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電寶企業,其實都是地推公司
兩年凈利潤超2億,怪獸充電招股書的披露,讓外界吃驚不已,這個“年輕”的行業原來如此“暴利”。
與此同時,在社交媒體上搜索“共享充電寶”的關鍵詞,會看到用戶對它漲價的吐槽:在電影院、景區出現4元、5元、6元一小時的價格,已經是常態。有代理商透露,在一些酒吧、KTV等場所,1小時價格能夠達到10元甚至更高。
不得不承認,經歷了2017年40天融資11筆的高光時代后,過去三年略顯沉寂的共享充電寶行業,如今再次引起了熱議。
“2021年是一個收割之年。”艾媒咨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告訴深燃,“共享充電寶行業2021年有較大的機會和市場,因為疫情,有相當一部分的玩家會退出市場,釋放出一部分份額出來。”
雖然有錢可賺,但隱憂依存。這個準入門檻越來越低、盈利模式相對單一的行業,伴隨競爭加劇,在最重要的點位之爭(搶奪線下商戶點位)中,入場費和傭金成本越來越高,內卷愈加嚴重。
這是典型的地推驅動、銷售驅動的行業,地推業務人員能占到八成左右,行業的內卷幾乎直接落到了地推員身上。有從業者表示,過手的流水大的像天文數字,但最終真正落到企業口袋里的,就只有針眼那么大,而這筆錢怎么賺,“在一個場地里,如果有三家同行,要想快速收回成本,只能拉高價”。除了不斷搶占地盤、“收割”用戶,行業新的增長曲線在哪里,也成為不少從業者最大的困擾。
漲得多,不一定賺得多
“共享充電寶搶錢?!”“打工人的錢真好賺!”近日,社交平臺上的網友對“沉默的共享充電寶”開啟了吐槽模式。
深燃通過地圖搜索發現,以北京為例,頭部幾家企業,一般情況下為免費租借5分鐘,逾期1元/小時,但是在機場、電影院、景區等地方,則出現了1小時4元、5元,半小時3元等價格,每天的封頂費用,則是20元、30元不等。若用戶忘記歸還,則會被扣除99元的押金費用,當作用戶購買充電寶的費用。
來源 / 高德地圖
共享充電寶為何紛紛漲價?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這個行業究竟靠什么賺錢?
目前,共享充電寶在一二線城市以直營為主,而在三四線城市以及下沉市場,則主要靠代理模式。共享充電寶行業最重要的收入來源還是共享充電寶的租金收入,再刨除入場費和傭金以及折舊、人工費等支出,剩下的才是利潤。
以怪獸充電為例,其招股書顯示,上一年營收占比達96.5%的共享充電寶的租金收入,平均到每個充電寶頭上,2019和2020年的前9個月創造的收入分別為516和386元,由于疫情影響下降了25.2%。
從利潤的角度講,怪獸充電2019年凈利潤1.67億元,可用充電寶有454.27萬個,每個充電寶帶來的利潤在36.76元左右;2020年凈利潤7542.7萬元,可用充電寶在536.08萬個,每個充電寶的利潤在14.07元左右。單個充電寶創造的利潤在降低。
共享充電寶漲價之后全部變為了利潤,掉入運營商的口袋了嗎?實則不然。
從官方公眾號和小程序來看,“三電一獸”官方小程序以及美團充電寶都沒有明確的標價,而是指出“不同區域和門店計費規則不同”,用戶需要在掃碼租借時進行確認。
一位行業從業者表示,在具體的定價上,直營企業的規則限制會比較多,城市經理會在和商家的溝通中提出建議,由運營團隊方面根據城市營收、場地客流量等具體情況定價。而代理商,一般則是自己購買設備進行推廣,在和商家溝通進行定價決策上,則會有更多的自主權。
針對不同的場地,一家以代理模式為主的共享充電寶企業進行了大致A、B、C等級的劃分,其中機場、KTV等客流量較高的地方,屬于A級場所,所以定價較高。“在一些高消費場所,用戶看到充電寶的高定價,其實也不會感到意外。”該企業的銷售經理說道。
制圖 / 深燃
不同的商戶點位價格不同,人流量大的地方,共享充電寶的價格會更高,幾乎已經成了行業默認規則。在這個行業,最重要的支出是入場費和傭金支出,而往往定價高的地方,這兩項支出也會更高。一位行業人士透露,一家頭部共享充電寶企業與某全國餐飲品牌合作,一年的入場費會達到大幾千萬。
