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根達斯還是不夠貴
出品/有數DataVision
撰文/趙瑜
2017年,哈根達斯中國以一己之力,撐起母公司通用磨坊冰淇淋業務的一半收入;到了2025年,哈根達斯將要出售中國門店的傳聞甚囂塵上。
雖然通用磨坊第一時間否認了出售計劃,但無法否認的是哈根達斯快被擠走的事實。
過去一年,哈根達斯一改千禧年間的昂揚姿態,在全國范圍內關停了81家門店。財報上的數字和冰柜里的溫度,說不清哪個更冰冷。
前有門店總數已達1695家的DQ在快速擴張,后有蜜雪冰城靠2元冰淇淋大殺四方,近幾年擠壓哈根達斯生存空間的不只是同類品牌,更是包括茶飲在內的一切冷制品。
激烈圍剿中,新貴鐘薛高已經倒下,冰淇淋老錢仍在掙扎。
沒落的貴族
2025財年三季度,通用磨坊的凈銷售額同比下滑5%,CEO Jeff Harmening公開表示這屆中國消費者不行:“哈根達斯在華店鋪的客流量,出現了兩位數百分比的下滑。”[1]
大部分海外品牌業績差,都和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脫不了干系。但哈根達斯的經營情況惡化,是個全球性問題。
過去五年,通用磨坊的相關營業收入5年內從8.2億美元下滑至7.2億美元。手握北美市場經營權的雀巢也是大哥莫笑二哥,相關業務的銷售額三年下滑近10億瑞士法郎。
作為第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海外消費品之一,哈根達斯從1990年代起就保持著高端定位。時至今日,哈根達斯在中國雙球9.89美元的定價也是全球最高。
巔峰時期,全球900家哈根達斯門店有400家在中國,年均銷售額增長率高達23%,每年為哈根達斯提供超50%的利潤。
1998年,時任亞太區副總裁Pedro Man曾將哈根達斯的定位描述為“如同勞斯萊斯之于汽車”。但從實際經營來看,哈根達斯的定位其實更接近保時捷,即“買得起的奢侈品”。
創始人Reuben Mattus在1961年創辦公司時,為了避免陷入低價內卷,另辟蹊徑生造了仿冒丹麥語H?agen-Dazs,充分拿捏了崇洋媚外的美國消費者。
哈根達斯早期的路邊攤位
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前,哈根達斯曾針對分銷規劃展開調研,得出了“中國人更喜歡在店里吃冰淇淋”的結論。時任通用磨坊國際業務主管Chris O'Leary也認為:“與西方國家的休閑冰淇淋店不同,中國的冰淇淋店被設計成奢華的空間。” [2]
同時,哈根達斯在1997年就創造性的發現了送禮場景在中國巨大的商業價值,針對性推出了哈根達斯月餅,銷售額一度占據中國市場營收的28%。
和星巴克類似,哈根達斯的經營高度依賴線下門店,通過類似“第三空間”的營造拉高產品附加值,從而提升溢價。同時,哈根達斯門店選址多位于中高端商場一樓入口,隔壁不是LV就是Gucci,客觀上提高了身價。
另一方面,哈根達斯會在零售渠道大量鋪設專屬小冰柜,堅決與其他平價雪糕劃清界限,長期維持了定位高端的品牌形象。
早年間,哈根達斯需要頂著高昂的運輸成本和高達93%的進口關稅,從海外引進原材料。但隨著中國經營規模的擴大,哈根達斯的生產加工也逐漸本地化,考慮到其高昂定價,利潤率非常可觀。
《激蕩三十年》中曾引述過一段往事[3]:2005年6月,深圳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羅湖分局接到舉報,前去搗毀一家號稱為哈根達斯代工冰淇淋蛋糕的黑作坊。結果執法人員尷尬的發現,這家無牌無證的地下作坊,確實是哈根達斯的授權加工廠。
