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今年小餐飲這么難?
來源/餐飲老板內參
作者/余從
無人“看見”的小餐飲
正在生死線上掙扎
6天前,鄭州58度品質川菜館的馮老板,依照慣例將自己近期的商業心得錄下來,分享到短視頻平臺。不料,這條視頻一下成了他近期最火的內容,4700多個轉發,將近6000個點贊。
馮老板停車時即興錄的,他說:“給大家吃個定心丸啊,就是我們最近生意特別差,差得讓我懷疑人生。昨天實在忍不住了,我就給我身邊五六個平時生意特別好的朋友打電話,問問他們生意咋樣。一問哈,都差!都差!”
馮老板說這些話時是一幅開心的模樣,一直露出8顆大牙的飽滿笑容,“哈哈哈哈說明不是我們自己的原因,大家一塊差一塊幸福啊,所以大家也沒必要發愁”。
評論區一位同在鄭州的火鍋老板表示“看了你的視頻,我好像也平衡了”,一位安徽的老板表示“自從降溫后,店里簡直沒有生意,聽你這樣講心里好多了”。
國慶假期后,餐飲行業進入淡季,日子難捱成為不同區域、不同品類餐飲人近兩個月共同的心聲。
企查查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全國餐飲企業共吊銷105.6萬家。
存續的餐飲企業中,很多也是在咬牙堅持。一位在溫州經營川菜館子的老板表示:10月生意就很慘淡了。11月開頭,生意差到不想理店。還在堅持,就是因為馬上過年了,總不能回村過年讓別人議論。
和眾多小餐飲人親歷的苦澀形成反差的是:餐飲行業穩步復蘇的大盤數據。
據11月15日,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10月份餐飲收入4800億元,同比增長17.1%,其中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1205億元,同比增加18.0%。1-10月份,餐飲收入41905億元,同比增長18.5%,其中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10941億元,同比增長18.8%。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官網
頭部餐企的財報數據也非常好看。
上半年,海底撈多項經營數據同比大幅提升,取得營業收入188.9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持續經營業務收入增長24.6%;凈利潤22.6億元,創上半年業績新高,已接近2019年全年凈利潤。
今年前8個月,西貝營收已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創始人賈國龍預估本年度整體營收也會超過2019年的62億元。
星巴克發布截至2023年10月1日的2023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在中國市場,星巴克2023財年全年收入30億美元,同比增長11%。
今年餐飲行業整體處于“弱復蘇”的態勢中,具體表現出不均衡、有溫差的現象。為什么弱復蘇不均衡的部分,會體現出大企業特別好、而小餐飲更難了的局面?
頭部餐飲向下
“小餐飲”面臨著更大壓力
在分析原因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什么是“小餐飲”。這里的“小”指的并非是門店面積小、用人規模少,而是指品牌開店數量少,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的品牌勢能。
如,只開了一家店,但占地面積四五百平的火鍋店、燒烤店是小餐飲;再比如開在學校和社區門口、在飯點會大排長隊的是小餐飲;當然,還有那些本身就以較低的成本入局,抱著用“開店”代替“上班”,開出典型“小店模型”的也叫小餐飲;甚至搞一個小推車,扯塊布寫上品牌,也算得上小餐飲。
眼下,這些小餐飲正在面臨著“生死之困”。
他們的頭頂,是賽道大連鎖品牌價格的不斷下壓,他們的腳底,擠入了更多新入局的從業者。小餐飲的生存空間正在被一點點蠶食。
先是頭部向下,“小餐飲”面臨著更大餐企給到的壓力:
這里以幾個頭部品牌的典型案例說明。
海底撈在人均120元的時候,周邊許多人均70元、主打性價比的火鍋店,因為其客群定位的不同,還有生意能做,部分生意還不錯。
現在,海底撈便宜了,財報顯示,2018年,海底撈突破100元客單價后,2020年最高漲到過110.1元,后又一步步降價,2023年上半年回落到102.9元。同時,海底撈在今年9月份還開出了人均70-80元的火鍋子品牌“嗨撈火鍋”。
嗨撈不賣服務,賣性價比。有著海底撈“嫡長子”身份,從一開始便備受關注,有海底撈做背書,再加之高性價比,生意不可謂不好。
一方面是海底撈本身的降價、另一方面還有更具價格優勢的子品牌競爭。當卷服務的海底撈開始卷價格,原本價格帶的火鍋店生存空間便會更加稀薄。
快餐也是同樣的道理。
西少爺在今年打出了“全線產品降價”的口號,原本價值40元的套餐“面+饃+飲”/“粉+饃+飲”在降價后只用19.9元;還有麥當勞推出的“10元吃飽套餐”、“自帶杯咖啡免費喝”等活動;肯德基推出19.9元“漢堡+薯條+可樂”的OK套餐……
當大連鎖餐飲品牌價格下沉到20元以內時,消費者大概率不會去門口的小店吃15塊錢的蓋燒飯了。
頭部品牌可以利用自身多年建立起來的供應鏈優勢,憑借品牌的大規模去犧牲一定的利潤走量。餐飲品牌財報對于“品牌犧牲利潤走量”這一點有著更直觀的體現,即利潤沒有隨著銷售額的上漲而有很大的波動。
內參君在之前的文章中就闡述過這個觀點:“當肯德基都開始做下沉的時候,原來那些下沉市場的品牌又該怎么辦?”
