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餐廳,用“拒絕預制菜”討好顧客
來源/餐企老板內參
撰文/月半
“反預制菜”成為一眾餐廳新標簽
如今,越來越多的餐廳和品牌開始反對預制菜,強調“現炒”。
在北京朝陽區慈云寺商圈,一家新開業的“長沙現炒蓋碼飯”餐廳成為周邊白領的新寵。土墻、木桌、喜字瓷碗,墻上張貼著“猛火現炒,激情澎湃”的字樣,充滿了湘菜的熱辣氣氛。同時,“絕不預制”四個字明晃晃地出現在C位,表達著老板的態度。
店就在街邊,一到中午,不少附近上班的白領相約而至。“菜炒的頗有湖南風格,原料切得細、鍋氣夠、辣味足,確實能吃出現炒滋味。但價格確實也不便宜,一份辣椒炒肉48,蓋飯也得36元,作為普通小館子性價比不高。”一位顧客坦言。
內參君發現,在大眾點評上搜索“預制菜”或“預制”相關話題,會有幾種成為規模的情況:
1、出現“不是預制菜的飯店”這類搜索關鍵詞,且搜索結果還不少。比如定位在北京,“不是預制菜的飯店”有114722個結果,而年夜飯預制菜有190833個結果;同時,“拒絕預制菜”也有34053個搜索結果,并成為顧客可為餐廳貼上的評價標簽。
2、一些餐廳推出的菜品和套餐,會明確標注(不做預制菜)。比如京城小江南餐廳,推出的干豆角燒肉2人餐、臭鱖魚3-4人餐以及雞汁蒸白魚雙人餐,均有明確標注。甚至在備注里寫著“北京蒼蠅館子,老板不忘初心不做預制菜”;廣州花都蜀八婆鮑魚雞煲蝦也推出“含拒絕預制菜招牌土雞煲”;甚至連一些婚宴,也提出“拒絕預制菜,順德廚師現做”……
3、“現炒”餐廳越來越多,其中不少打出了品牌,甚至成為了網紅品類。現炒蓋碼飯、現炒痛風粥、現炒自助美食、現炒私房菜、現炒鐵鍋雞、現炒小碗菜等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冒頭。似乎這屆餐廳在起名的時候,都愿意加上“現炒”二字。
當然,一批現炒餐廳確實廣受歡迎。比如湘辣辣現炒黃牛肉風靡北上廣,成立不過兩年時間,已開出超過40+直營門店,并且還在以每月3-5家的速度增長;一道好菜超級現炒主攻江蘇一帶的快餐市場,人均消費38元,連鎖門店超過160家;勇大廚現炒木桶飯也有150+門店;還有干鍋局·現炒干鍋、炒面告白現炒意面……均已形成連鎖布局。
這兩年,“地攤風”餐飲成為網紅品類,而“現炒鍋底”也殺出重圍,成為一股新勢能。
與“現炒”相對應的,則是預制。
很明顯,“拒絕預制菜”成為了一眾餐廳的新標簽,而“現炒”也成為了不少餐廳新的攬客“籌碼”。頭部快餐品牌包括南城香創始人、魚你在一起創始人,也曾公開表示過——“我們不做預制菜。”
一提“預制”就急眼的顧客
和“被迫澄清”的餐廳老板
為啥餐廳們紛紛舉起反對預制的大旗?
