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退的快時尚,起死回生了
來源/新零售商業評論
撰文/王明雅
快時尚又有新故事。
H&M位于北京三里屯太古里的旗艦店在6月停止運營,伴隨太古里整體高端化的改造,任誰都“看不順眼”的H&M終于要撤了。
但這不算新鮮事,比起H&M又關閉一家標志性的老店——太習以為常了,零售君注意到,曾經退出中國的快時尚品牌,正在加速回歸,典型如Forever 21和C&A。
零售君大致梳理了一下,今年上半年以來,在包括寧波怡豐匯、廈門星河COCO Park和沈陽中街大悅城等購物中心,均出現了Forever 21的圍擋,其中,寧波怡豐匯已經開業,而C&A在幾乎銷聲匿跡后,又重新出現在了北京惠多港購物中心、大連吾悅廣場和洛陽泉舜商場等地。
過去幾年間,快時尚關店及至退出中國已經成為老生常談的話題,且不說H&M和ZARA的萎靡,Forever 21、GAP等具備相當知名度的品牌,都直接放棄了整個中國市場,甚者還有大量無聲退出的品牌,如Everlane、A&F等。
快時尚的日子不好過——這樣一個通識下,行業仍有巨大的潛力吸引玩家下場,是好事,但令人憂心忡忡。本文要關注的是,“Forever 21們”如何彎道回來?以及,它們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01
回生
“Forever 21 coming soon.”
最近,不少消費者都發現,廈門星河COCO Park出現了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的圍擋,零售君咨詢了商場運營人員后得到回復,品牌的確已經入駐,目前正在裝修中,但具體開業時間尚不能確定。
無獨有偶,沈陽中街大悅城C館也出現了熟悉的圍擋海報,原位置則是優衣庫。自4月份裝修以來,同樣尚未開業。
“它不是早就退出中國了嗎?”社交平臺上,Forever 21回歸的相關內容下,類似評論此起彼伏。
這家成立于1984年的快時尚品牌,由一對韓國來美夫婦創辦,最初服務于美國洛杉磯韓裔群體,后改變商業模式進行了快速擴張,一度進入超40個國家和地區,門店規模突破800家。
圖源Forever 21官網
Forever 21最早于2008年進入中國開設首店,但不久后便關停,并在2011年重新進入,自此迎來快速爆發期。北京、上海兩地的消費者應當分別對Forever 21王府井店和南京路店有深刻印象,碩大的logo閃耀在超級都市的核心商業區,幾乎是其作為“國際快時尚大牌”的標志物。
但Forever 21國內發展的路徑依然坎坷,2019年,伴隨快時尚行業整體的頹靡和退潮,這家品牌再次退出中國。很多人對它“早已敗退”的印象正是來源于此。
2021年8月,已然消失的Forever 21突然更新官方微博宣布回歸。不過,是總部正式授權旭聲有限公司(Lasonic Limited)和子公司旭聲電器(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旭聲”)全權負責品牌在中國區的運營。
此后,在品牌代理的操持下,Forever 21先入駐唯品會和拼多多線上渠道,并于去年年中在江蘇泰州靖江印象城開設了首家線下門店,進入2023年以后更是加快了開店步伐。
其官方小程序顯示,目前共有三家開業門店,除卻首店,還有浙江寧波怡豐匯店、臺州臨海偉星星悅廣場店,其中,怡豐匯店也是今年四月新開。
粉絲們可以先冷靜——事實上,對于回歸的Forever 21,希望多大,失望也會越大。
作為一家美國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原本風格多有美式青春陽光風情,但自2021年從線上回歸線下后,肉眼可見,整體調性有所改變,尤以裙裝類為代表,更像主流審美中的淑女氣質,被不少人抨擊為“像淘寶爆款”。
顯然,對于這些退出中國的國際快時尚品牌來說,代運營是一個在日漸凋敝態勢下的稻草,但不是完美的稻草。
接手Forever 21中國的旭聲原本是一家電器和家居相關企業,對于直營尚存問題的服裝品牌來說,將其以授權代理的方式交接出去,榨取品牌影響力和剩余價值的可能性更大。
與此同時,零售君同樣注意到,來自荷蘭的百年快時尚品牌C&A也分別在北京惠多港購物中心、大連中央大道吾悅廣場等地開始裝修店鋪。
比起Forever 21的命途坎坷,C&A其實不相上下。
這家品牌并沒有明確退出中國市場,只是在2020年低調賣身中科通融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宣稱是“考慮到疫情對零售的影響”。但外媒早在2018年就爆料過,已經有人洽談收購事宜,面對國內激烈的競爭市場,C&A也有此意愿。
過去的幾年間,C&A其實并沒有完全從大眾視野中消失,不過,多出現在奧萊等購物中心,以“骨折”價的姿態清庫存,顯然,并沒有多少新品。如新開業的北京惠多港,其本身定位也更像奧萊。
撤離中國后,接手C&A的國內公司并沒有讓它“起死回生”,相反,去年甚至爆出了拖欠供應商貨款和欠繳員工社保等負面消息。
迄今為止,C&A電商平臺的官方店鋪依然是“查無此貨”的狀態,眼下,其線下店的歸來,有待驗證是怎樣的運營規劃。
02
價值
“Pull&Bear能回來嗎?!”
