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明星餐飲“退場”,百億學費驗證出的市場教訓
出品/職業餐飲網
作者/壽文彬
市場是一個巨大的金礦,只要你有本事,隨時可以從里面掘出幾十上百億的財富;
市場也是一個巨大的吞金獸,如果你不符合它的規律,就算往里面砸幾十幾百億進去,可能也冒不出一個泡。
熊貓不走、虎頭局、謝謝鍋,這幾個餐飲行業創新的代表,曾幾何時都是行業的明星網紅企業,備受市場和資本的追捧,高峰期都拿到數億的投資,高達幾億幾十億的估值。
可以說要錢有錢、要名有名、要人有人、要流量有流量、要勢能有勢能,風光無限,手握大把優質資源,背后還有一群聰明的資本腦袋加持。
如今卻幾乎一一落下帷幕,成為累累尸骨。背后失敗的真因到底是什么?又有哪些教訓值得我們復盤啟發?
且聽一一道來,也歡迎大家補充探討。
01
熊貓不走蛋糕:
“模型沒跑通,連鎖一場空”
熊貓不走的模式,簡單來說就是O2O的模式,線上下單線下交付,不開線下門店,把開店的成本打下來,用在到家配送的體驗上,并在儀式感的交付上做深做透,一句話表達,就是“有只熊貓來跳舞”。
從消費者的角度就是你線上點個生日蛋糕,雖然可能比別家貴個幾十塊錢,但多了一只熊貓給你跳兩三分鐘的舞,讓你的生日多了一點快樂和儀式感。
聽起來好像都不錯,但它的問題根源其實就隱藏在它的核心優勢上,就是“成也熊貓,敗也熊貓”。
因為沒有這只跳舞的熊貓它可能根本就出不了圈,也根本無法裹挾到這么多的資本,但它敗也是敗在這只跳舞的熊貓上。
為什么?
因為:
1、場景單一。
就是說這只跳舞的熊貓把這個品牌給定死在單一場景里了,也就是說沒有過生日需求的時候,基本也就不會去熊貓不走買任何其它產品了。
2、需求低頻。
生日蛋糕這個品類,基因上就天生需求低頻。因為一年也就過一個生日買一個蛋糕。這就導致這個生意,天生復購率就低,跟消費者鏈接的觸點密度太稀。
一年可能才有一次鏈接,這就決定了其根本無法沉淀出品牌,從而需要靠不斷拉新來獲客維持,從而造成獲客成本極高。
3、低客單。
有只熊貓來跳舞,這種情緒的體驗價值,其實只對一部分普通大眾有吸引力,而普通大眾的客群基數,消費預算和消費能力都有限,這就造就它的客單高不到哪去,一單也就一兩百塊錢。
4、低復購。
把核心競爭力建立在送歡樂的情緒價值上,就好比把房子建立在沙漠上一樣。因為人性是喜新厭舊,人的情緒閾值是越來越高的,且各有所好,這就造就嘗個鮮,體驗一次后,新鮮感就沒了,也就沒有動機再多付這幾十塊錢去反復的看這只熊貓公仔跳舞了。
5、運營太重。
一個一兩百塊錢的蛋糕,從工廠,到門店,到顧客家里,這個模式必須要自己的員工去配送上門,并且給顧客跳舞還要統一培訓,而且經常還是一天只集中在晚餐這單一時間段配送。
這種依靠人力的非標服務,隨著規模的增加,背后的各種培訓成本,運營管理成本,配送成本等,都是呈幾何倍數的熵增。
結論就是,在一個低頻的賽道里,切單一場景、單一需求、低客單、低復購、高獲客成本、高運營成本,滿足消費者既要又要還要的人性。
這些特性,就決定這是一盤顧此失彼,旺丁不旺財,賠錢賺吆喝的生意,規模越大虧得越多。
換句話說,就是盈利模型其實根本就沒跑通,結局早早就注定了。
所以,只有不斷靠資本吹泡沫來輸血續命,從而造就整個企業的戰略導向,經營導向,被迫滑向to資本。核心的競爭力是靠不斷跟資本,講互聯網O2O模式的故事來擊鼓傳花,企業經營導向也就自然圍繞著資本的KPI增長指標,從而騎虎難下,只有蒙眼狂奔,一條路走到黑。
