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啃下“最后一公里”,快遞末端競爭再起?
出品/聯商網
撰文/文一
拼多多在快遞末端“最后一公里”布局加速,已獲國內多地快遞驛站經營許可證。
近期,《聯商網》從國家郵政局政務服務門戶網站獲悉,拼多多旗下多多買菜運營主體——上海禹璨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悄然獲得了快遞驛站業務經營許可。
信息顯示,2023年9月21日,上海禹璨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獲得了上海市郵政管理局頒發的開辦服務站經營快遞業務(信件除外)許可證,品牌名為“拼多多驛站”,有效期至2028年9月20日。
此外,除了上海,拼多多旗下注冊的南京禹璨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山東禹璨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廣西禹璨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山西禹璨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湖南禹璨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也已經接連拿下湖南(長沙、郴州、衡陽)、廣西(南寧)、江蘇(徐州、無錫、南京)、山西(晉中)、山東(濱州、淄博、濟南)等地的快遞驛站經營許可證。
《聯商網》以“禹璨信息”進行關鍵詞檢索,共檢索出971個末端網點信息,對應的是拼多多驛站所在地。
國家郵政局規定,經營快遞驛站必須進行備案,備案主體需取得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獲得許可證意味著拼多多正加速進入快遞末端服務領域。
01
拼多多為什么需要驛站?
從消費端來看,消費者對商品履約服務越來越敏感。電商行業發展到今天,競爭不再是單純的價格戰,如何更好地服務消費者更為重要。對于商家、消費者、平臺和物流方來說,“最后一公里”的服務體驗不可或缺。
2022年2月開始,拼多多旗下多多買菜在發展社區團購業務的同時,瞄準了快遞代收業務,并與三通一達、極兔、郵政等快遞公司實現對接,打通了快遞簽收環節。此舉意在提高物流效率并降低運營成本,同時提升末端服務體驗。
業務拓展初期,多多買菜通過“千人地推”和“高額補貼”等方式開展快遞代收業務推廣,推出包括3000元入駐補貼、包裹補貼每天最高500元、免費短信與智能語音通知、送PDA與打印機等在內的優惠措施吸引更多代收點入駐。這也表明,拼多多希望以線下代收點方式,打通最后一公里,擴大快遞末端布局。
國金證券研報顯示,截至2022年5月底,多多驛站日快遞代收量已達3000萬單。同一時期可比較的是,申通5月份日均單量為3300萬單;順豐5月份日均單量為3000萬單。
整體來看,拼多多驛站提供的快件代收服務,并非是傳統驛站服務。它給驛站經營者提供了一個多多買菜門店端應用,從而開展快遞代收寄服務。
一般情況下,在傳統驛站經營中,每有一個包裹進站,都要給平臺方約0.5元的抽傭。拼多多驛站則只提供軟件,不抽傭金。通過整合多家快遞代收寄服務,消費者在提菜的時候可以順便取快遞包裹,獲得一定的便利性。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方面曾表示,將開發“新物流”技術平臺,采用輕資產、開放的模式,專注于通過技術為商家和用戶提供解決方案。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也曾表達過一個觀點,傳統以規模和效率為主要導向的競爭有其不可避免的問題,這實質上隱晦地點出了電商平臺比拼方向:物流、商品質量與服務口碑。而拼多多需要補足倉儲、物流短板,擴大服務體驗。
如今,雖然拼多多將更多精力投入到Temu上,重倉海外,但多多買菜雖有所調整,但仍是其戰略級項目。今年1月,有消息傳出“多多買菜關停本地生活業務”,拼多多相關負責人則回應稱,多多買菜旗下的本地生活業務已關閉,多多買菜項目正常運營。
多多買菜與拼多多的農業本色高度協同,從線上買菜業務來看,農產品及農副產品是拼多多以往增長最快的品類,其已經打通從種植、生產、流通到消費的全鏈條,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
物流方面,早在2022年,多多買菜就已經能夠提供物流流轉時間不超過24小時的快速配送業務。通過與極兔快遞、順豐等快遞公司合作,拼多多的物流履約能力進一步得到提升。
而從多多買菜來看,社區團購靠近居民消費,有著天然的流量入口優勢。而推出拼多多驛站快遞代收等業務,則是在物流末端“最后一公里”上,通過整合線下網點既有資源,擴大末端流量入口,進而擴大業務、提升服務。
如今電商行業的價值競爭除了商品本身,更看重的是服務和體驗。關注長期價值將是市場玩家們的必由之路。從整體來看,末端網點作為直連消費者的最近終端渠道,所承載的價值的難以替代。將社區團購場景與快遞場景相融合,甚至是擴大相關體驗服務,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是應勢之需。
不過,快遞末端代收市場競爭較為激烈。此前,快遞價格戰下,派送費進一步被壓縮,而相關企業推出的免費送貨上門、降價促銷等方式,使得競爭尤為白熱化。
02
快遞末端的大蛋糕怎么分?
