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年輕人,瘋搶泡泡瑪特
出品/真故研究室
撰文/梁湘
這半年,大陸潮玩品牌泡泡瑪特在中國臺灣(以下簡稱臺灣)爆紅。年輕人狂抽盲盒,熱門IP商品秒空、黃牛蹲店爆買,大陸在過去幾年已經看膩了的畫面或橋段,在臺灣重現。
前幾年,由于大陸對盲盒消費降溫,一度導致泡泡瑪特營收減速,市值從最高的1500億港幣跌到不足300億。但拜出海利好等,從今年年初起,泡泡瑪特市值一路止跌回升,如今已重新突破千億港幣大關。港澳臺、泰國等海外市場,從2021年占泡泡瑪特總營收的不足1%,成長至29.7%,成為點燃泡泡瑪特生命第二春的引擎。
01
臺灣同胞瘋搶泡泡瑪特
泡泡瑪特在臺灣有多紅,看看當地媒體標題就知道。
“上千粉絲瘋狂搶購,泡泡瑪特臺灣首店插旗信義”
“Lisa曾開箱,黃牛價翻倍”
“排隊三個半小時,只為一個Labubu”。
圖源:當地媒體
粉絲愛愛愛,黃牛搶搶搶,連銀發族也被動員起來,風雨天替黃牛黨代排,要的就是盡可能手速拿到原價版的熱門IP潮玩,轉手就是一道橫財。
在當地電視媒體的鏡頭轟炸前,一位小哥手拿泡泡瑪特兩大禮盒淡定揭秘,一盒小的才要400多新臺幣,但黃牛黨轉手一賣就1480新臺幣,直接漲1000(合222元人民幣)。大盒轉手更是直接漲4、5000新臺幣(5000新臺幣合1114元人民幣)。
圖源:當地媒體
因為粉絲和黃牛互搶,臺灣同胞之間還不惜為了潮玩互嗆。
兩個月前,泡泡瑪特位于臺北的西門町旗艦店,粉絲和黃牛之間的激烈爭吵就一度引來警方,店方不得不臨時關門營業。
圖源:當地媒體
有民眾指,爭吵系黃牛請阿嬤代排,臨近店家開門時,黃牛和阿嬤互換位置,引發眾怒。更有大姐直接謊稱店內有朋友代排,直接插隊,沖進店內。
店方本也拿出對策:店門口蓋手章,并手寫號碼序列,可于平日營業時間下午一點后登記入場,一個號碼可享免費進店一次。結果根本不管用,眼見難平眾怒,只好叫來警察來協助解決糾紛。
其實,泡泡瑪特在臺北西門町的旗艦店,早于去年12月29日開業,首日營收就高達1140萬新臺幣(合254萬人民幣)。今年迎來第二火,部分原因要拜韓國女團BLACKPINK成員Lisa等藝人宣推所賜。Lisa在社交媒體Ins上連續三天曬出與泡泡瑪特IP Labubu(由中國香港設計師龍家升設計)的合影。要知道,她的Ins粉絲過了1個億,比泰國總人口還多出3000萬,隨即展現出強大的帶貨能力。
今年第二季度, Labubu在越南電商渠道大賣20萬美元,較第一季度暴漲665%。在泰國,Labubu成了中泰民間旅游紐帶,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泰國人來華旅游、順便搶購。
說起泡泡瑪特臺灣火爆情況,臺灣本地網友其實也是有的懂,有的懵,有的則是霧里看花。
在當地媒體報道中,有人表示是受Lisa帶火影響,也來跟風;有人只是覺得泡泡瑪特的產品單純可愛,明知盲盒是個坑也要往里跳;有的就是認知到部分熱門IP的收藏價值,為了轉售圖利。當然也有人買了才發現, “哈,泡泡瑪特是大陸品牌”。
圖源:當地媒體
據泡泡瑪特2024年半年報披露,包括香港、臺灣在內的東亞市場,今年上半年營收達4.7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53.7%,收入占出海總營收的35.4%,僅次于東南亞41.1%的市場份額。
