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的超市發展趨勢觀察
來源/中國連鎖經營協會
撰文/裴亮
京都是日本的“五代古都”,文化底蘊深厚,歷史與現代,自然與都市,在這里相融相長。京都的人口大約140萬,在日本的城市中排在第九位。京都的旅游人數非常可觀,達到500萬人次,這也是我們觀察京都零售和餐飲市場時需要關注的因素。京都的零售市場規模大約2000億元人民幣左右。
日本各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比較均衡,因此,京都的超市也是日本超市的一個縮影。雖然日本經濟長期處于緩速發展狀態,但居民的人口結構、生活狀態、消費方式的變化都第一時間反映在零售格局的變化上:
一、大型綜合超市GMS的市場份額逐步被食品超市擠占,目前,食品超市和折扣超市的門店數已經占到日本超市門店總數的92%,而GMS業態的門店數僅有1800家,只占到8%。從銷售規模看,食品超市(含折扣店)大約是GMS業態的3倍。
二、超市的市場定位更加細化,特別是折扣型超市發展勢頭強勁。
三、便利店與超市的市場邊界模糊化,1-2人的小家庭在日本已經超過50%,傳統意義上,超市和便利店分別針對家庭消費與個人消費,現在,這個傳統意義顯得越來越“傳統”,也越來越失去其意義了。
京都的超市像一個萬花筒,在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可以看到風格迥異和個性鮮明的超市和賣場。
主流的超市大體分為三類:
一類是GMS(約略相當于國內的大賣場,也在向mini型GMS轉型),包括日本京阪神地區最大的超市LIFE公司的綜合超市CENTRAL SQUARE、永旺集團旗下的AEON STYLE以及日本另一家主營GMS和購物中心的企業IZUMIYA(泉屋),京都的GMS約有42家。
第二類是食品超市,包括松本、LIFE、FRESCO、松屋超市等,松本有25家食品超市,店均銷售額1億元人民幣。Fresco有121家小型食品超市,店均銷售額2000余萬元人民幣。
第三類是折扣超市,最有名的非業務超市莫屬,三個加盟系統的銷售規模合計在15億元人民幣左右。另外當地還有SANDY、LOPIA等規模各異的折扣超市,大多數店鋪的面積不大,生鮮和包裝食品俱全,但SKU數比食品超市少。
此外,京都還有一些“另類”超市,比如來自美國的Costco會員店,銷售的產品與日本本土超市有很大的差異化,吸引了很多年輕消費人群,據說和國內一樣火爆。再比如大丸松坂屋、高島屋等百貨店負一層的特色食品超市。百貨店超市把目標客群鎖定在游客身上(正常年份到京都全年游客超過500萬,購物消費金額近150億人民幣,超市分得的那一杯羹,很多來自百貨店負一層超市所售賣的當地老字號特色食品)。此外,遍布大街小巷和城市郊區的便利店,在一定意義上也是超市的“同類”,分流了一定比例的食品零售份額。
這里特別介紹一下京都“另類”超市中的“另類”——開業一年多的斗斗屋超市(斗斗屋共有兩家門店,另一個位于東京),這是一家面向未來的“價值觀”超市,致力于回歸“無包裝”生活,為把零售業的碳足跡降到最低而“奮斗”。
斗斗屋超市面積很小,經營700多SKU,全面采用北方叫散稱、上海叫“零拷”的售賣方式:商品都裝在玻璃罐、硬紙殼等各色容器里,消費者可以自持或使用門店的玻璃容器盛買。自從十九世紀初尼克勞斯-艾伯特發明罐頭技術,以解拿破侖大軍的后勤保障難題之日始,零售業的樣貌因為“罐頭們”的興起而徹底改變。在此之前,商店里售賣的商品大都是散裝的,也沒有品牌,唯一的品牌就是零售商的招牌。
食品加工技術的進步,催生了西方工業化國家消費品品牌的發展。零售業在這樣的背景下不斷“進化”,最終淪為消費品品牌的展示貨架和銷售渠道。京都這家超市創新轉型的歸宿,似乎就是回到消費品品牌崛起之前的形態——零售商售賣的商品皆以零售商之名,零售商售賣的方式不是在貨架上堆砌包裝食品,而是以散裝的狀態置于大的容器里。斗斗屋的出現讓人聯想起“進化”之前的超市,不停歇的演化最終卻是一場輪回。
京都的超市多種多樣,但也有一些突出的共性,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預制菜”的流行。對超市來說,預制菜嚴格意義上應該稱為3R產品——Ready to Eat、Ready to Heat、Ready to Cook。
在AEON STYLE,可以看到長度超過30米的Ready to Cook的各種規格和包裝的預制冷鮮肉,按照鮮食工廠標準生產的需低溫儲存的包裝披薩、水餃和各種菜肴,每個產品都有當地著名的“中式”、“日式”、“意大利式”廚師的背書。
Life 公司的Central Square超市,各種Ready to Eat和Ready to Heat的菜品占據了三分之一的賣場空間。當然,在Sandy這樣的折扣超市,就難覓預制菜的身影,代之以傳統超市的生鮮產品和凍品,以確保價格更低。
預制菜已經成為京都超市乃至日本食品零售的主角,這是人口老齡化和家庭小型化的直觀反應。遍布大街小巷的小餐飲店和超市里琳瑯滿目的3R產品,為我們勾畫出了當地消費者便捷的生活和就餐方式,外出就餐和3R產品也解放了京都人的廚房勞作。與日本相比,中國的餐飲業一樣發達,一線城市在家就餐的便捷方式是點餐飲外賣,但超市在消費者餐食方面的服務水平和便利水平還有差距。當然,購買食材在家烹飪和就餐在日本依然大量存在,特別是居住在郊區和農村的消費者,而超市提供的凈菜、分割好的雞肉、豬肉和牛肉,也會讓在家烹飪變得更簡單,超市的價值得以體現,超市的價值鏈得以延伸,這應該是京都超市最讓人欣賞的地方吧。
截止2023年5月,京都的超市共有472家,其中食品超市430家,綜合超市(GMS)42家。平均每3000人擁有一家超市,市場不可謂不“卷”,競爭不可謂不激烈。加上能源價格上漲,超市經營成本上升,很多企業都處于虧損的邊緣。但日本超市的坪效大約是182元人民幣/平方米/天,是國內超市的3—4倍之多,精細化管理、企業的經營效率都達到很高水平,非常值得國內同行學習借鑒。協會也與日本連鎖店協會達成共識,為兩國食品零售及相關企業搭建溝通橋梁,促進交流、共同發展。
(感謝日本流通經濟研究所特任研究員李雪博士為本文提供的幫助)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