歸根結底,預制菜總是“激怒”顧客,餐廳也挺怕。
過去的一年,是預制菜不平凡的一年,多個熱搜事件,將“預制”架在火上烤,也成為了年度燙嘴話題。比如“6000元一桌的婚宴里七成是預制菜”、“袁記云餃被曝是預制菜”、“預制菜進校園”。
“快餐坪效之王”南城香創始人汪國玉說自己堅決不用預制菜的時候,引發了巨大的爭議。不少網友冒出來“打假”,甚至尋找出一系列的“佐證”,比如“親眼看見廚師撕開包裝解凍”等。
類似的爭議似乎從沒停息過,而爭議的根源在于——顧客端和餐廳端,對于預制的定義、理解不太一樣。顧客高喊著“拒絕預制菜”,其實更多想表達的是拒絕“料理包”預制菜,拒絕科技與狠活;但廣義的預制菜,是“半成品”,包括一些日配的凈菜、半加工菜,底層邏輯是“最大程度保留新鮮度”,同時提高效率,也提高食安標準。
比如南城香,不用預制菜是因為采用了“供應鏈鮮配模式”,新鮮食材在其中央廚房內進行加工,再依托冷鏈物流,將產品統一“鮮配”到門店。這種模式,既保留了食材本身的“新鮮”,同時極大地實現了降本增效。根據汪國玉的透露,在不漲價的前提下,南城香的食材成本已經降到27%左右,甚至可能還會繼續降低。
圍繞“預制”,做餐飲的B端市場是接受的,畢竟,想要實現規模化擴張,對標麥肯跑出體量,沉溺于“現做”的情懷中很難真正突圍。但對于C端消費者,價格(預制菜憑啥賣的貴)、品質(科技與狠活)以及對預制的理解偏差,都給了其反對的理由。
老板們心里門兒清:無預制,不經營。預制不等于預制菜,而預制菜也不等于料理包。
畢竟,非要深究,餐廳贈送的小咸菜還是“預制”的呢。
對此,新零售專家鮑躍忠坦言:餐廳撇開預制菜,是一個偽概念,餐廳抵制不了預制,而且,未來預制菜一定會在餐飲中起到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從餐飲發展的長遠來看,預制菜對于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效率會產生很重要的作用。
“反預制”較真起來逼瘋老板
大部分餐廳將其作為營銷手段
從經營的角度來看,不做預制這件事,模式重、效率低,肯定是有代價的。
比如快餐現炒,門店一般會安排七八個甚至十幾個廚師,讓這一本身毛利率就不高的品類更是“捉襟見肘”,除去人工、房租、食材、管理成本,老板所剩的就更少了。同時,對廚師的要求很高,出品不夠穩定是常事,讓品牌難以快速復制連鎖。
高舉“沒有預制菜,全靠猛火炒”旗幟的北京新晉網紅“蓋碼幫”,配置了4名湖南廚師,全店56個座位,高峰時間翻臺率4輪左右,每個廚師大火猛炒,一道菜出餐大概要2分鐘。根據相關媒體報道,廚師的薪資在1W-1.2W之間,這個價格相比一些連鎖快餐的廚師薪資還是高出去一截的。加上強調“新鮮”,店里設計了“空運”提示,老板自述,每天的食材有3成來自長沙市場,其它食材則由廚師親自去菜市場采購。
一套操作下來,各項成本都不低,難怪一份小炒黃牛肉蓋飯賣到48元。這樣的價格,一部分擁護者表示“值”,因為足夠珍貴;同時也有一部分人覺得“還不如添點錢吃瀟湘閣”。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餐廳們不斷強調“現炒”、“現做”,或者把“不做預制菜”作為一個重要的賣點,其本質是不賣“料理包”。
這其中有幾個微妙的因素:
1、現做,更有價值感。現炒餐廳往往強調的是鍋氣和新鮮,這些元素的加持下,產品顯得更為精貴,即便價格略貴于同品類餐廳,也能夠獲得顧客的理解。相反,沾上“預制”,似乎從一開始就被貼上標簽,或多或少都需要接受顧客在價格維度的挑剔。
2、現做,讓品牌甚至創始人更有“調性”。在梳理資料時我們發現,現炒餐廳也呈現出不同的狀態。有誠惶誠恐型,特意在產品解說后加上“現炒”二字,覺得不夠“盡興”,那就再加一段備注,表達老板的初心;也有態度激烈型,一副“革命者”的叛逆姿態,立場堅定,高舉大旗,“大字報”滿屋貼。當然,這其中也不排除一些餐廳想以此博眼球,表達自己的與眾不同。
3、現做,滿足了消費者的階段訴求,可以理解為一種“營銷戰略”。餐廳之所以這么做,主要是為了迎合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恐懼。特別是在“談預制色變”的非理性心態下,“撇清關系”成為一些餐廳的階段性戰略。
小結
關于“預制菜是不是豬狗食”,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這個話題猶如燙手的山芋,誰要成為出頭鳥,誰就要挨“槍打”。
像南城香、魚你在一起、小女當家、鄉村基這類頭部快餐品牌,依托先進的供應鏈體系+模塊的標準化,已探索出一套成熟的現制模式。
而更多高喊“不做預制菜”的餐廳,比如那些深受小白領喜歡的“長沙現炒蓋碼飯”,一方面在品質、效率、體驗中尋找平衡,另一方面用這個定位,努力迎合著敏感的顧客們。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