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連鎖品牌隕落,門店全關面臨退市
出品/聯商網
撰文/拾一
5月29日,*ST宏圖正式停牌。
此前,在經歷了連續24個“一”字跌停后,*ST宏圖股價已經跌倒了每股0.38元。因上市公司已連續 20 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人民幣1元,*ST宏圖觸及終止上市條件,因此也在上周五(5月26日)收到《上交所擬終止公司股票上市事先告知書的公告》。
事實上,即便沒有這次跌停之旅,*ST宏圖同樣有很大概率被強制退市。
今年4月18日,ST宏圖收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原因是信息披露存在虛假記載、重大遺。根據事先告知書,2017年至2021年,ST宏圖的財務報表虛減負債金額分別為90.63億元、98.20億元、98億元、97.48億元、97.48億元,5年累計虛減債務近481.8億元。
4月19日,ST宏圖股票停牌一天,4月20日公司股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簡稱變更為“*ST宏圖”。
而*ST宏圖難逃退市命運背后,和其控股股東三胞集團有著莫大關聯。截至2022年末,三胞集團持有*ST宏圖的股份達21.45%。
2022年末*ST宏圖實控人股權架構
01
千億民企“跌落神壇”
公開資料顯示,三胞集團成立于1993年。集團旗下擁有宏圖高科、南京新百兩家上市平臺,以及宏圖三胞、安康通、宏圖地產等重點企業,事業版圖涉及金融投資、零售、養老、醫療、地產等多個領域,是江蘇乃至全國知名的民營企業。集團旗下“宏圖”“宏圖三胞”“金鵬”“新百”商標均系“中國馳名商標”。
其中,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或許是宏圖三胞,它曾是中國內地最大的電腦零售賣場,彼時,“買電腦,到宏圖三胞”的廣告語,幾乎成為了一代人共同的回憶。至2015年,其在全國的門店數量多達到589家。
憑借電腦生意,宏圖三胞的實控人袁亞非也賺得盆滿缽滿,之后,袁亞非不斷擴張自己的商業版圖,涵蓋科技、養老、零售、百貨等眾多領域。在2015胡潤百富榜中,袁亞非以370億元的財富排名第37位;在2016年胡潤百富榜上,以400億財富排名第32位,一舉晉升成為了當年的南京首富。
在2018年的春節前夕的集團大會上,袁亞非曾說要將三胞發展成為世界500強企業。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同一年,放出豪言的袁亞非成為了被執行人,不僅股權遭遇凍結,還被限制了高消費。原因是:一項融資主體為三胞集團的資管計劃到期無法全部兌付,5580萬元發生實質違約。
千億民企卻還不上5000萬?彼時,這一消息令眾人匪夷所思,而在袁亞非成為“老賴”背后,三胞集團的情況也急轉直下,資金鏈斷裂,多筆債務出現逾期,面臨重組。
2021年11月,歷時三年,三胞集團重組方案終獲通過,成為國內首單大型民營企業協議重組案例。
然而,三胞集團的噩運并未結束。同年12月30日,*ST宏圖就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收到中國證監會的《立案告知書》,控股股東三胞集團也因涉嫌與宏圖高科相關的信息披露違法違規,同時被立案。
此后,三胞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和子公司表現更是每況愈下。
以宏圖三胞為例,巔峰時門店數量達到589家,但到了2022年三季度末,其3C零售連鎖業務實體門店已經全部關閉。
與此同時,2022年底,宏圖三胞收到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的《通知》,上海配點商貿有限公司以宏圖三胞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為由,向南京中院申請對宏圖三胞進行破產清算,而這筆債務只有區區14萬元多。
02
成于杠桿,敗于杠桿
曾經的千億民企究竟為何突然敗落,走上末路的?
在重組方案通過之后,三胞集團創始人袁亞非曾發表了一封名為《89.91%通過!感恩感謝!——袁亞非》的公開信,他在這份信中深刻反省了之前的經營失誤。
“三胞從1993年創立,乘著改革開放的時代東風,快速發展成為近千億規模的跨國企業,我們的管理能力尤其我個人的認知水平卻沒有及時跟上企業的發展。我們被成績沖昏了頭腦,盲目多元化擴張,如果不是中央及時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去杠桿’,我們很可能會在自我膨脹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喪失重組重生的機會。”
為這段反思劃重點:杠桿、盲目擴張。事實上,袁亞非的成功與失敗,都與“杠桿游戲”息息相關。
昔日南京首富袁亞非
1993年,袁亞非丟掉了公務員的“鐵飯碗”,毅然選擇下海創業,他用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在珠江路的電腦城邊盤下了一家小店,開始做電腦和數碼的生意。
在大多數人秉承著有多少錢,進多少貨的生意準則時,袁亞非卻走了一步險棋——加杠桿。彼時,交完房租只剩1萬塊的袁亞非,用5千元賒來了5萬元的貨,把剩下的5千元“重金”全都砸在了廣告上,大獲全勝。
之后,通過不斷利用金融加杠桿的手段,袁亞非實現了門店規模的快速擴張,在1996年便擁有兩億資產,成為當地IT產業響當當的人物。
2004年時,國有企業宏圖高科上市,宏圖集團以遠低于市場的價格將全部國有法人股轉給三胞集團及其關聯方。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后,袁亞非的三胞集團分四次逐步質押手中92%的上市公司的股票質押給銀行,套取貸款,并購標的物,再以股份購買的形式將標的物裝入三胞集團。
通過“杠桿游戲”,三胞集團實現了商業版圖的迅速擴張,2011年,三胞集團成功收購國有上市公司南京新百;2014年又斥資24.8億元從李嘉誠手中買下了南京國際金融中心......通過不停的買,不停的質押股權套現,短短幾年的時間,三胞集團的業務就已經涵蓋科技、養老、零售、百貨、3C。
此后,三胞集團開始向國外的產業動手,根據公開新聞報道,袁亞非斥資300億元買下英國的福萊莎、美國的Brookstone、以色列的養老服務Natail、A.S.Nursing、康盛人生集團、Provenge、Dendreon等一系列企業。
然而,幫助袁亞非的三胞集團快速崛起的“加杠桿”,最后卻成為了致命“毒藥”。
2017年政策調整,大力推進“去杠桿”,袁亞非無法再拿到長期貸款,只能拿到一年的短貸,因此三胞集團的現金流問題也開始變得越發嚴重。此前,三胞集團用來“買買買”的資金多來自于股權質押。據悉,截至2018年7月三胞集團現資金鏈斷裂時,母公司三胞集團手中所持*ST宏圖、南京新百這兩家上市公司股份的98.8%、94%,均已用于質押融資。
據財新報道,三胞集團600億債務中,金融債權約200億元,最大債權人中信系敞口70億元,南京銀行敞口50億元。共涉及130余家各類金融機構。
袁亞非曾說,“即使手里只有5000塊,我也能做500萬的生意”。而最終,利用“杠桿游戲”發家的他,還是倒在了“杠桿游戲”上。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