再加上,口罩這幾年,到家的業務基本都是長時間停擺,疫情過后,整個經濟也在下行,需求在萎縮,這些主打消費升級,以情緒價值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都面臨一個跟時代脫節的問題。
再加上,這種切單一場景的模式,本身就沒有什么壁壘,可替代性高,別說海底撈,現在好多類似慫火鍋、破店、烤匠等正餐品牌、酒店餐飲等,都在發力生日場景,從而也大大分流了熊貓不走的市場份額。
這就是為什么創始人會鋌而走險,在疫情期間,做出大張旗鼓進軍一線城市,舍命狂奔城市的原因。
有時候不在局中,不知什么叫身不由己。
其實,每個人在每個階段,做的每一個決策,都是在他當時的認知、能力、資源等各種現實情況下,權衡利弊后的最優解。任何人都不能站在今天這個時間節點,以一種上帝視角去批判指責那個時候的別人,這是不道德的,很多事情總結到后面,歸根結底還是,時也運也命也而已。
總結一下,就是這個模式的創新,既沒有提升行業效率,也沒有降低供給端的成本。并且其所創造的這點情緒價值,不管是從消費者角度,還是品牌方自己的角度。雙方所付出的成本和獲得的價值都不成正比。本身就是一個雙輸的模式。我在四年前內部就說過,背著這么重的枷鎖,掙扎這么多年,其實不如早死早超生,這何嘗又不是另一種解脫。
一句話總結,創意,替代不了戰略。
戰略不能建立在一個不確定性的情緒價值上。
02
謝謝鍋:
“模型和渠道不匹配,喪失核心競爭力”
火鍋這個賽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賽道,賽道本身沒有任何問題,核心是如何找到這個戰略突破口,用什么樣的差異化價值切入,以及如何構建出核心競爭力的問題。
謝謝鍋這個品牌失敗的真因,一句話總結:就是戰略混亂,模型和渠道不匹配,把一個下沉市場的模型直接搬到一線商圈。
謝謝鍋的模式,是又賣火鍋,又賣烤肉,又賣奶茶,又是酒吧,相當于一店四開。
整個品牌戰略極其混亂,核心價值也不清晰。商業模式更混亂,運營上是又笨又重,整體感覺就是什么錢都想賺。
整體品牌的表達也是混亂不堪,沒有核心主張,創意有余,策略不足。感覺是那種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確實很想去迎合年輕人,奈何確實不懂年輕人的感覺,典型的運營思維的產物。
你可以理解為,他是把一個下沉市場三線城市的模型,直接搬到一個一線城市的A類商圈,還以為自己是在創新。
它這個模型的邏輯能夠成立的前提必須是,房租低,人工低,強需求,弱競爭的下沉市場,依靠全時段、強運營能力來滿足周邊復合需求,才能成立。
而又開在一個在寸土寸金的一線城市,在一個供大于求,市場極度細分的A類商圈,在一個極度紅海的火鍋賽道。你跟個大雜燴一樣又笨又重,又沒有任何清晰獨特的價值,也沒有任何消費者選你的購買理由,其獲客效率就極低。
其次是總成本擺在這,又沒有任何效率上的優勢,價格就必然拉得老高。價格高東西做得多就必然做不好,這就造就其性價比低,沒有市場競爭力,從而復購率又低。
這個模型其實根本就不成立,早期這點業績其實都是靠渠道和概念營銷打折,燒錢燒出來的產物,根本經不住市場的檢驗。
并且還沒起點浪花,就火急火燎地想證明自己,高舉高打的進軍全國,從而早早地就把資源耗干耗凈,無力回天。
一句話總結,這個項目從還在老板腦子里就已經注定了失敗,因為底層邏輯就不通。
03
虎頭局中式點心:
“資本的裹挾下用力過猛,至剛易脆”
虎頭局新中式點心,產品主打中點西做,其實虎頭局在產品上還是做出了一些創新的,品牌上主打國潮牌,其整個品牌的營銷打法也是可圈可贊。
它的問題其實也是:
1、品類小眾、低頻、非剛需、無成癮性、低復購。
這就注定是一個小生意,做不成奶茶那樣的規模,也根本值不了這么多錢。
2、模型沒有跑通。
靠前期渠道和營銷拉來的一點流量,造就了嘗鮮打卡性的虛假繁榮,不是真需求,單店模型就沒有真正跑通,
然后就高唱高打,進軍全國,所以,過程中稍微遇到一點波折,就極其脆弱,沒有抗風險能力,從而造就資金和節奏沒有平衡好,一沖就垮。
3、駕馭不了組織和節奏。
一個高速發展的企業,都是一邊開飛機,一邊造飛機,人員都是快進快出,極速擴充。根本沒有時間慢慢磨合組織系統建設和文化沉淀。對于很多初創團隊來說,很多時候根本駕馭不了一個這樣一邊快速奔跑,一邊臨時搭建的千人團隊。
其次,是在資本狂歡的裹挾下,很容易把創始團隊的欲望給放大并扭曲。從而造就一上來就用力過猛。
一用力過猛,就必然帶來極強的功利心和控制欲,從而就會造就一個人過度地只關注結果而忽略過程。
而過程中如果稍微出現一點細微的障礙和波動,就會極大地影響他的心性,和期望的落差。從而導致各種臭招亂招,以至于軍心大亂,共識動搖。以及各種患得患失,內耗內斗, 推功攬過,自相殘殺,分崩離析,最終導致各種動作節奏變形。四分五裂,一地雞毛。人性的惡一覽無余,根本沒有回旋的余地。
一言語之,就是至剛易脆。
所以說,做什么都要松弛一點,淡然一點。慢點來,凡事留有余地,讓子彈先飛一會兒,敢為天下后,往往還更有韌性也更容易成事。
這就叫,戰術上要身入其中,戰略上要置身事外。
其實,虎頭局如果在關鍵節點能踩腳剎車,把該關的店關掉,把人員精簡,回過頭重新調模型。把現有的產品線砍掉一半,再從盧溪河或者鮑師傅的產品結構里,直接拉一半經過市場驗證過的經典產品來填補。再推出一個戰略性大單品。像塔斯訂、徐記海鮮一樣掛羊頭賣狗肉,或許可以死里逃生,扭轉敗局,只不過,人生沒有如果。
最后:
寫這篇文章,不是想批判什么。畢竟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唯一的價值就是希望能通過別人撞得頭破血流的經驗,復盤總結出一點點我們自己的認知,并引以為鑒,
總結一下:
1、這些網紅明星案例的倒下,也宣布著一個時代的落幕,那個浮躁、投機、流量,充滿各種神話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了。
2、選品就是選命,品類天生不平等,有些品類基因上的缺陷,是無法靠后天來彌補的。
3、餐飲是一個很傳統的行業,是一個守正大于出奇的行業。沒有那么多哥白尼式的顛覆性創新,有的都是勤勤懇懇,日復一日的深耕。
4、模型,模型,模型,模型沒跑通,連鎖一場空。
5、資本是把雙刃劍,它是一個放大器,可以迅速催熟催大一個企業,但也可以迅速的吞噬一個人的欲望,扭曲一個人奮斗的心態和意義。
6、回歸,回歸,回歸,回歸商業的基本規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創造獨特的顧客價值,三者至少要取其一。
最后,在一個成王敗寇的商業世界里,我個人認為,他們雖然失敗了,但雖敗猶榮,依然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都尊敬。
因為至少人家綻放過,體驗過,用自己的真金白銀,頭破血流,換來了我們大家的商業教訓和市場真理,驗證了市場的不可知和不可為,雖敗猶榮。
同時,也遙祝他們能早日涅槃重生,東山再起。畢竟,人生不就是一場體驗嘛。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