在《Business Today》一篇2012年的報道中,哈根達斯的經營策略被精確的點破:在中國,哈根達斯沒有與其他冰淇淋公司競爭,而是與奢侈品牌結盟。
這個策略本身沒什么問題,只是在中國,哈根達斯和星巴克遇到了同一個對手:奶茶。
被奶茶擠走
2015年,哈根達斯在上海南京西路步行街開了一家咖啡店,隔壁就是星巴克。
按照公司高管的解釋,哈根達斯意在打破自身作為甜品店的單一形象,轉變為“一個大家愿意在這里度過時光的社交空間”。以往紅色系的裝修風格也調整為咖色系,全方位向星巴克看齊。
哈根達斯咖啡店
哈根達斯在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其他冰淇淋,反而是星巴克的星冰樂。上世紀90年代,星巴克推出星冰樂產品線,并與Dreyer's合作推出冰淇淋產品,極大沖擊了哈根達斯。此事在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的自傳中亦有記載[4]:
到了7月(1996年),甚至還沒向全美一萬家便利店全面鋪貨,我們就超過了哈根達斯的銷量,而我們幾乎還沒打什么促銷廣告呢。
2015年后,國內的新式茶飲來勢洶洶,全方位跟哈根達斯形成對壘。哈根達斯也清醒地意識到,奶茶會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雖然咖啡店只開了一個,但大部分門店都低調上線了酸奶和咖啡品類。
新式茶飲利用了茶葉本身回甘的特性,使其易于與任何輔料搭配,絕大多數產品的本質,都是以奶茶為基底,添加不同的配料。同時,新式茶飲用先泡茶和新鮮水果,把奶茶的定價區間提高到了30元左右,與哈根達斯逐漸靠攏。
這種大牌與白牌之間的“合理溢價”,也促成了新式茶飲最大的變化:門店選址從街邊變成了購物中心。
對購物中心來說,無論是哈根達斯還是喜茶,一個重要的角色是引流。奶茶雖然缺少類似“第三空間”的屬性,但受益于數字化工具和季節影響,坪效和經營效率更高。
伴隨奶茶品牌的飛速擴張,在購物中心的黃金位置,喜茶和奈雪實質上取代了DQ和哈根達斯這兩個難兄難弟;在寫字樓,星巴克的隔壁坐滿了它曾經的學生。
重慶國泰廣場,喜茶緊挨哈根達斯
換句話說,哈根達斯也許無意與奶茶競爭,但客觀上被奶茶拉進了同一條跑道。無論是產品開發空間還是經營效率,哈根達斯都難以和奶茶抗衡,只能一退再退。
2017年,北京王府井APM的哈根達斯門店,迫于業績壓力搬至負一層;2019年,鄭州國貿商業區一樓的哈根達斯,將門店讓位給喜茶后,同樣搬到了負一層;2020年,泉州浦西萬達的哈根達斯門店,直接將2/3的面積割讓給剛入駐的喜茶。[5]
門店經營難以為繼,哈根達斯的策略是轉戰零售和電商渠道。
2022年,哈根達斯成立哈根事業部,試圖打破過去門店為主的封閉體系,整合餐飲、零售、電商等多個渠道,并重點發力商超和便利店的分銷網絡。次年,哈根達斯又進一步將重心投向美團、盒馬等即時零售。
但由于季節變化、供應鏈成本等客觀因素,冰淇淋本身是一個線上化率很低的即時性消費品。直到2021年,冷飲的線上銷售滲透率僅達到20%左右。由于與星巴克類似的空間屬性,導致哈根達斯在渠道與經銷網絡的建設相對薄弱。
而在補齊零售欠賬的同時,哈根達斯又遇到了一個嶄新的問題:奶茶的大眾化。
還是不夠貴
2022年,喜茶率先將產品價格帶降至15-25元區間,奈雪緊隨其后推出9-19元“輕松系列”,新式茶飲自此與35元定價揮手作別。
包括喜茶在內的大部分新式茶飲品牌,誕生之初都立足于產品創新和門店裝潢的高端化,在購物中心成功取代了DQ和哈根達斯的位置。
但這種高端定位其實不可持續,原因在于受眾與經營規模的擴張。
