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星象魔法”開啟新年序幕 金鷹美術館呈現中國當代藝術敘事新篇
在萬物復蘇的春季,南京金鷹美術館于2023年3月10日至6月25日攜新年首展“星象魔法”與每一位熱愛藝術的觀眾重新連接。
作為中國中生代代表策展人,孫冬冬邀請了陳飛、陳哲、郝量、何翔宇、胡曉媛、劉玗、劉月、仇曉飛、沈心怡、童文敏、王郁洋、王光樂、王梓全、徐累、徐渠等15位不同代際、不同創作媒介與觀念的藝術家,旨在以創新性的主題,具有互動感的呈現,書寫中國當代藝術史的別樣故事。
“‘星象魔法’的靈感源于劉慈欣短篇科幻小說《朝聞道》所涉及的,我們人類自古以來對于宇宙終極問題的追求與探索”,策展人孫冬冬概括展覽主題的靈感來源時稱,小說中描述的“三十五萬年前人類祖先開始仰望星空的時刻”在他看來是從自然現象追問世界本質的求知過程,也是一個從天文內在于人文的文明過程,但難以獲得解答的終極疑問帶來的啟示則是“于我們而言,現實仍是一個魔法”。而當觀眾身處于南京金鷹美術館52層高空中的物理空間位置,玻璃幕墻外的風景直觀地提示著觀眾所處的時空維度,這樣的維度也和作品形成了有趣的互文。
本次展覽如孫冬冬所言,在猶如“由思維與心靈營造的精神場域中,我們可以看到分殊的主題、觀念、符號與形象,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星叢情境,復現與回溯人類從遠古以來的生命共相。”
展覽的敘事起始于序廳王郁洋的作品《柏拉圖的立方體》,在永恒與運動的思辨中,打開一個多維度、多視角的復雜對話。進入主展廳,徐渠為展覽委托定制的大型裝置《觸碰》,通過一對機械臂上的現代行星影像,隱喻了上帝創造亞當的時刻,將人類對于宇宙的好奇引向一種知性深處,同時在他的繪畫《塵埃》中,又在從太空對地球的回望中,將向外的目光反射回觀察的主體。
與之對應的,徐累的《世界的重屏》裝置繪畫,以重屏的觀念形式,穿越不同文明的文化景觀,從世界的角度,反思當下的全球關系。
這種基于空間意象的思考,同樣呈現在童文敏、劉玗的影像作品中。童文敏的行為影像作品《溫度》所喚起人類身體內在的洪荒氣息,在劉玗的《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被詮釋為人類文明共享的神話敘事模型。
亦如策展人孫冬冬所言,“再精微的個體,也在講述宇宙的故事”,何翔宇的雕塑《Mia》,將展覽的敘事引向時間性的時代際遇與生命意義的討論。胡曉媛的裝置《石疑|再見,永恒 四》與仇曉飛的繪畫《革命之榻》以及《穹頂》,通過對人類文明符號的挪用與組裝,在時間的流動中,捕捉時代給予的個體感受。同樣作為一種“內省空間”,郝量的繪畫《套數·秋思——晨昏》,在元曲的意境中,感應萬物共情,古今同心。這種時代所蓄積的情緒,在王光樂的《紅磷》中得到一次釋放,在與觀眾的參與和交互中,磷皮上的劃痕,火柴點燃的火焰,像流星一般劃過“內在的天空”。希望與煩惱,作為一種日常情態,在陳飛的繪畫《超自然》與《小周末》中,則是另一種充滿戲劇性的現實的“魔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劉月的《起源》,以物理學的形態,重新將時間拉回到宇宙的尺度。而陳哲的特定場地裝置《夜空中的最后?程》,卷軸般的形式出發,同樣是在超越人類生命時間的尺度中,去識別、連通生命的普遍經驗。在沈心怡的《洋蔥大師》中,生命展現出一種徒勞的自我娛樂;與之對應的,王梓全的委任創作《瞬息,呼吸的存儲器》,將亙古的生命欲望轉化為一種想象未來的技術動力,通過環繞大廳的軌道,串聯起“星象魔法”的時空之旅。
當代藝術猶如一個縮影,以包容的方法尊重著不同的價值觀、思想和身份,在金鷹美術館營造的“星象魔法”世界中,觀眾與未知世界相遇,而作品自身在發聲,同時也在彼此共鳴。立足于這個承載藝術、介于天空與大地間的場域,“星象魔法”希望打破當代藝術敘事中既定的條框與規則,重構敘述空間,也為更多觀眾帶來新的可能。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