底部餐飲擁堵
小餐飲被兩頭擠的“喘不過氣”
再是底部向上,“小餐飲”也面臨著更小“新手”的壓力:
相信開店的老板們都有這樣的感受,今年的小餐飲多如過江之鯽。
小餐飲開店數量猛增有多重原因,和餐飲行業現金流好、政府對于餐飲行業的政策支持以及就業壓力大都有一定的關系。尤其是這兩年夜經濟的繁榮,在政策的支持下一二線城市開出了許多“市集”、“夜市”,街頭巷尾出現了許多推著小車的擺攤人。
他們擺攤的品類也非常全面,從最近大熱的罐罐烤奶,到受眾廣且操作難度低的淀粉腸;甚至出現日式地攤燒鳥和關東煮、法式地攤牛排;更多的還是中式地攤串串、地攤麻辣燙……
大量攤位的出現,也給許多周邊餐飲店老板造成了困擾。有不少老板表示“我們原來可以賣中午、晚上兩餐飯,但現在只能賣一頓午餐。”
“因為一到晚上,整條街兩旁的人行道上都擠滿了攤位,就在我的門店旁邊。因為他沒有房租,只掙個辛苦錢,一份炒面,他賣6塊,我賣8塊5,大家就會吃更加便宜的。晚上時段,門店的客流基本上就降為零。”
除去小攤位會搶占部分門店的生意外,小餐飲還面臨著入局者眾的競爭壓力。
數據是最好的佐證,企查查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全國餐飲累計新增注冊量為350.1萬家。去年同期(2022年1-10月)新增注冊量為287.5萬家,去年全年新增了329.9家。
也就是說,今年前10個月的餐飲新增量已經遠超去年全年。
之前內參君有為大家分析過,很多“外行人”在今年放開之后都看準了餐飲這門“來錢快”、“賬面上現金流強”的生意,在今年放開后,3-5月這132.7萬入局者大多以“小白”為主。
部分餐飲“小白們”為了搶占生意客流,猛打價格戰,如前段時間上了央視新聞的“火鍋店推出39.9元5葷5素”,還有“0.99元代50”、“9.9元代100”等賠本生意。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市場競爭,也讓其他小餐飲者倍感壓力。
所以,今年的餐飲格局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了“兩頭擠”的態勢,頭部往下壓,底部又擁擠,許多小餐飲就這樣被沒了。
什么時候恢復常態?
現有格局又會持續多久?
對于今年餐飲行業競爭倍加激烈的新格局、新生態,許多老餐飲人認為:今年餐飲難的原因在于更加謹慎的消費習慣遇上大批量的新入局者,新餐飲人“亂拳”加上頭部的價格戰,攪動餐飲生態,于是餐飲行業呈現出浩浩湯湯的開店潮,之后再出現一波一波的閉店潮。
這樣特殊的餐飲變動時期什么時候結束,什么時候恢復常態?不同的餐飲人有不同的看法。
鄭州58度品質川菜館的馮老板表示,“按照慣例的話,(恢復)估計要到臘八左右了。因為每年的11月份生意都是特別淡,整個復蘇一般都是臘八之后,臨近春節了,生意慢慢慢慢復蘇”。
但依舊有人抱著“僥幸心態”入局來做小餐飲,“10月、11月,我們這邊倒下了一批餐飲店,位置好、轉讓價格還優惠。這是一個好的機會,等這批入局者出局之后,就能‘趁虛而入’。”
內參君認為:餐飲開閉店的浪潮也許在今年之后會出現一個更加平穩的趨勢,開店和閉店都不會這么激烈。
但今年餐飲變化之下,深層次的消費趨勢,在未來會越來越顯著。可以看見的是,消費者消費支出更加謹慎,但是對餐飲消費的體驗要求更高。能盡早積蓄內力、突破自我、茁壯生長的品牌,是更早恢復到生意紅火、持續盈利的品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