02
泡泡瑪特填補了寶島的啥
在文化發展過程中,臺灣因社會經濟開發時間較早,在流行文化輸出上一度占有相對優勢,除了影視綜藝、演唱音樂外,也包括潮玩文化。這一波泡泡瑪特進入寶島市場引發正面反響,也讓研究文創產業的人士有諸多思考。
據長期研究互聯網產業變遷、以及Z世代消費文化發展的觀察人士陳程表示,今年上半年,有一群臺灣青年企業家到廣東考察當地消費零售市場,就有人主動提出,要去泡泡瑪特的門店掃貨。7月時,更有臺灣業者借來北京出差期間逛泡泡瑪特,一次性掃貨4萬新臺幣(約8920元人民幣)抱回家。
他直言,潮玩文化雖然在日本、中國香港、臺灣地區發展較早,“但現在大陸明顯在文創設計、品牌影響力等方面,疊加市場規模,再搭上出海浪潮興起與大量推出在地化商品系列,已經占據更多優勢,走得更往前了。”
據介紹,潮玩在臺灣更多被叫公仔,“公仔”這個詞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的港澳,伴隨世界動漫產業興盛而發展。
80年代,臺灣地區玩具業發展并大量出口,為后來寶島文創產業發展積累下工業基礎。90年代,港澳的公仔文化開始傳入臺灣,加深了潮玩文化的內涵發展,并成為如今臺灣文創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很多去臺灣旅游的人應該會有印象,臺灣大街小巷常有很多動漫實體形象作為城市藝術來進行街頭妝點,早期陸客團去臺灣,也常常被攤位上歷史人物的公仔形象所吸引,儼然實體公仔已經成為臺灣公共社會文化的一部分。
在寶島,潮玩文化受日本動漫文化影響頗深。在泡泡瑪特進入臺灣之前,在年輕人比較活躍的臺北西門町等街區,日本最大的動漫商品連鎖店安利美特(Animate)的海外首店,就設在這里(2000年開設)。在日本國內,安利美特的連鎖店超過100家,它銷售的產品不少是動漫周邊IP,但產品形態比較多,從CD、DVD、書籍到游戲等應有盡有。
圖 | Animate店內內景
臺灣本土市場也有自己的潮玩商店,比如Jinart(2001年成立),是一家起源于臺中、集潮玩、文具、日常雜貨于一體的綜合店,水果刺猬是這家企業的代表作之一;還有臺灣最大的玩具品牌野獸國(2010年成立),是一個提供美系電影周邊的店鋪,它也是迪士尼、漫威、皮克斯、環球影業和華納等電影業者在臺灣的代理商。據當地媒體報道,2023年野獸國營收為11億新臺幣(折合2.45億人民幣)。
圖 | 水果刺猬
從臺灣文創產業發展來看,寶島潮玩文化發展較早,從文化創作到商業操作,已成為流行的新興產業,既有影視動漫周邊,也有本地原創新IP,市場有一定受眾,民眾對新事物、新IP接受度廣,不過市場規模難以放大,畢竟人口總數只有2300萬。
泡泡瑪特與臺灣既有潮玩產品的供給相比,基本上全是角色IP,但在陳程看來,設計的多元化、風格化與內涵的豐富性,拿到臺灣市場還是有較強的競爭力,再加上泡泡瑪特目前在臺開設的十余家門店,大多選址在薈聚青年潮流的城市商圈,這也改變了許多臺灣年輕人對大陸文創文化以前只有“土味”的刻板認知。
其次,臺灣年輕人對這類潮玩產品帶來的“療愈經濟”也有共鳴感。這幾年,越來越多的當地民眾使用抖音、小紅書,再加上許多日韓偶像藝人,也紛紛在社交媒體上打卡泡泡瑪特,這都很容易讓大陸的年輕社區文化,通過屏幕就在語言相通的臺灣落地生根,泡泡瑪特很多IP背后的人設與個性的商業設計,對于很多臺灣鐵粉來說已經十分熟稔。
