁殖、飼養、出欄、運輸、屠宰、加工等工序,得到一塊肉需歷時9個月左右。而且動物飼養容易出現動物疫病、動物福利缺失等問題,需要尋找新路徑突破當前農業生產的困境。
“細胞培養肉的核心其實是把農業生產工業化”,丁世杰對36氪介紹道。細胞培養肉是一種新興的肉類生產方式,該技術依據肉類在動物機體里的生長規律,利用體外培養和生物制造方式培養動物細胞,最終生產可食用肉類產品。相比于傳統肉類生產流程,細胞培養肉把肉類生產從育種到屠宰到過程轉變為篩選種子細胞,在培養基中進行放大培養、組織分化從而形成肉類產品,整個過程規模化后需要3周左右。
生產細胞培養肉的核心難點是種子細胞篩選馴化、培養基研制生產和規模化放大培養。種子細胞是細胞培養肉的起始源頭,對種子細胞的篩選主要有兩個核心約束條件:一是種子細胞需要易于獲取,能夠在體外持續增殖,細胞的基因組要相對穩定,形成生產用細胞系;二是在大規模培養過程中,細胞具備較好的抵抗剪切力,能夠分化產生肌肉、脂肪或者膠原蛋白其中的一種或多種。
周子未來研發團隊在種子細胞篩選方面也經歷了2個階段,首先是直接從動物組織中分離篩選,然后對種子細胞進行懸浮馴化。
其中,懸浮馴化培養是周子未來的一項重要技術突破,傳統的二維培養方式存在表面積-體積比偏低,人力使用量大,易污染等諸多問題,欲實現有效率的擴增必須實現細胞的懸浮培養。目前周子未來主要采用無載體懸浮培養進行懸浮馴化等方法進行懸浮馴化。周子未來在種子細胞方面的核心研發目標是尋求多元種子細胞的獲取方法——即分離制備更高效的種子細胞,并進一步對種子細胞馴化升級,實現多物種、多細胞類型的升級。
培養基是種子細胞生長的“飼料”,是種子細胞生長為肉類的主要營養和能量來源。傳統細胞培養方式多選用含血清培養基,然而血清培養基的采集存在批次之間質量不穩定、價格高昂,攜帶動物源疾病等風險。且血清提取往往涉及傷害甚至屠宰動物,與細胞培養肉“提升動物福利”的理念相違背。“細胞培養肉想要產業化,低成本、成分明確、安全可控的無血清培養基的研制是必不可少的。”丁世杰介紹道。
周子未來團隊通過多組學分析和高通量篩選,研發低成本種子細胞增殖無血清培養基。目前周子未來應用的無血清培養基適用于具有高度異質性的各類種子細胞培養,且大幅降低研發成本,為未來工業化規模生產打下基礎。
規模化放大培養是細胞培養肉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必經之路。目前周子未來作為國內能夠實現種子細胞百升級放大培養的公司,已經進入小型中試階段,接下來將優化各項工業生產參數,搭建大規模生產線,細胞培養肉生物反應器規模正在向千升級突破。
細胞培養肉的口感、營養與安全性
在2020年6月6日和2022年6月10日,周子未來舉辦了兩屆細胞培養肉產品試吃儀式。根據受眾反饋,比起初代的細胞培養肉產品,周子未來第二次發布的含有脂肪的培養肉,可以做到生肉有傳統肉類的腥味,熟制時有脂香味,并相對更有嚼勁。
細胞培養肉的口感與其肌理結構和脂肪-肌肉比例緊密相關。在肌理結構上,培養肉的結構受細胞比例、支架材料等影響,脂肪和肌肉的配比主要是通過控制細胞比例實現。周子未來使用植物源材料和組織工程技術實現了從肉糜類產品到塊狀產品的升級,提升細胞培養肉的組織結構和質構特性。脂肪-肌肉共培養則通過自研無血清培養基實現,并可以進行調整。
細胞培養肉的營養方面,經檢驗,周子未來系列產品的主要營養素與養殖肉類類似。而對于細胞培養肉的生產研發許可和安全性而言,一方面國家已經給予了政策支持,2021年農業部的《“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提出發展細胞培養肉等未來食品制造;2022年發改委的《“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指明要探索研發“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另一方面細胞培養肉作為新食品原料,按照國家的要求,其研發、生產、上市銷售等環節均需經過嚴格安全性評估,通過國家監管部門的審核認定,多策并舉確保細胞培養肉的食用安全。
規模化生產與市場開拓
“降成本”是開發細胞培養肉的關鍵詞。周子未來通過優化種子細胞篩選馴化技術、自研無血清培養基、多輪放大培養工藝的優化升級,讓產品成本相較于初始產品大幅下降,但降低成本仍然是未來研發工作的重中之重。
培養基是目前研發過程中的成本大頭,持續開發低成本無血清培養基產品是將價格“打下來”的關鍵。目前周子未來的種子細胞增殖、分化培養基已申請中國、美國相關技術專利,并且和人工智能公司展開了進一步合作。未來的三年,周子未來的重點目標是實現千升左右生物反應器的規模化生產,并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生產過程,從而完成產品工廠的建設及小規模產品的上市銷售。
市場開拓方面,周子未來采取“先B端后C端”的策略。B端方面,周子未來與國內大型肉類生產企業先期建立合作關系,待細胞培養肉的量產技術發展更成熟時,選擇與傳統肉類生產企業謀求合作。
對于C端來說,根據研究人員對細胞培養肉消費者接受度的調研結果,發現亞太地區消費者對細胞培養肉了解的意識正在增強,也較為愿意嘗試細胞培養肉。周子未來的初步計劃是建立研發—生產—消費的試點,讓不熟悉細胞培養肉的消費者直接感受產品的生產過程。并將舉辦相關消費者教育活動、試吃活動、推介會,定期進行消費者問卷調查等,以達到科普細胞培養肉產品的目標。
“事實上,產業化就是最好的科普”,丁世杰向36氪表示,“細胞培養肉作為一種更綠色、高效的肉類生產方式,不僅有助于低碳環保,還能保障動物福利等。新加坡已經有批準上市的產品,美國FDA也已經認定2家美國公司的培養肉產品無安全性問題,美國、以色列等國家也已經建立了中試生產線,預計美國今年將會有培養肉產品上市。從多個層面來說,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只是時間問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