Forever 21實體店圍擋相關內容下,期盼記憶里的快時尚回歸的評論屢見不鮮。Pull&Bear之外,還有Bershka、New Look、Topshop……名單可以持續累加。
尤其在2016年之后,大型快時尚集團開啟了撤離的步伐,受疫情影響,2020年加速了這一進程。這其中,一部分直接敗退,一部分以代運營的方式“續命”,但基本還是走向了窮途末路。前文提到的C&A是如此,典型還有法國品牌Cache Cache。
對于回歸,消費者始終是有期待的,畢竟快時尚的市場需求仍在。
很難否認,該行業的整體衰敗有環境使然,即線下零售業態的凋敝,此外,是服裝品牌們競爭過于激烈。不過,實話實說,沒落者們還是大多因自身原因導致了失敗。
近些年,優衣庫幾乎是唯一一家逆勢擴張的快時尚品牌。根據其母公司迅銷2023財年上半年業績報告,期內,迅銷綜合收益較上年同比增長20.4%,達到14673億日元,遠超預期。
目前,這家公司在全球共計擁有3592家門店,中國有1028家,而在去年年中,中國門店數量就已超過了日本本土。在接受《財富》采訪時,創始人柳井正表示,期望能在中國開到3000家店鋪。其大中華區首席市場官吳品慧也曾公開表示,優衣庫將以每年新增80~100家門店的速度開店。
與ZARA、H&M一類品牌相比,同在快時尚賽道,優衣庫一直牢牢占據著城市中產心目中“高性價比”的位置,質量和設計均能得到廣泛認可,即便是其母公司相對低端的品牌GU,也經常被國內消費者“千呼萬喚”希望到所在城市開店。
柳井正說:“優衣庫最大的追求和理想,就是不做穿一次便扔掉的服飾,而是可以穿一輩子的品質衣服。”
當然不用神話優衣庫——但它的確反映了一家公司如何從一而終地販賣企業理念和產品,同時保障不掉隊。
從社交平臺的口碑看,“ZARA們”的確問題更多,如ZARA的設計看起來不適合日常穿著,H&M質量差到穿不過一季,而那些干脆出售中國業務的敗退者,更是從企業管理到產品本身都出了問題。
Forever 21進入中國及高速開店的那幾年,也是其全球快速增長的時期,即2008年后的十年間,唯擴張論導致其錯失了電商渠道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高昂的租金、人員成本等壓力。期間,這家公司還常常陷入勞工爭議和抄襲丑聞,包括阿迪達斯、H&M、Anthropologie、GUCCI等都曾起訴過其抄襲。
在2019年陸續退出各國及地區市場后,Forever 21也分別在各地找到了新買家,現階段,除卻大中華區相繼有新店開業,馬來西亞、日本等地也在重開。顯而易見,Forever 21品牌本身已成散沙。
去年,國內快時尚領域最大事件應當是GAP賣身寶尊電商,GAP也算一個緣何沒落的典型代表,線上轉型緩慢、設計跟不上時代,逐步被年輕人拋棄。這些原因套在C&A等品牌身上都沒毛病。所以說,主要還是企業自己退步了。
-----
這么看起來,消費者的懷念,相當大一部分是情懷成分,能不能抓住這點情懷奮力一搏,就要看各代理公司的能力了。
再來看看當下的快時尚風潮,已然吹向了辣妹風,連做基本款的優衣庫也都“下海”迎合趨勢了。很是擔心,“吃老本”的品牌們,是否還有靈活應變的心氣和精力。
今日話題
快來說說,你比較期待哪個快時尚品牌回歸?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