關于商戶分成,一位代理商指出,行業普遍情況是在45%-55%之間,現在街邊隨便一個小商家對分成的要求都不會低于40%。一個商戶里同時出現多個共享充電寶品牌的現象也不是少數。
怪獸充電直營模式下會向合作伙伴支付入場費,并按照比例向其支付傭金,這兩筆費用大約占充電寶收入的50-70%。代理商模式下,怪獸充電會按月向其支付傭金,一般占充電寶收入的75-90%,由代理商再去給商戶分成。
“在這個行業,過手的流水大的像天文數字,但最終真正到手里的,就只有針眼那么大。”自2018年加入共享充電寶行業做銷售管理和市場營銷的張南說道。
再不漲價就晚了
漲價的背后,是利潤不夠分,是行業競爭日趨激烈。
共享充電寶這個行業自誕生以來,憑借著其服務模式相對較輕,準入門檻較低以及容易復制等特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選手加入進來。據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充電寶相關企業數量已經達到了2600多家。“前兩年在深圳寶安附近隨便一個工業園里,都能找到一兩家做共享充電寶的企業。”張南說道。
行業跑到2019年,“三電一獸”4家企業的頭部格局基本形成。據艾瑞咨詢相關報告,中國共享充電寶行業歷史雖短,但已經有幾個相對較大的參與者,行業的前四名參與者在2020年的總收入占該行業總收入的83.1%。據其招股書披露,怪獸充電為行業第一。
但不容忽視的是,從艾瑞咨詢報告中市場占有率的數據看,過去三年間,頭部幾家的市場占有率此消彼長,已經開始了某種程度上的“內卷”。同時,2020年高調重啟共享充電寶業務的“攪局者”美團以及一批二級梯隊的選手也來瓜分市場份額,比如云充吧、搜電、倍電、速綠等選手也吸引著行業人士的關注。
“內卷越來越嚴重了!”張南在2020年底離開這個行業時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現如今,更是有企業銷售經理在招商時說:“用戶對于使用共享充電寶的習慣已經養成,柜機只要能投放出去,就不用擔心會虧損。”他說,在A類商戶點位投放一臺充電寶柜機,一個月左右便能回本,而B類場所大概2-3個月便能回本。
“但在一個場地里,如果有三家同行,要想快速收回成本,只能拉高價。”張南說道。
用戶習慣或許已經養成,但真正的行業壁壘還沒有建立起來,當門檻越來越低,很多代理商會直接購買機器,到店鋪進行推廣,甚至很多商戶會主動直接在淘寶等平臺購買共享充電寶柜機放在店里。
尤其是2020年疫情給行業帶來了重創,頭部企業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小電創始人唐永波在一封員工信中表示:“公司收入已經驟降到冰點,加上5000多名員工的工資,以及供應鏈和各地辦公租金費用等多項支出,公司正面臨考驗。”
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企業為了快速回血,漲價便是最簡單最有效的一種方式。
殘酷的商戶搶奪戰
在西北地區從事共享充電寶行業的林北,在2019年搶占市場的時候,為了合作更多的商戶資源,他那一年幾乎沒有在凌晨1點前入睡過。
如今,點位之戰依然是行業最重要的競爭方式,這是一個地推驅動、銷售驅動的行業,地推業務人員大概能占到八成左右。 以怪獸充電為例,截至2020年9月30日,怪獸充電有4848名員工,其中,業務開發人員(以地推人員為主)占比86%,有4170人,其他銷售和營銷人員則有462人。
“2020年下半年,搶商戶點位的動作是非常明顯的。”張毅告訴深燃。2020年受疫情影響,線下場景處于低谷期,但是隨著下半年疫情防控成效凸顯,線下活動逐漸開始活躍起來。
這個市場足夠大,但又極度分散。一二線城市是大型直營品牌的主戰場,在這里,頭部品牌幾乎都在拓展場景,搶占大型商戶,構建KA網絡,目標除了餐飲美食商戶,還不斷在交通樞紐、醫院、政府機構等基礎設施領域擴張以增多點位。
