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海外,還不到上市的最好時機
阿里又有業務傳出上市消息。
5月4日,彭博社消息稱,阿里國際電商部門正在尋求赴美上市,該部門包括主要電商品牌lazada和速賣通(AliExpress),一位不愿具名的消息人士提到,這項IPO的規模尚未確定,但目前正在與一些銀行進行商談,可能在為明年的IPO做準備。
不過,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方面否認了這一傳聞,稱目前沒有上市計劃。
這不是阿里旗下第一個傳出上市傳聞的業務。此前,阿里巴巴集團宣布“1+6+N”組織變動后,盒馬和菜鳥等業務也曾被曝出有意獨立上市。
對比國際電商部門,他們的回應要溫和許多,比如有菜鳥方面的人士表示,上市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只是目前沒有具體的規劃和時間表而已。
在否認上市傳聞的這份果然和決絕背后,是阿里海外的左右為難。
阿里啟動“創辦24年來最重要的組織變革”后,蔣凡掌舵的國際數字商業集團位列六大業務集團之一。而作為阿里海外業務的運營主體,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身背重任:
其需要繼續證明自己為整個集團開疆拓土的能力,并將阿里全球化的故事講下去。
最近的一個財季,作為阿里核心業務的中國商業表現下滑,云業務進展也不如人意。反倒是國際商業跑出了兩位數的增長,令人驚喜。海外增量市場,對阿里的“突圍”具有戰略意義。
但阿里海外業務目前仍處于規模擴張階段,離不開阿里支持,或許并不具備獨立上市的條件。與此同時,來自海外業務的本土化、業務增長、同行競爭等多方面的壓力巨大。
相比于上市,將業務做大做強,是更為緊要的事情。對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而言,上市是某種必然,但現在或許并不是最好時間。
01
“燒錢圈地”還在進行,現階段還需阿里支持
同為六大業務集團之一,同樣是上市傳聞傍身,但阿里海外和菜鳥在財務表現、成長性壓力上,存在著不小的差異。
2023財年第三季度,在抵銷跨分部交易后,菜鳥單季營收達到人民幣165.53億元,同比增長27%;調整后的菜鳥EBITA虧損為1200萬元,同比收窄87%。
某種程度上,菜鳥已經來到了獨立盈利的前夜,具備了獨立上市的可能性。
但阿里國際的情況卻略顯復雜。
報告期內,阿里國際商業部門收入194.65億元,同比增長18%,跑出了難得的兩位數增長。再做個對比,阿里國際和阿里云對集團總營收的貢獻同樣約為8%,但是阿里的海外業務跑出了云業務6倍的增速。
亮眼的增長態勢背后,阿里海外的虧損問題還很明顯:經調整后,阿里國際商業的虧損率由去年同期的18%收窄到4%,但阿里在海外的“燒錢圈地”遠遠沒有結束,虧損仍是“正在進行時”。
圖/阿里巴巴集團財報
阿里海外的業務版圖,包括B2B平臺阿里巴巴國際站,“全球版淘寶”速賣通(AliExpress)以及各類電商平臺,比如在東南亞風生水起的Lazada,近期表現生猛的土耳其電商平臺Trendyol,以及相對乏力的南亞電商平臺Daraz。
目前阿里海外主要的增量來自電商業務。2023財年第三季度,阿里國際商業批發業務的營收為48.21億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同期,國際商業零售業務營收大漲26%,升至146.44億元。
增長,得益于真金白銀的投入。
2016年阿里獲得Lazada的控股權,此后累積投入了逾56億美元。在“1+6+N”組織架構調整后,阿里仍在為Lazada提供資金。近期一份來自新加坡會計和企業管制局(ACRA)的數據顯示,阿里又向Lazada提供了3.53億美元注資。
圖/Lazada網站
最近幾年,企業從追求增長轉而追求盈利已經成為共識、降本增效已經成為常態,但這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投入了,甚至出于市場競爭等因素,投入力度要比之前更大。
阿里海外就處在這樣的局面之下。
比如在東南亞電商市場,Metric.vn數據顯示,2021年11月-2022年5月,Shopee獨占越南市場份額的72%,Lazada擁有20%的份額。Lazada想要頂住競爭壓力,燒錢不可避免。
和國內電商不同,布局海外業務不可能復用國內的基礎設施條件,企業往往需要從頭搭建供應鏈和當地團隊。對于阿里國際商業部門而言,這部分投入事關核心平臺的競爭力,不應該省,也省不下來——實際上,蔣凡上任后,對海外電商本土化的投入力度有增無減,這也揭示了阿里海外的“輸血、燒錢、增長”的決心。
從最近的動態來看,無論是作為阿里的一部分,還是作為一個獨立運作甚至未來會獨立上市的業務集團,阿里海外業務目前的首要任務依然是擴張和增長,盈利相對將處于次要位置。
而擴張,就離不開持續花錢跑馬圈地。
02
增長目標與本地化壓力“齊飛”,阿里海外只能向前
去年7-9月,阿里巴巴集團的營收同比增長3%;去年10-12月,集團營收同比增速降低至2%。在這兩個季度,整個集團經調利潤表現都好于預期。
但是財務上的優勢,難掩業務上的劣勢。阿里巴巴正走向屬于自己的十字路口。
張勇曾明確過,阿里的三大戰略是消費、云計算和全球化。不過近幾年,由于電商競爭愈發激烈、宏觀環境不利等因素影響,作為阿里基本盤的國內電商業務持續承壓,曾被寄予眾望的阿里云業務也連續兩個季度保持著5%以下的低迷增長,短期內幾乎不可能成為推動阿里增長的新引擎。
圖/阿里巴巴集團網站
這種情況下,單看增速表現,阿里巴巴要想培育新的成長曲線,如今恐怕只能寄希望于全球化。或許這也是集團為何派擅長開拓新業務的蔣凡,全面掌舵海外業務的原因之一。
從戰略布局上來說,阿里海外業務要攻城掠地、尋求增長,這幾乎不存在爭議。
