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開萬店,資本砸暈鍋圈食匯
來源/鋅財經
作者/陳妍
做火鍋食材超市起家的鍋圈食匯,正式向資本市場發起沖擊。
近日,鍋圈食匯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主板掛牌上市,由華泰國際以及中金公司擔任保薦人。招股書顯示,2022年鍋圈食匯總營收超71億元,首次實現扭虧為盈,錄得利潤2.41億元。
某種程度上,過去幾年特殊的市場環境,造就了鍋圈食匯不可復制的繁榮景象。鍋圈食匯給自己的行業定位是“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而前兩年,消費者去餐飲店的頻率因不可抗力被動壓縮,但吃飯需求仍需要滿足,于是像鍋圈食匯這樣的火鍋食材超市便借勢而起。
資本市場對此嗅覺更加靈敏。鍋圈食匯成立不過6年時間,截至目前已經完成6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將近30億元。鍋圈食匯自己也沒閑著,三年里狂開加盟店超8000家,到了今年,簽約門店數量已經累計突破10000家。
但火鍋食材的生意真的那么好做嗎?所謂火鍋食材,不過是鍋底、速凍食品和蘸醬老三樣,制造難度低、購買渠道多,鍋圈食匯在該賽道里沒有突出優勢。為了快速擴大規模,鍋圈食匯在開加盟店上又有些急功近利,導致產品標準化程度不夠,食品安全問題也頻頻發生。
鍋圈食匯在資本端的光鮮外衣之下,潛藏著尚未解決的危機。
被資本催熟的火鍋超市
鍋圈食匯的創始人楊明超曾對媒體講過一個故事,他一開始想做火鍋食材超市的創業想法,源于他和兒子想在家吃火鍋,結果他到附近商超買食材,發現種類很少,沒什么選擇空間。后來在家吃火鍋的時候,又不小心碰到電線燙傷了腿。
于是,楊明超就琢磨,能不能做一個提供從食材到用具的一站式火鍋超市。這也是鍋圈食匯最初的形態,從火鍋賽道切入,提供底料、肥牛等產品,還賣火鍋器具。后來考慮到季節性因素,才逐漸引入燒烤食材、酒水飲品等產品。
如果只是像故事中形容的那樣,鍋圈食匯就更像是小而美的食材超市,不會成為火鍋領域的頭部玩家,更不會南下赴港,試圖敲響IPO的大鐘。資本的介入給鍋圈食匯提供了更多想象力,多輪密集融資支持其高歌猛進。
2019年以來,鍋圈食匯先后完成6輪融資,前期的投資方包括不惑創投、三全食品等,到了后期,茅臺建信基金、物美聯合資本等也紛紛入局,投資方陣容越來越強大。鍋圈食匯的每股股份對價成本也從A輪前的0.29元一路攀升至最新一輪融資的5.26元。
鍋圈食匯融資歷程
與之相對的是,鍋圈食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只考慮快速擴張,陷入了盈利困境。根據招股書,從2020年到2021年,鍋圈食匯的銷售及分銷開支從2.20億元上升至6.29億元,增長了數倍,行政開支、財務成本等也大幅增長。但營收增速并不亮眼,2020年、2021年分別虧損4329.2萬元、4.61億元。
直到2022年,鍋圈食匯才終于實現盈利,凈利潤達2.41億元。不過2022年有其特殊性,許多行業受到影響,某種程度上鍋圈食匯成為獲益一方。隨著紅利褪去,鍋圈食匯的商業故事能否講得通,還尚待考察。
值得一提的是,鍋圈食匯這兩年也在嘗試破圈,試圖賺火鍋食材以外的錢。它先后推出方便速食品牌“憨憨”、鹵味品牌“鹵拉拉”,并切入預制菜賽道。截至2022年12月31日,鍋圈食匯的產品拓展至火鍋產品、燒烤產品、飲料、一人食、即烹餐包等,合計共有755個SKU。
招股書截圖
但具體來看,這些試水效果有限,火鍋產品仍占鍋圈食匯的營收大頭。根據招股書,2022年火鍋產品營收占總營收的75.8%,2020年、2021年則占比更高。也就是說,鍋圈食匯至今沒能擺脫對火鍋食材的依賴,品類單一也成為其發展隱憂。
加盟模式狂奔
鍋圈食匯目前最主要的生意模式可以總結為:開店、開店、再開店,加盟、加盟、再加盟。
這兩年,鍋圈食匯規模飛速擴張與其加盟模式有著密切關系。2020年初,鍋圈食品擁有1441家加盟門店,但等到2022年末,它已經開出超9200家門店,其中只有5家自營店,超99%都是加盟店。
招股書截圖
