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涮為燒,呷哺集團靠“趁燒”續命?
來源/氫消費
撰文/大可
日前,呷哺集團曝出了新動作:呷哺集團宣布,近期新品牌“趁燒”第二家店落地五角場,并會在廣州、深圳、杭州等新城市開出首店,同時也會對上海市場進行加密,目前規劃落地已有7家,后續還將開出13家門店,“今年開店規劃暫未發生變化。”
據了解,去年9月,呷哺集團推出了燒肉新品牌“趁燒”,落地上海打浦橋日月光中心,以“燒肉+酒茶+歡樂”融合三種業態引發行業多方關注,吸引了各方前來打卡。當時集團宣布:2023年趁燒計劃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布局至少20家門店。
從五角場的第二家店,到新設20家門店的破局,無不顯示出呷哺集團對于新品牌趁燒的期待和全力建設的決心。轉涮為燒,呷哺集團能靠“趁燒”續命嗎?
01
轉涮為燒,趁燒有什么新看點?
去年12月,呷哺呷哺公布了趁燒的業績,開業兩個多月以來,上海首店月均營收破250萬元,最高翻臺率破6,全年單店營收預破3000萬,年坪效預破9萬元。這無疑是一張耀眼的成績單。
燒烤作為繼火鍋的第二大熱門賽道獲得了不少餐飲大咖的布局,例如味千拉面的燒烤屋,但單店能順利打響跑出成功模式的并不多,多店布局也少有效仿的案例。趁燒抓住了哪些關鍵點?
1.供應鏈優勢
基于呷哺集團過去二十余年在供應鏈方面的建設和打造,在同等產品優質、食安、運輸等條件下,呷哺集團的采購價基本上低于市場價的10%-15%左右,這成為趁燒發展的強有力支持。
例如,趁燒上新了鮮活海鮮系列,并成為最新的主打產品,每天早上6點海鮮會配送到門店海鮮池養殖,顧客現點現撈,鮮活烤制。在燒肉領域中活海鮮并不多見,因為對于供應鏈的要求較高。值得一提的是,供應鏈的協同效應在門店布局中進一步顯現,趁燒在選址時往往會選擇附近有集團其他品牌的位置,例如同樣以鮮活海鮮作為主打產品之一的湊湊火鍋。
與此同時,像趁燒的拳頭產品現切和牛同樣如此,通過集團供應鏈可以有效降低采購成本,在家庭和聚餐場景中促銷能力很強,消費者覺得菜品很實惠,還會帶朋友一起來,進而產生轉化與復購。
2.能力共享
除去因趁燒備受關注呷哺集團CFO“被迫”在門店辦公的逸聞,新品牌趁燒對于呷哺能力的調用也值得關注,除供應鏈、采購以外,品控、開發、數字化、財務、人力等各種職能,趁燒均與呷哺呷哺、湊湊等品牌共享總部這些職能,且均具有協同效應,這一巨大賦能是呷哺快速打造多個高增長品牌的原因。
與此同時,呷哺集團在數字化營銷及各品牌會員的打通,對趁燒進行流量補給和集團會員反哺,在初期為其帶來了比較好的增量。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在趁燒總體營收中,有40%是通過會員體系跨品牌引流而來的;通過券包、會員等多種方式觸達,使得趁燒目前月均復購率保持在1.28,相當于一個人一個月來吃1.28次。
3.定位及創意
以日式燒肉為定位,趁燒一開始就瞄準了Z世代,并從門店設計到活動運營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創意產出。世界杯期間,餐廳360度大屏轉播吸引球迷,乘借世界杯氛圍爆火;夯實優惠策略,在采用高價值產品的同時,開業后相當長時間一直持續“5折”優惠,同時抓住“高價”和“品質”;除了肉和酒水,趁燒也在每晚推出活動游戲,做抽獎與互動,炒熱氣氛,通過整點游戲、趁燒拉霸等互動游戲活動,持續俘獲年輕人的注意力。
02
從火鍋到燒肉,
“時代”變了?
