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圈“出圈”的本質:一場“美食平權”運動的勝利
來源/GPLP
作者/七佰
1.
下飯神劇《孤獨的美食家》開篇語中有這么一段反復提及的旁白:“不被時間與社會所束縛,幸福地填飽肚子的那一瞬,他隨心所欲,重獲自由。不被他人打擾,毫無顧忌地大快朵頤,這種高冷行為堪稱現代人被平等賦予的最佳治愈。”
美食確實可以療愈人心。高溫炙烤動物油脂帶來的焦香,蜂蜜搭配烘焙帶來的甜膩,滾油與辣椒帶來的刺激,這些復雜的嗅覺和味覺感受,讓多巴胺升高,讓食客心情愉悅,內心得到治愈。
但這種依靠美食獲得治愈的權利,并非平等地賦予了每一個人。當城市白領在追求“車厘子自由”、“榴蓮自由”時,更多的下沉市場消費者,只能在附近的菜場,采購那些運輸半徑在半天車程以內的食材。
最近我們跟鍋圈食匯的朋友進行了一番交流,他們告訴我們,鍋圈在倡導“美食平權”這件事上已經做了很多布局和投入,并獲得了一些成果。
所謂“美食平權”,就是要打破由于食材產地的地域限制以及消費能力、運輸能力、制造能力不均衡帶來的“美食不平等”。
從鍋圈的視角來看,“美食平權”意味著那些來自五湖四海的美食,所有人都能吃到,都能吃好,都能吃得沒有負擔,簡化一下就是好吃、方便還不貴。他們的公司使命也叫做:“搜集全球好食材,世界美味共分享”。
鍋圈的朋友跟我們提了一個更具象的場景,比如讓青藏高原的消費者能吃到福建的大魷魚,讓福建的消費者能吃到高原上的新鮮牦牛肉;讓黑龍江的消費者能吃到產自2000公里外廣西北部灣的青蝦蝦滑,讓廣西的消費者吃到來自東北的酸菜;讓新疆的消費者吃到產自海南的文昌雞,讓海南的消費者吃到剛掐斷瓜藤的新疆蜜瓜。
更重要的是不僅要讓大城市的消費者吃到,也要讓中國8億的農村百姓吃到,所以他們把店開到了縣、鄉鎮鎮甚至是農村里去,讓下沉市場的消費者也能吃的到,吃得好。
這背后需要的不僅是食品的研發和加工能力,還需要對整個供應鏈進行整合和重組,在給大城市供應美食的供應鏈動脈之上,再長出延伸到鄉村的毛細血管。
現如今,鍋圈已經將加盟門店開到了全國29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近萬家門店中有接近一半開在了縣級市及鄉鎮。
從食材提供者,到美食平權的倡導者和踐行者,這期間鍋圈都做了哪些努力?
2.
鍋圈的朋友告訴我們,最近的兩個月他們已經跟隨公司的采購團隊去了五個省的食材原產地,深入了解了從原料采收到食材加工的整個流程。
在廣西北海,他們跟隨鍋圈蝦滑供應商“逮蝦記”的原料收購團隊,在凌晨四點的暴雨里前往北部灣漁場的蝦塘,參與當天新一批青蝦的捕撈和采購。
在昆明晉寧區海拔兩千米的山林里,他們和當地采菌子的老鄉一起,在茂密的松林里面埋頭穿梭,尋找在松針下隱藏著的驚喜。
為什么要追到原產地?為了追求新鮮和品質?是,但不止于此。
從鍋圈的供應商分布來看,許多需要保障食材新鮮的工廠,都分布在原產地附近。比如生產蝦滑的逮蝦記,工廠就設在廣西北海的北部灣,距離最近的蝦塘僅五公里;再比如生產黃桃NFC果汁的工廠,就位于盛產黃桃的河南靈寶市故縣鎮桃村。
產地設廠可以讓食材更新鮮,安全性更高,品質更可控。
在另一個層面,原料的充分供應以及需求端的采購規模足夠大,讓單個工廠只生產一種食材成為可能性,即所謂的單廠單品模式。
單廠單品的模式有什么好處?
第一、單個工廠的生產規模足夠大,可以在采購端形成集采優勢。此前有媒體分析過鍋圈招股書里面的數據,2022年全年,鍋圈共采購了66億元食材,是2021年的1.8倍,在主要采購的食材中,牛肉在2022年的平均批發價格,相比2021年微漲0.5%,羊肉和豬肉分別下降了7%、9%,規模優勢已經顯現。
第二、打掉中間商賺差價的環節,讓復雜的食品批發鏈條,簡化成田間地頭到工廠再到門店的三個環節,再配合上鍋圈孵化的華鼎冷鏈物流,讓食材的流轉成本大幅度降低。
第三、更利于管理食材的安全和品質,在食材的生產周期內,鍋圈的食品安全部門可以駐扎在工廠里,全流程監控。
這種原產地直采,原產地設廠,單廠生產單品的模式跟“美食平權”的關系在于,它通過商業模式上的改進,讓食材的品質提升,讓食材的成本下降。更重要的是,它給門店留下了更大的盈利空間,讓開設更多的門店成為可能。
這解決了“美食平權”里面吃得好的問題,也部分解決了吃得到以及吃得沒有負擔的問題。
3.