除了一些特許經營商品,幾乎沒有消費品可以一邊擴大受眾規模一邊漲價。更高的消費頻次往往對應著消費群體對價格敏感度的提高。奶茶低價化的目的是適配更大消費群體,而規模的擴張又會推動成本的下降。
因此2022年后,越來越標準化的制作工藝、加盟制主導的高速擴張、進入產業鏈上游壓縮原材料成本,成為了咖啡和奶茶品牌心照不宣的發展路徑。
星巴克是咖啡與茶飲大眾化最大的受害者。2024年3月,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還在堅稱不會打價格戰,并表示:“我樂于接受當今的競爭,競爭正在讓千千萬萬的人認識咖啡。”[6]
競爭確實讓大家都知道了咖啡,遺憾的是大家把星巴克給忘了。2024年,瑞幸先后在總門店數、單季營收、年營收上超過星巴克,成為中國咖啡市場的帶頭大哥。
2025年,星巴克對星冰樂、冰搖茶、茶拿鐵等十余款產品降價,平均降幅5元。這是星巴克進入中國市場以來首次放下高端情結。看起來很突然,其實很合理。
星巴克用數十年的時間說服消費者接受了“第三空間”的敘事,并借助咖啡的“空間溢價”維持高利潤率,但這種經營思路與現制飲品的大眾化相背離。
同一語境下,哈根達斯的定位更加尷尬。
由于哈根達斯被奶茶“拽進”了同一個細分市場,目標受眾與市場定位高度吻合,那么當奶茶逐漸大眾化,競爭重心從產品開發轉向標準化語境下的擴張時,哈根達斯也會被裹挾,并被拉進一個自己并不適應的競爭環境。
今年以來,哈根達斯零售產品多次進行“4件6.5折、2件7.5折”等促銷活動,并在門店推出9.9元咖啡用來引流。
然而,哈根達斯的王牌產品線冰淇淋,并非一個能快速做大規模的品類。
作為一種冷凍乳制品,冰淇淋的供應鏈特征和低溫酸奶非常接近,保鮮期短、冷鏈成本高,還多了一個容易化的劣勢。低溫酸奶想進家樂福這類商超渠道,往往要多付5-8%的渠道費,原因就在于高損耗率。
哈根達斯冰淇淋在運輸過程中需要保持-18℃至-25℃的低溫環境,以確保其口感和品質。為此,哈根達斯不僅要在前期支付高昂的冷鏈運輸成本,同時也需在倉庫和門店端承受更大的儲存與運營壓力。
這種情況下,哈根達斯想在供應鏈管理和門店規模上對標奶茶品牌,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
所以,哈根達斯可以用9塊9的低價咖啡引流,但冰淇淋產品只能依靠組合優惠短期折扣,降價空間十分有限。
這也是為什么大部分冰淇淋和酸奶要么走平民路線,經銷商批量出貨;要么定位貴族飲品,靠高定價覆蓋供應鏈管理成本。
2024年,意大利冰淇淋Gelato以10%的增速突破120億元市場規模。Gelato平均每杯價格30-50元,部分品牌的售價甚至超60元,但憑借手工現制、低糖低脂等賣點,站上了消費主義的潮頭。
如此看來,哈根達斯的當務之急,是尋找幾種只在歐洲(非巴爾干歐洲)生長的原材料,且(不知什么原因)產量極其有限,輔以盡可能生僻的產品名(羅曼語族為宜),用目前兩倍的價格,賣給不想被東方明珠塔掃射的消費者。
畢竟貴總是有貴的道理。
參考資料
[1]時代的眼淚,哈根達斯也不香了?投資界
[2]Haagen-Dazs had done its homework well for China,Business Today
[3]激蕩三十年,吳曉波
[4]將心注入,霍華德·舒爾茨
[5]雪糕刺客橫行,哈根達斯失寵,時代在線
[6]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我們不是在進行價格戰,但我們會聽市場的聲音,第一財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