火鍋賽道布局燒肉,為何呷哺要跨品類“突圍”?也許和火鍋行業的高度內卷很有關系。在來源于CCFA前瞻產業研究院的《2023年中國餐飲行業全景圖譜》中顯示,2021年餐飲市場規模已恢復至4.7萬億,同比增長18.6%。初步測算,2022年我國餐飲市場規模接近4.8萬億元。而火鍋市場是國內餐飲行業份額居于榜首的細分市場。依據CCFA數據,火鍋在餐飲市場的份額占比為13.70%,高于第二的四川菜(12.40%)。
近年來,火鍋品類已經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火鍋的行業連鎖化率已經達到18.3%,超出國內餐飲平均連鎖化水平,競爭激烈程度與日俱增。在這個擁擠的賽道上,競爭越來越慘烈,所有火鍋餐飲商家均面臨著同質化程度高、陷入低價競爭等問題,哪怕是絕對頭部商家也不例外。根據海底撈發布的最新全年業績公告顯示,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347.41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15.50%;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3.74億元,同比扭虧為盈,去年同期則虧損41.63億元。雖然勉強扭虧為盈,但海底撈的漲價和服務缺位成為大眾的最新話題。
一方面,火鍋行業表現似乎不太好,但燒烤行業的新藍海卻在打開。
淄博燒烤的爆火彰顯著大眾對于燒烤賽道的熱度,而“日式燒肉”作為一個相對高端的細分品類受到消費者青睞。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美食的追求和對健康的重視,燒肉市場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
另一方面,日式燒肉作為常規燒烤的升級,主打精致的品質肉,因其口感鮮嫩多汁、營養豐富、食用方便等特點,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據紅餐品牌研究院統計,2021年我國餐飲市場規模達4.7萬億元,其中火鍋產值約9500億元,燒烤產值約為2700億元,火鍋和燒烤已成為人們聚餐時選擇最多的餐飲品類。其中,燒肉產值約為500億元,占燒烤市場的18.5%。預計到2025年,我國燒肉市場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趁勢破局燒肉市場,也許是呷哺呷哺的新機會。呷哺集團也坦言,因為如今燒肉行業逐漸成熟,因此切入行業推出趁燒,希望借助集團優勢把趁燒打造成全國性的燒肉品牌。
03
危機中的呷哺:關山難越
對新品牌的傾力押注,背后也許是呷哺集團品牌定位失焦、營收增長失速的困局和焦慮。2014年,呷哺集團就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從此成為火熱的“火鍋第一股”,被與海底撈同臺比較。但風光很快過去。最輝煌的時刻,呷哺呷哺每股創下 27.15 港元的高點,總市值接近 300 億港元,如今已縮水超80%。
首先是營收上的乏力。呷哺集團財報顯示,2018年至今,集團的營收始終卡在60億元左右,但盈利卻持續下滑,甚至出現了虧損。同時,呷哺集團的翻臺率也在持續下降。目前呷哺呷哺的整體翻臺率為2次/天,比同期下降0.3次/天。種種跡象,表明了呷哺的營收乏力。呷哺集團2022年的財報也印證了這一點,2022年,集團營收47.25億元,同比下降23.14%;凈虧損3.53億元,同比擴大20.41%,呷哺集團給出的理由是疫情影響,但可能遠不僅于此。
與此同時,呷哺的“定位失焦”也成為新的討論點。2020 年,呷哺呷哺開啟了品牌升級計劃,從“臺式小火鍋”轉型為“輕正餐”,客單價直線飆升,很多人吐槽呷哺呷哺“價格越來越貴,但感覺菜品的品質并沒有升級”,且菜品在其他同類型火鍋中并沒有競爭力,失去“性價比”優勢的它很快被消費者拋棄。近年來,漲價、低消、吃不起等關鍵詞...成為行業和消費者共同熱議的呷哺呷哺話題。經過艱難的關店“斷尾求生”,呷哺集團及時止損,摟住虧損的態勢,但新的優勢仍未建立。
相較而言,呷哺呷哺旗下中高端火鍋品牌“湊湊”的表現相對優異,但整體來看,業績也在下滑。根據2022年財報顯示,呷哺呷哺營收為22.55億元,同比2021年的35.03億元下降35.6%;湊湊營收為22.59億元,同比2021年的23.59億元減少4.2%。盈利率也體現在呷哺的門店布局調整上,呷哺呷哺截至2022年末有801家門店,其中新增41家,關閉81家,凈減少40家門店。而湊湊截至2022年末門店數量有224家,新增44家,僅關閉了3家,凈增41家。疫情期間,湊湊加重團購業務占比,顧客人均消費達到150.9元,同比增加7.3%,人均客單價的提升,幫助湊湊維持住了營收,但翻臺率上,湊湊餐廳翻臺率從2021年的2.5倍降至1.9倍。
掙扎自救,呷哺集團不斷探索新模式,近日呷哺集團正式推出了付費會員模式,消費者可以用208元的價格成為年度付費會員“暢吃卡”,將購卡、折扣、積分、新店、生日、新品六大特權打包銷售給消費者。消費者可以在呷哺呷哺、湊湊、趁燒、茶米茶、呷哺食品五大品牌的門店使用福利,并享受包括“188元現金禮券”、“每周一8.9折”在內的全年總價值超1888元的優惠。付費會員玩法上新后,是否真的能“以價換量”,維持住消費者黏性,現在還未可知,但在主要社交平臺上并沒有看到消費者的討論。
探索會員制新模式,押注“趁燒”等新品牌,呷哺集團能否抓住時機滿血“復活”?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