為了吸引更多加盟商,它在官網上表示“零門檻創業,沒有經驗也能輕松開店”、“總部一對一幫扶”。鍋圈食匯聲稱,不收取加盟費,其絕大部分收入來自向加盟商銷售的火鍋燒烤產品。不過加盟商開設的每家門店每年仍需要支付2萬元的服務費用,首次簽約還要上交2萬元的保證金。
招股書顯示,最近3年,來自加盟店的產品銷售額占鍋圈食匯總收入的98.2%、94.2%及90.3%。
但這種高度依賴加盟商的模式存在一定問題,加盟店的業績會對公司經營產生重大影響,一旦表現欠佳的加盟店變多,公司的盈利能力也隨之折損。
這事并非沒有征兆。早在2022年上半年,就有媒體報道稱,由于賺不到錢,部分一線城市的鍋圈食匯門店出現關店潮。根據招股書,2020年至2022年,鍋圈食匯關閉的加盟店數量占比不斷增加,分別為28家、194家、279家,占當年加盟店總數的0.7%、2.8%及3.0%。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部分加盟商看來,他們賺不到錢的原因和鍋圈食匯自身規劃不當有關。隨著鍋圈食匯旗下的門店數量越來越多,單個門店的經驗效率自然會下降。原本鍋圈食匯對加盟商承諾,門店周圍1.5公里不會開設其他門店,但實際的執行并不嚴格。
而自從物美向鍋圈食匯進行戰略投資后,物美超市里就開了很多鍋圈食匯的店中店,嚴重壓低了食材價格。一位北京的加盟商向媒體透露,物美店中店的對外銷售價格,比鍋圈強制要求加盟商進貨的價格還要低10%。此外,超市顧客可以使用滿129元減30元的優惠券。這種優惠力度是一般加盟店比不了的。
鍋圈食匯和物美是強強聯手,各取所需,但部分加盟商卻成了兩者之間的犧牲品。
鍋圈食匯一方面高度依賴加盟商,另一方面能給到加盟商的讓利激勵卻越來越少,隨著門店網絡逐漸飽和,鍋圈食匯的增長空間還剩多少?連鍋圈食匯自己都在招股書中表示,無法保證將在未來維持門店網絡或成功實行擴張計劃。
沒有建立起穩固的護城河
狂飆式擴張后,鍋圈食匯雖然看上去體量大,但門店的運營和管理都存在問題,導致根基不穩,有些“虛胖”。
一直以來,為了追求高速增長,鍋圈食匯依賴ODM代工生產模式,也就是貼牌生產,目前它已經和超600家ODM工廠達成合作。但這也導致不可控因素變多,食品安全問題成為縈繞在它頭頂的陰云。
天眼查顯示,鍋圈食匯的部分生產商曾因為食品安全問題或食品經營許可等問題,多次被監管部門處罰。比如毛肚生產商重慶市凱鴻食品有限公司,2020年,由于生產經營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定量包裝含量不符合國家規定被處罰,2021年又因為生產經營無標簽或標簽不符合規定的預包裝食品、食品添加劑再次被有關部門處罰。
前不久,有網友在黑貓投訴平臺反映,今年4月初在鍋圈食匯店里購買了一份牛黃喉食品,回家后發現產品里有異物,不敢食用,但跟鍋圈食匯電話聯系后對方卻拖著不處理,給消費者造成不良影響。
黑貓投訴平臺截圖
類似的投訴不在少數,其中大部分都與食品出現霉變、吃完得急性腸胃炎等食品安全問題有關。截至目前,鍋圈食匯在黑貓投訴平臺的投訴量已經有133個。
另一方面,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巨頭們都盯上了這塊蛋糕。除了鍋圈食匯,安井食品、三全食品以上游身份切入,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等生鮮電商平臺,也將火鍋作為重點營銷場景,還有懶熊、鼎匯豐、九品鍋等新興品牌也紛紛入局。
鍋圈食匯自稱“好吃不貴”,但對比盒馬鮮生等生鮮電商平臺,鍋圈食匯的價格其實并不占優勢,而且口感方面也不盡人意。同樣的價格不愁在其他渠道買到類似產品,有很多替代選擇。
更重要的是,2023年,消費市場回歸常態,消費者對吃火鍋的社交屬性、服務體驗等有更多需求,因此,海底撈等線下火鍋店會迎來一波消費復蘇,同時也分割掉鍋圈食匯的部分需求。
盡管頭頂資本光環,但發展過快的加盟體系、薄弱的護城河,都成為鍋圈食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未來鍋圈食匯能否在資本市場上創造神話,還有很多不確定性。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