在主要營收來源相對單一的情況下,整個行業也在努力縱向拓深。
根據艾瑞咨詢報告,截至2019年底,一二線城市移動設備充電服務行業的POI(點位)滲透率為17.0%,三四線及以下城市的POI滲透率為2.8%,到2020年,滲透率將分別增長至19.8%和3.6%,到2024年將分別達到46.7%和38.0%。
以怪獸充電為首的頭部品牌也開始加大對代理的招募力度。一二線城市之外的市場,不僅受到了頭部直營品牌的關注,還吸引不少二梯隊乃至中小廠商紛紛加碼。2021年初,林北從原來以直營模式為主的共享充電寶企業離開,加入了一家以代理為主的公司。從業兩年多的林北,心里十分清楚,一二線城市競爭兇猛,是大型直營品牌的主戰場,小玩家的機會很少。但即使是在三四線城市,最重要的還是手里有足夠的商家資源才能活下來。
他在拜訪青海西寧一個代理商時發現,在這個并不算發達的城市,對方鋪設了幾千臺機子,一個月的流水便能達到上百萬。
但這樣的情況并不多見,“一二線城市競爭激烈、難賺到錢,四五六線城市損耗率極高。”張南對此感觸頗深,他舉例道,此前其管理的一個代理商,拓展福建一個小縣城的市場時,上萬臺設備,在4個月里損耗了40%。
在充電寶業務搶商戶、向下沉之外,共享充電寶作為線下場景的流量入口,廣告收入是頭部企業都在探索的新的業務模式。無論是來電、街電還是小電,在官網合作一欄中,都提到了廣告業務。但是,從怪獸的數據看,營收占比僅1%左右的廣告收入,也很難稱得上是行業的第二增長曲線。
共享充電寶急了?
“這個行業的心態是越來越急了。”離開這個行業時,張南感慨道。
2018年以來,資本市場對共享充電寶行業的態度逐漸冷淡下來。如今, 這個行業面臨的現狀是,持續從一級市場拿錢已經不是那么容易。據企查查顯示,2021年1月,街電發生工商變更,完成新一輪股權融資,投資方為贛鋒鋰業,而街電上一輪資本方向的動作還停留在2017年被聚美優品控股時。
而小電科技和怪獸一樣,也正加速跑入二級市場。爭奪第一股的背后,可以看到這個行業作為線下的流量入口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要在二級市場進行募資,為下一步的市場動作做儲備。
畢竟,過去三年里,頭部幾家的市場占有率也在不斷變化,在這個門檻較低的行業,市場抉擇不慎則有可能很快被其他選手吃掉。美團2020年重啟了共享充電寶業務,“從2020年5月開始在全國200多個地級市的投放覆蓋,每個月大概能投放七八萬的商家,到現在每個月的投放數量翻了四五倍。”美團充電寶業務負責人魏長松在2020年12月初接受采訪時說道。
在黑貓投訴平臺,共享充電寶行業的投訴量還在日益增多,很多用戶使用時會出現充電寶明明已經歸還,但訂單尚未結束,會被扣更多費用的情況,甚至可能押金都追不回來。用戶體驗越來越差,行業紛紛漲價,都在削弱用戶的粘性。
張毅認為,2021年疫情防控進入新的階段,居民出行和消費活動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共享充電寶的需求量一定會大幅增長。2021年,深耕用戶,優化用戶的使用體驗;場景擴張,鋪設更多的商戶點位,也將必然是共享充電寶行業的發力方向。
但同時,這個行業依然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比如快充技術、手機電池續航能力的提升或將會對共享充電寶行業的剛需性造成較大的影響。此外,曾經出現過爆燃所引發安全事故的問題,以及用戶隱私保護問題,同樣吸引著大眾的關注。
在占據足夠多的商戶點位之外,這個行業的護城河在哪里?在行業略顯急功近利的狀態之下,行業未來是否還能找到新的增量價值點?這也是很多從業者眼下在思考的問題。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南、林北為化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