為了吃得好要“上山”尋鮮,吃得到則需要讓門店“下鄉”。
上文提到過,鍋圈目前的近萬家門店里面,有接近一半開設在了縣級市以及鄉鎮,這里面需要解決的最大難點在于食材配送。
杜牧的詩里說“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要想好吃,需要快馬來運順,而在當下,要保障食材的品質和安全,也需要高效的配送體系保障。
如果只是配送到數量有限的大城市,那解決問題非常的簡單,只需要把工廠和城市兩點串起來就可以。但當配送的終端變成了分布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鄉鎮一級單位,問題就變得復雜,效率和成本的平衡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難點。這是很多美食供應商選擇在大城市深耕的重要原因。
鍋圈的解決方案是先用笨辦法,讓流程跑起來,然后在收集到的數據足夠豐富之后,不斷地打磨優化整個體系。
這個優化過程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在線下,一個則在線上。
線下的部分通過數據的支持,找到通往各個運送終端效率最高的點。如果用數學上的概念來說,就是找到一個配送效率的費馬點(已知一個三角形,費馬點就是到三角形三個頂點的距離之和為極小的點),然后在這個點上建中心倉。把一個大區域所需的所有商品都運送到倉里,再從中央倉向四周分發。這個過程可以不斷的把地理區域細分,找到小區域上配送效率更高的位置,建設前置倉,盡量的降低物流流轉成本。
在這套方案的指導下,鍋圈在全國建了17個中心倉,1000多個前置倉。效果上來看,鄉村一級的門店向總部下需求訂單,產品在第二天就可以送到。
線上的部分是數字化的IT系統,通過對需求的預測,提前指導物流體系在17個大倉和1000個前置倉之間的存貨配置。更進一步,這套系統可以指導上游的生產規模,和采購規模,提高存貨的流轉效率,進一步的提升鍋圈整體的運營效率。
冷鏈物流體系、現代化倉儲的建設,高效的數字協同,讓鍋圈的門店可以覆蓋到社區和鄉鎮,消費者步行五分鐘就可以一站采購食材,從空間上解決了吃得到和吃得方便的問題。
當然,吃得到不僅意味著隨地可以吃到,也意味著隨時可以吃到,讓一些時令食材可以打破時間的限制,成為一年四季想吃就吃的美食。
比如產自四川洪雅縣的藤椒,采摘季是在每年的六月到八月,品質最好的一批則需要在七月五日之后才能采摘。這個時間段的藤椒果里,富集了更多的風味物質,香味和麻度都達到了一年里面的峰值,這也意味著每年的采摘窗口期縮短到了不到兩個月。這些藤椒是鍋圈生產藤椒風味鍋底的重要原材料,存放時間太長會造成風味物質的丟失。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消費者在全年任意時刻都能買到風味最好的藤椒鍋底呢?
鍋圈的朋友告訴我們,他們的藤椒鍋底供應商四川怡味食品,通過研發用技術手段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們通過行業領先且具有國家專利的三層萃取技術,將鮮藤椒加工成風味物質不易丟失,耐高溫,無農殘的濃縮藤椒油,實現了藤椒鍋底的全年常態化生產,讓一年四季想吃就吃成為了現實。
想吃就能吃得到,想吃就能吃得起,想吃就能吃得好。
鍋圈用另類的“上山下鄉”式商業布局,讓“美食平權”這一理念不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成為落地的實踐。
4.
當然,“美食平權”的理念不僅僅應該止步于口腹之欲的滿足,北宋詩人張俞的詩中寫到:遍身綺羅者,不是養蠶人。在今天,農產品加工和消費,仍是區域分化最為鮮明的產業之一:在地域廣闊的農村生產,而大部分高品質消費則集中在城市。
讓食材生產者不僅能生產出好食材,也能消費得起好食材,是“美食平權”這一理念更高維度的社會價值。
鍋圈的朋友告訴我們,他們在云南、廣西等地的探訪過程中,也看到食材生產者的不易。鍋圈通過擴大采購規模,給食材的生產者們提供了經濟層面的支持,讓他們也感受到了公司發展帶來的社會價值。
在去云南采購野生菌的山路上,他們看到年僅三四歲的小姑娘穿著雨鞋跟隨父母上山采菌。云南今年雨少,菌子價格貴,他們一家人在山上尋找一早上,能獲得人均一兩百的收入。
鍋圈暢銷的鮮筍,原料分布在云貴川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百萬畝竹林輻射周邊近500個村落20余萬人,每年采筍季上山采筍的農戶超過10萬。鍋圈的筍類產品每年消耗小竹筍原料數萬噸,解決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大關縣等縣區及周邊200余個村落當地筍的滯銷問題,給當地2-3萬百姓增加年人均收入上千元。鍋圈在當地的筍產品供應商,則解決了當地1000余人的就業。
美食平權讓原本地域性的美食,變成了全國暢銷的網紅產品,推動商品銷量上漲的同時,也為更多當地百姓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機會。
在此基礎上,鍋圈也在嘗試更多扶農助農的新方案。今年七月份鍋聯合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中國農業大學縣域經濟研究中心成立的“鍋圈鄉村振興研究院”在京舉行啟動儀式。基于鍋圈前期積累的大量案例素材和實踐經驗,該研究院將致力于探索助農共富新模式,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樣本和路徑。
這讓我們在鍋圈身上看到了美食平權的進階版:那就是通過美食產業實現平權,用食品商業造福一方。這是科技文明的進步,是商業文明的進步,也是社會文明的進步。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