在蔣凡帶隊淘系的7年時間里,阿里電商用戶規模從1億多增長到近10億,淘系GMV從1萬多億增長至近9萬億。在“1+6+N”改革中,蔣凡出任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CEO,多少也就有了些“全村希望”的感覺。
眼下,阿里海外業務需要講好增長故事,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也需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這個定位決定了阿里海外現在不怕燒錢、不怕虧損,甚至不怕向集團要錢,它只怕燒錢也換不來規模增長。
這就不難理解,在目標規劃和項目管理上,蔣凡幾乎稱得上是“激進”的改革。
通過去年上半年的考察,蔣凡認為海外業務的問題在于本地化不足,轉入下半年,蔣凡旋即開始調整各地管理團隊。在任命董錚接替李純擔任Lazada的CEO以后,又在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換帥”,啟用本地業務線成長起來的負責人。立竿見影,Lazada很快止住頹勢。
圖/Lazada網站
速賣通也經歷了調整。韓國、西班牙、法國等重點運營國家的地位被明確,并被給予相應的營銷費用和本地化人才編制。此外,速賣通上線了“全托管服務”,將銷售、物流、售后全部劃歸平臺負責,減輕商家壓力,銷售情況得到改觀。
某種程度上,阿里海外業務部門的增速表現,證明了這些改變確有成效。
但是,阿里海外業務的困境遠遠沒有結束。
阿里南亞電商平臺Daraz今年2月宣布了裁員。它的相對乏力,可以看出業務還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發展并不穩定。
但阿里海外業務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無論是對海外基礎設施的投資、本土化工作的推進,還是對海外用戶心智的培育,阿里過去在海外燒的錢已成定數。在尚未全面實現規模效應的時候,任何猶疑都可能導致市場的潰敗,讓過去的付出成為沉沒成本。
規模增長是阿里海外盈利乃至獨立上市的前提,只能頂住壓力向前。
03
在突圍賽中打 “攻城戰”,阿里全球化布局并不容易
從外部環境來看,近年來出海是國內各電商巨頭的競爭重點,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要打的不是防御戰、陣地戰,而是一場攻城戰。
阿里的海外對手,絕非等閑之輩。例如崛起于中國本土市場的拼多多,它就通過Temu展開了全球范圍的擴張。如今,Temu已在美國、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正式上線,未來將在更多國家落地。
拼多多和阿里的海外戰事只是時間問題。在搶奪海外市場上,拼多多絲毫不忌諱燒錢策略。“超級碗”上每秒20萬美元的廣告,Temu一砸就是兩條。兩大巨頭硬碰硬,屆時“燒錢大戰”拼血條,恐怕只是激烈競爭的一小部分。
圖/Temu
本月,快時尚跨境電商巨頭SHEIN正式宣布推出平臺模式 ,計劃引入第三方賣家。按照SHEIN的規劃,其平臺模式不僅僅滿足于巴西、美國,未來還將走向全球市場。阿里在海外電商領域,恐怕還會遭遇另外一個強大的對手。
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阿里需要擔心的,是如何從競爭中獲得優勢。
開發海外市場跟國內市場存在一個本質的差異:當地政策、市場環境、用戶心智、基礎設施條件、行業競爭狀態等都完全不同。
這是隱藏在本地化之下的問題:在不同的國家,甚至同一個國家下不同的大區市場中,阿里海外業務很難復用以前的能力。這決定了阿里對當地市場的投入,幾乎是一種機械式的疊加。
一口一口地去啃當地市場,沒有捷徑可言。這意味著阿里要做的不僅僅是燒錢,還有洞察市場規則,培育用戶心智,甚至去搭建基礎設施……它們可能是一個個需要從時間維度去衡量的問題。
這是一門無法用金錢蒙混過關的考試,但它的每一個環節,都意味著更多投入。
一方面,阿里需要做更多的本土化工作,用更多當地人去改進產品和服務,以獲得市場、政府和當地社會的支持;另外一方面,阿里在運營上還要繼續投入,來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這樣未來增長才有保障——此外還有打磨產品能力,以孕育更多類似Trendyol這樣有亮眼表現的產品,為阿里海外業務打開局面。
啃下這些硬骨頭,或許才是當下阿里海外業務最應該考慮的問題。
圖/阿里巴巴集團網站
上市對阿里海外業務而言,當然有很多好處,例如有利于刺激Lazada和全球通等業務的增長,有利于外部獨立地評估其表現,并對其提供融資……阿里的大本營一直是在國內,海外業務獨立上市,也將成為一個里程碑事件。
但現在未必就是最佳時機。
一方面,從財務表現、運營狀況,以及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因素來看,此時無論是獨立上市還是“去阿里化”,條件都不夠成熟;另一方面,面對白熱化的市場競爭,獨立上市也會拆解和轉移阿里海外業務的競爭力、注意力,上市不見得能帶來利好。
眼下,對阿里海外而言,規模和增長,是比盈利更重要的事情。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此時表示無意上市,或許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意味著,它能更聚焦于業務增長。
但全球化的道路并不好走,阿里海外業務需要快馬加鞭,努力開拓市場,擴大規模,打開局面;同時,阿里海外業務需要勤修內功,這才是在市場環境變化和行業競爭中勝出的關鍵。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