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和利潤,京東既要又要
來源/36氪
作者/董潔
經濟復蘇還沒等來,大廠的“降本增效”一刻也不能停。
8月16日晚間,京東集團發布了2023年Q2財報,本季度最大亮點來自經營利潤,同比大漲118%達到了83億元,遠超分析師預期。利潤釋放更多還是來自降本,曾多次拖累京東利潤表現的新業務,直接從去年Q2的凈虧20億,到本季度凈賺10億(主要來自資產處置),一擺之前的窘境。
履約、研發和一般行政的支出也在Q2繼續低位增長,遠低于營收增速的表現,都讓京東在這場緩慢的經濟復蘇中一點點攢下了利潤。
不過,這或許并不是京東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去年Q3財報會上,前京東CEO徐雷就表示,“今年(2022年)的利潤主要靠降本,明后年更多依靠增效,整個組織還有太多的效率可以提升”。可形勢嚴峻,巨大的不確定性還是讓京東把寶壓在了“降本”上。
“低價”策略和從4月份拉開的組織變革帷幕,目前看效果還有待檢驗。
重拾”低價“,京東想的是挖來增量用戶,不過本季度京東卻并沒有披露新增用戶數據。流量平權的效果倒是不錯,Q2京東的商家數同比增長了417%,其中絕大部分來自于中小POP商家。京東集團 CFO 單甦說,未來的目標是讓三方商家為京東貢獻 60% 的GMV。
但低價競爭對京東零售的利潤蠶食卻開始展現。Q2,京東此項數據從去年同期的3.4%下降到了3.2%,是過去6個季度的第二低。
推行“低價”之后,我們一直強調,京東需要解決一個核心矛盾:如何既讓消費者享受到“低價”實惠,又能應對潛在的營收增速下滑?管理層能否扛得住來自二級市場的壓力?
如今這個問題真實的暴露出來。7.6%的營收增速盡管略超市場預期,但遠低于同行和二季度網絡零售大盤的增速,這多少說明了“低價”這場戰斗的艱難。
對此,京東高層將之歸結為,“業務和商品結構的調整,疫情結束后消費緩慢回歸,以及疫情期間的高存貨等”,并相信通過供給的豐富,能在下半年將收入增速拉回雙位數。
不過這似乎沒有打消市場的擔憂,截至今早美股收盤,京東股價跌超3%。
01
“冰火兩重天”的京東零售
驚艷的利潤表現部分掩蓋了京東在增長上的“乏力”。
二季度,京東總營收達到了2879億元,同比增長7.6%,這要低于淘天集團同期12%的增速,也跑輸了網絡零售大盤10.8%的增速。具體到京東零售,其收入增速則只有4.8%。
罪魁禍首來自于日用百貨商品。二季度這一收入分項同比下滑了8.5%,仍未擺脫一季度失速(-8.7%)的趨勢,去年二季度全國“封城”帶來的高基數,以及疫情褪去,需求持續減弱,或許都是原因所在。但也有內部人士透露,在一季度,京東開始將部分日百自營品類轉為3P,這稀釋了部分自營的收入。
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商品收入則挽救了京東。前不久的管理會上,劉強東強調”在價格上,只要是影響京東品牌心智的品類,要 ‘堅決干架’”,這其中就包括 3C、家電等。二季度,京東在此項上錄得1521億元,大漲11.3%,在一季度這一數字還是下滑2.3%。
市場原本對此頗為擔心。相比餐飲零售,3C的復蘇進程本就滯后,而且二季度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投資還在持續下滑,這也妨礙了家電家居品類需求的釋放。
但今年的極端高溫天氣,成為了變量因素。618期間,包括京東、天貓在內的平臺,空調等家電類目的銷售都呈現了爆發之勢,這大大緩解了巨頭們的增長焦慮。但伴隨天氣漸冷,下半年這一勢頭或許很難維持。
核心零售低迷,物流和達達的表現則相當不錯。
本季度,京東物流錄得收入410億元,同比大漲32.2%,并實現了超5億元的經營利潤。不過,該分部業績主要靠德邦并表維持,下季度該影響將消失(德邦去年Q3開始并表),這一業務增速很可能會降至20%以下。在允許POP商家使用三方物流后,京東物流需要找到更多開源的方法。
達達則實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盈利。二季度它的營收達到了28億元,同比增長23%,其中京東到家占比64%,經調整凈利潤為840萬元,同比改善超過17%。
在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12個月內,京東到家的GMV達到了708億元,同比增長30%,而美團閃購同期的GTV預計在1600億,增速在50%上下。在即時零售領域,京東到家已成為美團閃購最大的競爭對手。
在經歷了防疫時的 “躺平做利潤”后,如今市場對國內電商公司的核心關注點,已經從利潤回歸到了成長,在這個邏輯下,京東想繼續用利潤來掩飾營收增長下滑,其實已很難再讓市場滿意。
02
“低價”推進的咋樣了?
