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瑪持續關店,傳統超市“老齡化”加劇
來源/零售圈
作者/祖龍
近日,沃爾瑪福州大利嘉店發布公告稱將于4月18日停止營業,正式關閉。
《零售圈》了解到,該店位于福州臺江區五一中路169號大利嘉城B區1-3層,是福州首家沃爾瑪門店,于2000年12月開業,至今已經經營23年時間。此店關閉后,沃爾瑪在福州僅剩5家門店。
今年以來,除了沃爾瑪,家樂福、華潤萬家、步步高等傳統賣場持續關店,一方面在傳統超市經歷了15-20年的經營期后,最早一批的門店都面臨租約到期的問題,我們稱之為傳統超市“老齡化”。另一方面隨著同質化競爭日趨嚴重,新興渠道對傳統賣場擠壓等原因,大賣場關店在《零售圈》看來,是一種自我調整與優化期。當然這個衰敗周期背后的原因還是值得每個零售人深究。
01
今年已關7家門店
近5年累計關店百余家
《零售圈》此前曾統計,除了本次關店的福州外,今年以來沃爾瑪已經在廣西、江西、陜西、長春、北京、福建等地開始關店。
2023年沃爾瑪關店情況
制圖/零售圈
近年來,沃爾瑪雖然一直位居財富世界500強首位連續9年,但在中國的發展,正在經歷陣痛期,一方面山姆會員店急速擴張,一方面,沃爾瑪傳統大賣場卻在大力收縮。
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沃爾瑪中國關閉了約80家門店;2021年,又關閉了30余家大商超;2022年,再關店21家,沃爾瑪公布的原因大多為租約到期。
關店,不能作為衡量企業發展陷入困境的標準,畢竟,在零售業開店,關店是一種自然現象,二十世紀初期建的很多傳統大賣場,已經確實到了一個10-20年“租約到期”的高峰期,但房租成本經過近20多年的發展,已經翻倍,甚至高達三四倍,作為超市主要的成本之一,必將影響其是否續約的標準。
02
業務調整,人事先行
沃爾瑪在華27年,換帥7次
沃爾瑪于1996年進入中國大陸,在進入中國大陸的27年時間里,曾7次換帥。有人曾戲稱從2012年開始,沃爾瑪平均每兩年干掉一位中國總裁。換帥,從一方面證明了企業的高速發展,人才晉升空間,從另一方面也凸顯出業務調整,人事先行的跡象。沃爾瑪在中國大陸的經歷了大賣場的繁華期,電商的繁華期,新渠道的興起期,目前正在經歷傳統賣場的衰敗周期里。
1996年
來自沃爾瑪全球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的鐘浩威就任沃爾瑪中國區總裁。
2002年
來自香港的張嘉生在深圳就任沃爾瑪中國區新總裁。三年后低調離職,鐘浩威掌管。
2006年
鐘浩威辭去沃爾瑪一切職務,曾任牛奶集團屬下惠康超市臺灣首席執行官的陳耀昌接過沃爾瑪中國帥印。2011年10月陳耀昌辭任。
2012年
高福瀾2012年2月,高福瀾出任沃爾瑪中國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曾擔任澳大利亞最大零售商Woolworths CEO。
2014年
柯俊賢從高福瀾手中接過帥印,升任沃爾瑪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2016年
柯俊賢調任英國阿斯達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沃爾瑪加拿大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的Dirk VanDen Berghe接任沃爾瑪中國區總裁,同時Dirk將兼任亞洲區域總裁。
2018年
沃爾瑪大賣場中國業務總裁陳文淵正式升任沃爾瑪中國總裁及首席執行官,并繼續向Dirk VanDen Berghe匯報。
2020年
陳文淵因個人家庭原因離開沃爾瑪,朱曉靜接任沃爾瑪中國總裁及首席執行官。
當然,自從朱曉靜擔任中國區總裁和首席執行官后,沃爾瑪在中國的戰略顯然已經發生變化,一個是倉儲會員店,一個是線上化。沃爾瑪最新財報顯示,截至1月31日的2023財年第四財季,沃爾瑪中國凈銷售額增13.5%,可比銷售額增長13.3%。財報稱山姆會員商店和電商業務持續表現出色,沃爾瑪大賣場業績有所提升。第四財季電商凈銷售額占沃爾瑪中國總凈銷售額的48%,增長率為70%。
在2022年,山姆會員商店在華門店突破了40家大關,成為中國付費式倉儲會員店門店最多的品牌,中國付費會員數量已經超過400萬。
當然,多個新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密集接觸沃爾瑪山姆會員店,洽談引入事宜,也對沃爾瑪布局倉儲會員店的戰略意圖顯而易見。
03
傳統超市正在經歷
"老齡化”、“同質化”、“多樣化”
據CCFA發布的《2021年中國超市top100》顯示,2021年,榜單前十的超市品牌中,有6家超市品牌的門店數同比減少,其中家樂福門店數同比減少13.2%,沃爾瑪門店數同比減少7.7%,永輝門店數同比減少7%。
另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2超市業態調查快報》顯示,2022年,樣本企業超市業態新開門店621家,關閉門店873家,凈減少門店252家。調查快報選用的樣本企業共70家,擁有1.6萬余家門店。其中百億規模企業占樣本量12.9%,30億-100億規模企業占樣本量30%,30億以下企業占樣本量57.1%。
超市開關店就像人生的生老病死,是一個正�,F象,但不可否認的是,大賣場的“老齡化”正在嚴重加劇,租期10-20年的店鋪正在大面積到期,中國房地產經歷了多年的高速發展,如今的租金已經不能和10-20年前相提并論,對租金占成本較高的大賣場來說,到期續租意味著成本的大幅增加,當然這不是唯一的導致門店關閉的原因。
除了“老齡化”,還有“同質化”。
我們都知道,量變引起質變,但在超市行業,量變引起的不是“質變”,二是同質化嚴重。怎么理解同質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商品的同質化,以前一個商圈3公里只有1家門店,現在3公里內不同品牌的門店至少有3-5家,這樣大家的平均營業額肯定得下降,利潤自然被攤薄。
第二,場景的同質化,就是我們進入目前絕大多數傳統超市,不論沃爾瑪、家樂福、華潤萬家還是永輝,基本上的體驗是一樣的,這和20多年前大賣場剛剛在中國大陸興起時,那種體驗感,新鮮感完全不一樣。
第三,在商品(貨)和店鋪(場)同質化嚴重的時候,消費者(人)卻出現了嚴重的消費需求分化。目前主流消費者為70后,80后,90后和00后,這“四后”的需求可以說是嚴重分化的,有人依然喜歡大賣場,有人喜歡電商,有人喜歡直播電商,有人喜歡即時零售,還有人喜歡預制菜等新興品類。
總結起來就是,貨和場越來越區域同質化,而消費者需求卻出現了多樣化,這種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所以出現了很多從傳統賣場分化出來的專賣店,也催生了很多類似社區團購,社區拼團,小紅書種草,直播電商等新興渠道,蠶食著大賣場的市場占有率和市場份額。
不止沃爾瑪,傳統超市都正在從“中年危機”步入“老年化”。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