作為電商物流的延伸,在快件包裹不斷提升,以及消費便捷度新需求下,目前我國快遞末端市場仍處于上升發展期,快遞驛站的密度還遠遠沒有飽和,從市場增量上來看,空間仍然廣闊。
雖然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快遞大國,但快遞“最后一公里”仍然是難啃的硬骨頭。在末端配送服務方面存在“三難”(基層快遞點經營難、快遞員派件難、消費者收件難)問題。
而快遞驛站是末端配送派件到家的最后環節,能夠解決“最后100米”的派送問題,它也降低了快件丟失率,提升快遞員配送效率,提升運力能力。
目前,快遞驛站主要分為電商平臺自營驛站、快遞公司直營店和第三方代收驛站三種類型。第三方代收驛站以菜鳥驛站為代表,數據顯示,目前菜鳥驛站已建成17萬個站點,日均處理包裹量達8000萬。快遞公司直營店以中通兔喜、韻達快遞超市、申通喵站、圓通媽媽驛站為代表,電商平臺自營驛站主要以京東快遞為主。
不過,由于無法當面驗貨,未經客戶同意擅自投遞到驛站等情況時有發生,傳統快遞驛站帶來的使用體驗仍受到詬病。
此前,《聯商網》曾隨機選擇了10位消費者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最近的一次網購消費中,10位消費者中僅有2位收到了快遞員發送的確認短信,其余并未收到任何提醒。“如果不看電商平臺物流信息,我都不知道我的快遞已經到了,還被放在了驛站”,一位參與調查的受訪者告訴《聯商網》。
不過,未經消費者同意的入站寄存等行為也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一個普遍日常場景是,由于快件積壓,如果不及時配送,快遞員會面臨投訴、扣薪,為了降低與收件人時間差帶來的損失,他們往往選擇投遞到驛站,這也是基層快遞員的眾生態。
但在快遞末端“最后一公里”服務上,也會面臨“取件碼”之爭,不少平臺通過末端網點基礎設施建設和數據技術能力開發,把取件碼的發送、留存、查詢權限留存到了自身體系內。而從傳統驛站的業務構成來看,一方面是向快遞站點收取傭金,另一方面是借助快遞末端巨大的流量優勢,進行二次變現。而第三方代收寄軟件平臺也會與其他平臺的末端網點資源形成交叉,從而不斷形成競爭。
實際上,競爭的背后,也體現出快遞末端配送服務漏洞和服務的缺失,同樣也涉及到快遞企業、驛站經營者、平臺、消費者之間的多方利益博弈。
在商品支付到交付環節,往往有著末端物流體驗困擾。今年3月1日起,新修訂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實施,新規明確,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未經用戶同意,擅自使用智能快件箱以及快遞服務站等方式投遞快件的行為屬于違規,最高將處以3萬元罰款。
這對于消費者來說,是一個利好,但對于快遞末端競爭來說,需要仔細思考和應對。今年1月,中通“兔喜生活”將小程序升級為“兔喜生活+”,以快遞驛站為基本盤,橫向拓展,加入了餐飲團購等本地生活內容,而這些打法與其他快遞末端服務平臺別無二致。
如今,快遞驛站之間的競爭已經十分激烈。不少平臺都在不斷拓展末端網點,加大市場滲透。
《聯商網》此前曾分析,如今的電商行業競爭,已經從流量轉向供應鏈以及前端服務,構建起物流服務優勢,不僅是自身的護城河,也是降本增效的最大利器。一個很明顯的益處是,建設物流服務能力能夠完善自身上下游、前后端體驗,還能夠擺脫外部制約。
隨著拼多多下場,市場競爭將迎來新格局。雖然快遞末端競爭會更加激烈,但一個健康發展的行業,企業一定是盈利的,消費者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服務體驗。從這也可以看出,要想勝出,最終比拼的還是服務力。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