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拉客、地鐵搶人,餐飲上演“截流”大戰!
來源/餐飲老板內參
作者/月半
01
上演“分身術”的頭部餐企
最近,頭部餐企“不滿足”于原有的門店服務范圍及顧客觸達半徑,紛紛嘗試起“分身術”。
比如星巴克推出的“沿街取”服務,顧客在高德地圖上可以下單咖啡,由店員直接“拎到車前”。據悉,這項服務以北京上海為起步,預計未來一年內,全國將有1000家以上星巴克門店,支持“沿街取”服務。
把生意做到私家車上去,星巴克這次也是拼了。
無獨有偶,盒馬推出一個新的概念“盒區房”,在“3公里30分鐘送達”的基礎上,新增“5公里1小時送達”服務。北京則有1200個社區喜提“盒區房”。
星巴克和盒馬,均實現了“不增門店,擴大配送”。
而另一邊,小龍坎火鍋推出輕量化社區店模型,和以往動輒500、1000平米的大店不同,用200平米左右的小店,下沉社區,服務居民打造“家門口的火鍋食堂”,在成都已落地4家門店;麥當勞的地鐵無人餐車,近期也在北京掀起一波小高潮,成為京城新網紅。
小龍坎和麥當勞,均采用“輕量化新模式”,并擴展新的場域。
很明顯,不管是下沉社區,還是科技加持,頭部餐飲企業都在嘗試“分身術”——想盡一切可能,把生意做到更大的空間,把售賣時間拉得更長。在時間、空間兩個維度尋找生意的突圍。
02“你不來,我就主動去”!
煞費苦心背后,藏著哪些心思
這一波“分身術”背后,各家餐飲企業有哪些考量?
1、洞悉顧客潛在的需求。
“星巴克這波操作,幫我省掉了3分200塊”,在星巴克中國的官方公眾號下方,這條留言收獲了不少共鳴。事實上,星巴克很早就發現,“停好車后,專門去門店取一趟咖啡”是不少顧客的痛點,“事實上,一些門店也時常收到客戶請求——把咖啡送到門口,我拿上就走……”
“盒區房”的誕生也有同樣的洞察:盒馬數據顯示,約5.4%的線上訂單,是由非盒區房用戶下單后,到離家最近的停車場、十字路口等邊緣地帶等候。
換句話說,餐飲企業們,在“創造條件”滿足客戶需求。
2、疫情之后,大家的消費訴求和習慣發生變化,希望“吃的更方便、舒適、安全”。
小龍坎負責人告訴內參君:離家500米的范圍就能有“家門口的火鍋食堂”,這更容易產生復購。
亞洲灣社區服務店是小龍坎在成都最早開出的社區店之一。店在社區商業一樓,可以外擺。門口一溜竹柵欄,順著路邊種的竹子一圍,就圍出了一個小院。幾張四方桌配上方竹凳,隨意擺在院里。推開柵欄進去,就像是到了鄰居家吃飯般自在。
麥當勞智慧購地鐵餐車,出現在雙井、西二旗、朝陽門等“早高峰客流大站”。北京作為超一線城市,日均客流量達到761萬人次。早高峰主要的客流都是上班族,地鐵無人餐車的使用,讓上班族更方便“站內購買”。
3、餐飲激烈內卷下,頭部也要“放下身段”積極搶單。
放下身段!主動走到客戶面前!任憑你是咖啡賽道的老大哥,還是生鮮零售巨頭,亦或是西式快餐、火鍋頭部。
如今,復蘇后的餐飲競爭更加激勵。新品牌不斷推出、顧客注意力分散、忠誠度降低……即便是頭部企業,面臨這樣內卷的大環境,也需要積極搶單,開拓新戰場。
以星巴克的“沿街取”業務來看, 據公安部統計,2022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17億輛,其中北京、成都、重慶、上海超過500萬輛。如此龐大的群體下,如今新增了“沿街取”這個觸點后,假設哪怕每天只有0.01%的用戶使用了這項服務,從單量到整體營收,也是不小的增長。
“在到店、到家之外,星巴克在嘗試‘在途’這一全新消費場景�!必撠熑私榻B說。
4、好鋪面難尋,拓店目標如何實現?
餐飲企業想要尋找增量,找鋪面、開新店,是必經之路。然而,優質的鋪面就是稀缺資源,注定是越來越少的,這一點讓不少餐飲企業在擴張目標面前倍感壓力。
在現有門店之余,如何用更“輕量化”的分身模式拓展生意,也是餐企“向內求取”的積極思考。我們不妨大膽假設,當星巴克的沿街取、麥當勞的無人車跑通模式,未來會不會有更多餐飲企業投入“分身站”,可能顧客順路取到的品類會更豐富。
5、下沉社區,繼續掘金
盒馬和小龍坎下沉到社區,再一次讓大家關注到這個場域的激烈競爭。
公開數據顯示,全國“商戶數量在50+”的中大型購物中心有5300多個,但全國的社區有10萬個以上,這意味著,社區型餐飲擁有不小的發展空間,也成為頭部企業下沉掘金的香餑餑。
小龍坎從去年中旬開始探索社區店,逐步形成一套門店測算模型。同時,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看,疫情后,能拿出大筆錢來投資的人的確變少了。在這樣的境況下,200平米左右,小投入、快回報、保險系數高的小店模型更受青睞。依托供應鏈優勢,“走進社區”的小龍坎,更像是一場“降維掘金”。
03
分身會不會“乏力”?
擴張與造血兼具。拓寬業務邊界的同時,頭部企業們也在加碼自身,打牢基礎。
在這其中,科技的加持、運力的穩妥、供應鏈的保駕護航、研發力的挑戰,都是考驗。
“盒區房”的誕生背后,是盒馬自面世以來的首次擴區。經測算,擴區后的配送范圍增加了近3倍。負責人表示,針對新增的配送區域,會調整門店揀貨布局,更科學地計算配送鏈路,并在凍品訂單和熱食訂單中,增加效果更好的保溫材料,保證服務質量。
星巴克沿街取服務,則與高德地圖共同推出,主要依托自身高密度的門店網絡、運營優勢,以及高德地圖精確至分鐘級的路線規劃、實時交通路況等核心能力。這一業務在北京上海測試了半年左右才正式上線,在實際操作中,面對一線城市擁堵且變換莫測的道路情況,這項服務對于技術精準度、門店的運營管理要求都很高。
小龍坎則組建單獨的團隊,支持社區模型。負責人透露,傳統的門店和社區小店,是不同的業務線,包括運營、產品研發等,都需要有自己的一套邏輯。比如產品上,“小份”較多,客單價也相應比標準店低一些。
而麥當勞在地鐵看似簡單的餐車,實則是掌握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無人車,以及可以保溫的餐品放置艙,理想的情況下,無人車可以自己開來開去取餐品。
04
小結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餐飲分化正加劇,要么向上一搏,要么下沉更接地氣。面對當下的競爭格局,頭部餐企更加主動求變,積極尋找向上發展的新抓手。
這是內部創新,更是行業的進步。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科技、供應鏈的成熟,以及餐飲品牌自身的迭代和升級,今天的“頭部測試”,未來或將成為行業普遍。而在這個過程中,頭部餐企身體力行,加速賽道的進步。
內參每月將在評論區選取兩條“優質評論”,送上我們價值568元的內參重磅《餐飲經營研報》,歡迎大家踴躍評論,每月月底公布獲獎名單及截圖~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