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德佳李君鴻:進口商品一定要取決于消費者需求
7月28日,由聯商網主辦并首次推出的中國商品力發展大會在威海國際經貿交流中心正式開幕。
本次大會以“商品為王、品質為魂”主題,致力于零售企業商品力的提升,引導行業企業真正回歸商品、聚焦商品。本次活動還將同期舉辦包括進口商品研討會、預制菜研討會、零供對接會。
在7月29日下午舉行的進口商品研討會上,沃德佳(青島)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君鴻帶來精彩分享。李君鴻表示,引進世界資源產品到中國有一定的篩選標準:一定是安全食品并且帶有一定地域資源性。食以安為先,所有食品一定是以安全為第一要素,安全里面包括了很多環節,比如自然環境、生產質量把控、后端物流,所有一系列鏈條都要保證安全,以及所有產品可追溯,這些尤為重要。
所有進口產品一定要取決于消費者需求,而不是引進什么就去銷售什么。以前國際貿易就是有什么東西就引進什么東西,直接銷售就可以。現在不是,沃德佳整個團隊在做很多市場調研。消費人群在變化,生活習慣在變化,倒逼在上游端找到更加適合消費者升級和需求的產品,希望從牧場到餐桌,從餐桌到牧場,我們是一個相互的作用力以去推動肉制品發展。
此外,李君鴻強調,做國際供應鏈具有很大挑戰,包括匯率變化,人民幣貶值對于成本增加都是不可控的因素。基于這些年的經驗、風險把控以及下游客戶穩定性,沃德佳現在的抗風險能力已經很強。
以下是李君鴻演講全文(經聯商網編輯):
疫情以后,大家都說現在生意太難做了,所以非常高興有這樣的一個橋梁,也非常感謝聯商網給上下游企業同仁一個交流的機會。沃德佳在青島,有時間歡迎大家去青島,去沃德佳進行工作指導。
我從2001年開始從事國際貿易,以前我說自己是搬磚的,一直把國外好資源搬到中國來,搬到我們的餐桌。現在給自己另外一個角色是什么?我是買手,什么叫買手?我覺得這幾年時間提到服裝買手店,之前我在上海看到眼前一亮,帶有私人定制的感覺。所以我做這么多年,原來說我是搬磚的,現在我覺得是買手,是把世界上比較好的資源、高品質、高性價比原料引進到中國。
20多年以來,我做買手聚焦在生鮮品,比如說肉類豬肉、牛肉、禽類、水產類、水果類。主持人講Unifood這個名字在肉食行業領域來說打一個小小廣告,在座不一定了解我們大貿行業,整個肉類有一個大的行業,Unifood叫聯合食品,總部在青島,就是我的公司。我們一直沉淀20年時間,Unifood在整個凍品行業位居前三位,每年肉類進口量總體達到將近30萬噸,每個月1000多條集裝箱進口到中國不同港口,比如上海、天津、大連、青島,根據我們客戶需求區域進港口。
這里有三個數字。第一個數字:20+年。我們團隊一直從事生鮮品進口,肉類領域從2001年開始已經做了23年時間。
第二個數字:20+國家。這里面根據不同產品區域,我們會有優勢產品和國家資源性篩選,和世界各地20多個國家有相關合作。
第三個數字:180+供應商。因為不同世界各地有不同資源性的優勢,現在有跟全世界180多個供應商合作。
比如豬肉進口聚焦在歐洲,比如德國、法國、西班牙是主力國家。合作牛的工廠,牛的合作伙伴取決于產品,細化、高端產品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面對加工廠原料在南美,比如巴西、烏拉圭、阿根廷。
從世界區域來說,整個公司Unifood聯合食品現在一年進口大約30萬噸,禽類主要以雞為主,大約17萬噸/年,牛的產品是2017-2021年平均數字,2019年到2021年,每年進口量為8萬噸。所以,加起來共23萬噸,這是整個公司整體體量。
世界各地所有的資源我能拿到什么樣的產品來進到中國?這一定有篩選。一定是食品有安全,并且帶有一定地域資源性產品帶到中國。以前是食以安為先,所有食品一定是以安全為第一要素,安全里面包括了很多環節,比如自然環境、生產質量把控、后端物流,所有一系列鏈條都要保證安全,以及所有產品可追溯,這些尤為重要。
縮短鏈條,保證產品新鮮度;追溯管理,從飼養到屠宰一直到餐桌,都有非常嚴格的追溯管理;新鮮安全,沃德佳也一直在做這件事情,我們就是橋梁,鏈接國外資源和國內渠道,一直到老百姓餐桌,我認為我們是橋梁和紐帶。
2018-2022年牛肉中國進口數據匯總:非常明顯能看到,2018年106萬噸牛肉產品一直到2022年273萬噸,這幾年已翻倍增長,國內牛肉需求,尤其消費習慣,包括消費人群的改變,可以感覺到牛肉增幅翻天覆地變化。
里面還有自然原因,一是消費需求,二是國外牛肉資源屬于天然資源,牛和羊都是在草地上,牧場基本上都是牛和羊。國內來講,目前沒有這樣先天性的條件,美國GBS工廠屠宰牛的企業,大約在五六年之前,我非常震撼,一天大概屠宰2-3萬頭,國內牛肉屠宰量一天10-20頭。所以我認為牛肉增長受制于很多先天性條件,再加上國人消費習慣,尤其年輕人對于蛋白要求越來越高,以健康、安全作為接下來所有飲食升級習慣。