當然,也有人不忘互相調侃,在盲盒的消費以及投資投機增利上,兩岸都有共同的社會土壤。目前大陸對盲盒的無序消費已經出臺了相關規范,但在臺灣還處于野生生長狀態。
在陳程看來,泡泡瑪特在目前臺灣的潮玩文創市場,“應該可以說,是提供了一種設計與表達上的情緒新風格,對潮玩愛好者來說,多了一種選擇。”
03
海外的火給內地帶來輸入型增長
這幾年,泡泡瑪特積極出海,無疑是為尋找發展增量。據披露,截至2024年6月30日,泡泡瑪特港澳臺及海外門店達到92家(含合營),機器人商店達到162家,接下來的營銷觸點有望進一步增加。
在海外市場的蓬勃發展中,其實也給泡泡瑪特在大陸的發展,提供了一種“輸入型增長力”。當然里面有好也有灰色地帶,后者突出表現在海外的需求,給大陸的黃牛黨帶來了一波賺錢機會。
圖 | 泡泡瑪特財報披露的海外市場發展狀況
來自北京的90后小歪,入坑盲盒兩年,在泡泡瑪特上的投入已經超過5萬元,家里擺滿了各類IP的潮玩玩偶。
這段時間,LABUBU特別火的時候,小歪在逛亦莊、雙井等泡泡瑪特實體店時,也會遇到前來掃貨的泰國人。這種需求倒先沒有刺激到他,但深深刺激到了北京的黃牛黨。
他表示,最近北京潮玩資深玩家都認識一個名叫“秋秋”的人物,是圈內的知名黃牛。秋秋很有商業頭腦,泡泡瑪特有些限定款盲盒僅在朝陽公園泡泡瑪特主題樂園發售,秋秋就發動公園里的一些大爺大媽,每個給二三十元辛苦費,去幫他排隊搶貨,然后他再高價售出。
圖 | 位于北京朝陽公園的泡泡瑪特主題樂園
LABUBU的火熱期,單個盲盒官方99元,端盒6個就差不多600元。秋秋就以900元的價格大肆收購囤貨,轉手以超過1200元一套的價格賣到泰國。據說,秋秋本人曾在某日發朋友圈表示,自己一天就賺了30萬元。但真相不得而知。
CRYBABY(哭娃)也是泡泡瑪特爆紅的系列之一。在玩家群里得知補貨信息后,小歪用了20多分鐘在小程序各店狂刷,終于搶到了兩套端盒。
單價79元的CRYBABY盲盒,端盒一套6個474元,進入黃牛市場價格可以賣到700元。小歪一放上交易平臺,兩套就被搶掉,自己平空賺了452元。
“我還處于那種搶到了還舍不得賣的那種狀態,對盲盒是發自內心的喜歡。但不得不說,商家的一些機制也助長了更多資深玩家轉型為了黃牛,把它變成了可以賺錢的工具。”小歪說。
小歪的案例,或許也能給到更多觀察人士一種啟發。當泡泡瑪特越成功出海,可能越能給內地黃牛黨、或者資深玩家帶來一波機會。當然這并不值得提倡,但這種現象客觀存在。
不管怎么說,出海重新給原本故事已經不再性感的泡泡瑪特,帶來了新一波增長的動力。
泡泡瑪特CEO王寧在他與知名商業記者李翔的對談實錄《因為獨特》里提到,2023年提過 “海外再造一個泡泡瑪特”的目標,希望海外收入達到泡泡瑪特在2019年上市時的水平,這需要海外實現100%增長,結果今年上半年(2024年)的增長就達到200%,提前幾個月就實現了目標。
這也給更多機構投資者帶來了信心。2023年第二季度,重倉泡泡瑪特的基金數跌至8支,顯示出當時看衰的市場情緒。但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持股基金數已飆升至62支。
泡泡瑪特在圈內圈外,明顯又重新“活躍了起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