收入之外,本季度市場關注的另一核心是京東零售利潤率的表現,這能變相證明京東在“低價”策略上的執行力度。
二季度,京東此項數據從去年同期的3.4%下滑到了3.2%,競爭的惡化趨勢在顯現。高達16.5%的營銷費用增速是主因,考慮到其他支出分項普遍維持在2%的增速,本季度京東在營銷上花錢如麻。
但這些錢真的都給到了“低價”補貼嗎?或許要打上一個問號。在去年Q4的財報會上,許冉就表示,“百億補貼”仰賴的是平臺、商家和供應商的共同努力,言外之意未來的補貼費用并非全有由京東一方承擔。
劉強東所希望也不是一味的低價補貼,而是一種可持續的、健康的低價戰略。他給出的策略是,通過優化履約成本“節省”出可以用于補貼的“經費”,以及通過規模效應讓商家在“降價的同時效益最大化。
這從上個季度的營銷開支上也看得出來——80億,同比未增反減,低于市場預期的88億。即京東不僅沒增加營銷投入,反而在收縮。
那本季度為何營銷費用大增了?除了一年一度的618,今年也恰逢京東20周年,618期間聲勢浩大的各式廣告營銷或許耗去京東大部分的廣告預算。
不過,“百億補貼”的進展還是有的。
知情人士透露,到8月初,京東百億補貼的商品池已經有17000個SKU,相比5月份多了3000個,“而且最近注入的商品大部分以品牌商品為主,這說明百億補貼對品牌商家的吸引力在加大”。
6月份時,情況還并非如此,當時大部分的商品還是來自低線品牌——京東內部將品牌等級分為L0—L6,戴森、蘋果等頭部品牌通常定級為L6,白牌或不知名品牌則一般是L0—L3。
剛推出百億補貼之時,對于L4以上的品牌,京東會給予現金補貼,L4以下的品牌大部分商品并沒有此類補貼,但商家可以直接提報秒殺價,如果被審核通過,則可以進入“百億補貼”,商家得到的權益是流量扶持(大盤的主搜扶持+板塊專區的扶持)。
除了流量和返傭,最近“百億補貼”出現的新變化是,參與的商家如果GMV或訂單量達到一定標準(比如月售達到3萬單或一定GMV),就會得到一個對等金額直接充到京準通的廣告賬戶,“金額大約是銷售額的千分之5”,上述知情人士告訴36氪。
不過,這對于商家的誘惑仍然有限。有商家就表示,現在京東“百億補貼”更多還是在采取追隨策略,他們發現當自己某款產品在友商平臺賣爆時,“如果提報京東百億補貼,大概率就會通過,但必須跟友商平臺同價。”
更多時候,京東會特意標注友商平臺最近一個月暢銷的細分類目的Top50、Top100,從而重點進行補貼。但久謙虛紀要8月初的跟蹤數據顯示,在可比的1700多個SKU中,京東價格上具有優勢的商品只有約400個。
這戳中了京東“百億補貼”的軟肋——有吸引力的商品,價格上沒競爭力;價格上有優勢的商品,卻不被用戶喜歡。
財報會上,京東高層對于低價策略的效果也沒有給出清晰的答案。
許冉只是表示,“百億補貼對用戶的購物頻次,跨品類的購物有積極的帶動,尤其對低頻用戶的激活有比較大的拉升作用”。眼下,這場關于“低價”的競爭似乎還有漫長的路要走,至少從目前看,它的難度超出京東的想象。
接下來京東要怎么走,許冉給出的答案是——回歸GMV、利潤和現金流。言外之意,寒氣逼人,穩定大于一切。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