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巢上市,為什么受傷的是菜鳥?
來源/鋅刻度
撰文/陳鄧新
圖源/豐巢官網
快遞江湖,又起波瀾。
日前,智能快遞柜提供商豐巢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募集所得資金將主要用于擴展并優化豐巢智能柜網絡、加強增值服務的服務能力和范圍等。
這意味著,豐巢正式開啟赴港上市之路。
電商高退貨率,意外“催肥”了豐巢?豐巢與菜鳥,昔日有何恩怨?止步IPO的菜鳥,如今到底怎么樣了?
01
電商高退貨率,坑了商家肥了快遞柜
為了解決快遞末端配送問題,智能快遞柜應運而生。
2015年6月6日,順豐、申通、中通、韻達、普洛斯5家聯手成立豐巢,拉開了智能快遞柜大戰的序幕。
彼時,豐巢、速遞易與e棧三足鼎立。
豐巢沒有選擇與對手死磕,而是在資本助力之下,先后吞下e棧與速遞易,市場占有率一舉超過70%,達到了“一家獨大”的目的。
灼識咨詢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5月31日,豐巢的智能快遞柜網絡由33萬組豐巢智能柜組成,共計約2990萬個格口,服務范圍覆蓋全國20.9萬個社區。
豐巢的業務范圍
如此一來,豐巢甚至成為智能快遞柜的“代名詞”。
更為重要的是,豐巢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到柜寄件需求增長遠遠快于到柜取件需求,佐證了電商高退貨率。
2021年起,為了改善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主流電商平臺紛紛加碼運費險,而隨著運費險的普及,消費者沒有后顧之憂,無形中也推高了退貨率。
2021年至2023年,豐巢消費者智能交付服務所寄送的包裹數量從1.14億件增至2.33億件,增長了104.39%;該項服務的營業收入從1.49億元增至10.2億元,增長了584.56%。
智能快遞柜的運作流程
不難看出,電商高退貨率,坑了商家,肥了豐巢。
盡管如此,豐巢依然不能高枕無憂。
其一,高退貨率不利于商家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電商平臺的良性競爭,回歸常態是大概率的事情,豐巢的消費者智能交付服務成長空間是有限的。
其二,《快遞市場管理辦法》從2024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規定;未經用戶同意不得擅自使用智能快遞柜,違規將被處罰,對豐巢以及整個智能快遞柜行業來說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隱患,為業務增長蒙上一層陰影。
其三,近年來豐巢切入儲物柜、社區團購、本地生活服務等賽道,但探索多元化成效不太明顯,盈利難的問題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從實際效果來看,豐巢2021年至2023年凈虧損分別為20.71億元、11.66億元、5.41億元,想走出“賠本賺吆喝”的困境,依然任重道遠。
02
赴港IPO,豐巢向左菜鳥向右
需要注意的是,豐巢赴港上市,不禁令人聯想到菜鳥。
2017年6月1日,菜鳥與順豐的矛盾爆發:菜鳥率先指責順豐主動關閉豐巢的數據接口,而順豐則回擊菜鳥故意挑事,“菜鳥基于自身商業利益出發,要求豐巢提供與其無關的客戶隱私數據,此類信息隸屬于客戶,豐巢本著‘客戶第一’的原則,拒絕這一不合理要求”。
一時間,雙方劍拔弩張。
一名市場人士告訴鋅刻度:“當年,菜鳥打通了包括速遞易在內的多個智能快遞柜物流信息,卻在順豐把持的豐巢這里碰了釘子,菜鳥只能獲取自家生態體系內的快遞數據,無法為全平臺的用戶服務。”
企查查的數據顯示,在這場紛爭中站隊菜鳥的申通、中通、韻達集體退出了豐巢,順豐進一步擴大了話語權,順豐創始人王衛在豐巢的表決權最大。
圖源:企查查
最終,豐巢成為菜鳥的“意難平”。
更為關鍵的是,阿里巴巴“1+6+N”變革之后,菜鳥IPO成為快遞行業最大的焦點,不承想被撤回上市申請,并要約收購菜鳥少數股東的股權和員工已歸屬的股權。
這意味著,菜鳥IPO再無下文。
對此,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直言:“集團首要目標是要在電商領域獲勝,需要恢復市場份額推動業務增長。”
言外之意,菜鳥自身發展最大化不再是唯一的考核目標,與淘天、阿里國際等兄弟部門協同發展、共同擴張才是重中之重,謀求的是整體商業價值最大化。
一言以蔽之,菜鳥不能單飛。
這么一來,菜鳥不能得到資本市場的助力,步伐也有所放慢,關于此從業績就可見一斑。
2024年第二季度,菜鳥的營業收入的增速為16%,而第一季度的增速為30%,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滑;其中,經調整EBITA(息稅前利潤,為“凈利潤+所得稅+利息”之和)為6.18億元,同比下滑了30%。
圖源:菜鳥官網
與之對應的是,順豐、極兔、京東物流依然向上的勢態。
譬如,京東物流2024年第二季度的凈利潤為20.256億元,同比增長475.95%,已連續5個季度實現盈利,經營利潤率更是創下上市以來新高。
再譬如,順豐2024年第二季度的凈利潤為28.95億元,同比增長17.87%,已連續6個季度實現盈利。
03
打價格戰,是一個好主意嗎?
業績的背后,則是菜鳥沖擊中高端面臨嚴峻的挑戰。
2023年6月28日,菜鳥推出自營的菜鳥速遞,瞄準的是中高端快遞市場,與順豐、京東物流正面交鋒。
不過,中高端快遞市場對品質的要求更高,考驗著物流企業的供應鏈效率與底蘊,在此方面菜鳥短時間仍需要補課。
快遞市場穩健增長
想當初,菜鳥為了提速發展,采取了整合模式的打法,將重資產交予“三通一達”,自身側重輕資產,到了后期幡然醒悟加碼基礎設施,但差距依然肉眼可見。
“Tech星球”報道,一位菜鳥速遞快遞員配送覆蓋區域大概是順豐的兩到三倍,菜鳥速遞的網點密度相對較小,單個網點覆蓋的區域面積也更大。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菜鳥在全國擁有的倉庫數超過230個以及5.3萬名快遞員,同期京東物流的倉庫數超過1600個,一線員工人數超41萬名。
貫鑠資本CEO趙小敏表示:“菜鳥畢竟有一段由輕資產轉向重資產運營方式的經歷,對于車輛、園區建設、道路體系和網絡倉儲覆蓋都還需要一段時間來發展。”
此背景下,菜鳥選擇打“價格戰”。
以同城配送為例,菜鳥入局之后,在廣州、上海核心城區實現同城半日達,只面向B端商家,每單首重6元、續重1元/KG,價格只有順豐的一半。
須知,價格戰是一把雙刃劍,掌握得好所向披靡,一旦失控就會出現“沒有最低,只有更低”,上演劣幣驅逐良幣的一幕。
圖源:黑貓投訴
這也是為什么提倡“打價值戰,不打價格戰”的緣由。
更為麻煩的是,菜鳥速遞的出現,不啻于捅了擁躉的“三通一達”一刀,也令菜鳥與其關系從錯位競爭變成同位競爭。
由此一來,如何平衡雙方的利益,考驗著阿里巴巴管理層的智慧。
總而言之,豐巢赴港上市,須證明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與如何應對不確定性,而與其有歷史瓜葛的菜鳥,則須練好基本功以及在中高端快遞市場成功占據一席之地。
那么,豐巢與菜鳥雙雙有課要補。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