因為做了20多年國際供應鏈,尤其聚焦肉制品領域。為什么到了今天有這么大的體量?從小到大,從無到有,整合20多年在國外都是戰略性合作伙伴,合作將近20年時間的合作伙伴。
澳大利亞的托馬斯食品公司是以生產牛和羊為主,在澳大利亞羊肉生產企業它是第一位的頭部企業。托馬斯公司有30多年歷史,出口世界各地85個國家。
新西蘭銀蕨農場是冰鮮牛肉中國進口最大量的供應商,我們和家家悅在冰鮮牛肉上面合作三年時間,從以前10噸/年到現在100噸/年。銀蕨牧場走華東區域,包括山姆等較為高端的超市的冰鮮牛肉就來自于銀蕨農場。
所有產品一定要取決于消費者需求,不是進了什么而去銷售。現在在調整整個思路,以前國際貿易就是有什么東西就進來什么東西,直接銷售就可以。現在不是,包括我們整個團隊也在做很多市場調研,消費人群在變化,生活習慣在變化,倒逼在上游端去找到更加適合消費者升級和需求的產品,希望從牧場到餐桌,從餐桌到牧場,我們是一個相互的作用力以去推動肉制品發展。
這里面提到新西蘭整個牛羊肉先天性優勢,像牧場、土壤、水都是形成它的天然優勢。冰鮮牛肉需要零下2-4°C保質,從屠宰開始到銷售是2個月時間,還有120天時間,實際上這是對技術方面,包括源頭方面、屠宰方面、冷鏈運輸要求都是非常嚴格。
做任何事情一定要聚焦,剛才較大篇幅對牛產品進行介紹。接下來是水產,當然這個類別非常大。
第一,厄瓜多爾白蝦。現在在超市端做的厄瓜多爾白蝦也是批發,厄瓜多爾白蝦每年增量,2023年1-6月份整體量是230萬噸,因為有海域優勢,包括整個食品安全飼養把控。賣場里,厄瓜多爾白蝦在蝦類產品里占比較高。
第二,三文魚。我因為工作原因在國外交多,包括去東南亞、新加坡這些比較發達國家的國家,我經常會去超市里看,他們在賣什么?我認為三文魚,目前中國市場巨大,未來市場一定是更大的。歐洲發達國家,包括東南亞新加坡這樣的發達國家,在非常小的便利店里面都有一些三文魚產品陳列,不管原味、調味、小包裝都會有。我認為中國市場所有消費者在升級,完全可以去消費三文魚單品。
目前中國三文魚是從北歐挪威這些國家進來,但是凍品還是依賴于智利。
第三,秘魯魷魚。秘魯魷魚每年到中國的進口量大約3萬噸,沃德佳占比1/3,大約1萬噸。我們給做加工的企業,比如魷魚絲是用我們原料最多的行業,屬于預制菜,秘魯魷魚直接用于這些,而在超市端銷售不太合適。
沃德佳也有自己的自有品牌水果:第一,榴蓮。家家悅每年的量都是由沃德佳公司承載。第二,藍莓、車厘子。每年11月份到來年1-2月份,藍莓、車厘子是主角,沃德佳也一直做南美的市場。
2012年,家家悅賣場里進口肉、進口水果、進口水產非常少,我們有機會去接洽。一路從一箱一箱樣品、一塊一塊肉去試,到現在每年家家悅生鮮沃德佳的占比量有3億元銷售額,聚焦在剛才說的單品里。
另外冰鮮牛肉,在家家悅從一箱箱樣品現在做到全單品,新西蘭冰鮮牛肉進來是較小的集裝箱(10噸),因為公司整體量是20多萬噸,把所有大貿資源共享所有資源給到相對量較小的客戶,因為這個對我們來說,不管大家做還是不做,但是我們的量和渠道一定要保證,貨物穩定性方面一定是具有一定優勢。
隨著消費升級,尤其現在環境特別難,一定要聚焦,要細化客戶群,同樣會要求我們在做國際供應鏈時候一定也要細化我們的產品。所以,我們原來說是搬磚,現在是買手,一定要把服務精準到客群。
超市端一定是南北有差異,消費習慣不一樣。同樣是南方或者北方的超市,一定有不同的消費人群和產品定位,所以會把我們這么多年服務的大貿企業資源,和服務零售企業、餐飲企業的經驗和大家一起分享,我認為會少走很多彎路。
現在預制菜是風口浪尖,可能這是和大貿、零售端關系不是太大,但是有共性。
2019-2026年預制菜的統計,2019年是2000多個億的規模,預計2026年是萬億規模。說起預制菜,2003年開始服務于對日加工企業,現在大家提到的預制菜就是大家以前提到的調理食品,那時候服務日本合資的加工廠,因為業績加工廠基本上聚焦在山東煙臺、威海區域。
從他們最早開始使用進口原料一直到現在,我陪伴著他們成長,對我們來說考驗還是蠻大。尤其豬肉產品,首先找到他們需求的產品,同時還要找到性價比高的產品,讓他們降低成本,當然食品安全是第一位。
做國際供應鏈具有很大挑戰,包括匯率變化,人民幣貶值對于成本增加都是不可控的因素。基于這些年的經驗以及風險把控、下游客戶穩定性,沃德佳現在的抗風險能力方面還是可以的。
現在大家追求美好,尤其是疫情以后,我想是每個人想法和觀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今天能聚在一起真的很不容易,如果是兩年之前疫情的時候,聚在一起多么難!所以,我覺得能相聚就是緣分,并且大家都在追尋美好的生活,那就“以品質感知的美好,有沃德佳關照的生活”作為結束語。謝謝大家!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